课件22张PPT。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19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苏辙散文汪洋澹泊,与父、兄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
背景介绍乌台诗案
???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初步感知 (2)填空:快哉亭涉及了三个人,分别是 、 以及 ,三个人的共同点是 。 (3)“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
划出含有“快”的句子。(1)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作此记的自己被贬之人,胸怀旷达研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
2、其势益张
3、江流之胜
4、名之曰“快哉”基本解读:第一段,记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江流之三变:①江出西陵------其流奔放肆大;
②南合湘沅------其势益张;③至于赤壁之下------与海相若造亭目的是为了观赏江景从而产生快感大家想一想,造亭的目的是什么?研读第二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盖亭之所见 2、东西一舍
3、风云开阖 4、举目而足
5、草木行列 6、皆可指数
7、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翻译下列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2、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3、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那么,请你找出,命名的原因是什么?①登亭所见,令人快哉;长江:浩淼壮阔,昼夜不同
岗峦山林:风光明丽清新②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
足使世俗之人称快 。研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王披襟当之 2、庶人安得共之
3、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4、将何往而非病?翻译下列句子
1、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第三段,从《风赋》谈起,谈到一般人的忧乐观,提出新的(自己)忧乐观。1、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四段,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上段中提出的人生态度作出肯定。探究“快”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这些“快”字当中,你读出了苏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景之“快”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 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二)人之“快”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三)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从这些“快”字当中,你读出了苏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台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者写做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励之意,全文主旨在说明人心坦然自得,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 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说: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
湖北黄冈赤壁图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赤壁2、辨析下列红色的名词在独特语言环境下的特殊含义
(1)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2)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3)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4)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向南面/向北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用蓬草作门,用破瓮作窗,名词作动词3、试分析并翻译下列句式特点: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有风飒然至者
(3)“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介词短语后置句)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
(定语后置句)有飒然吹来的一阵风
(主谓倒装句)“这阵风,真痛快呀!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