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黄州快哉亭记 预习检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 黄州快哉亭记 预习检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4:1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一单元
2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栏目链接yuánzhānshèhéjíhángchěngwùyù kuàipìshǔwèng yǒuzhuónìyī 栏目链接阖合闭藏,消失 栏目链接三十里为一舍到 栏目链接征收钱粮等公事排列成行成列 栏目链接美景承受句首语气词大概 栏目链接往,去闲适参与,引申
为有何关系和因为“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
办法、地方用,介词 栏目链接名词作状语,在白天使动用法,使……称快使动用法,使……跟从 栏目链接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用手指使动用法,使……惊动;使……惊骇  栏目链接形容词作动词,看够,饱览 穷,使动用法,使……尽;胜,美景,形作名;
适,使动用法,使……闲适 栏目链接省略句,“江出(于)西陵”省略句,“今乃得玩之(于)几席之上”省略句,“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于)山水之间” 栏目链接省略句,“而况乎濯(于)长江之清流,揖(于)西山之白云” 宾语前置句,“而风与何焉”宾语前置句,“将往何而非病” 栏目链接宾语前置句,“将适何而非快” 状语后置句,“昼则舟楫于其前出没,夜则鱼
龙于其下悲啸” 定语后置句,“以清风振之,以明月照之” 栏目链接判断句,“……也”表判断判断句,句意表判断 判断句,“……者”表判断知能演练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 目
解 说本文是一篇游记。黄州在今湖北黄冈。“快哉亭”是苏轼志同道合的挚友张怀民谪居黄州时所建,亭子临江而筑,可以观景览胜。“记”是一种文体,多是记述建造、修葺的过程,以及登临所见和引起的感慨等。本文就是此类文章的代表作。 栏目链接走 近
作 者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栾城集》,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辙集》。 栏目链接写 作
背 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信往来,诗文唱酬。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属文纪念。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1.本文主旨是什么?明确: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 2.本文第1段是从什么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3.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眼界与心境、视角有何变化?
明确:景象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变化:始宽— 渐宽—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1.发人深省的主旨。
苏辙所谓的“快哉”是以儒者的胸襟为主,融合儒家、佛家、老子的思想,发挥佛家的大爱以及庄子齐物的精神,作为他与张梦得共勉的处世态度。文中江流的开展和下笔的雄放,象征着作者豁然通达的人生、来自于高远的眼界和开阔的胸襟,如同苏辙所说:“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前面写景部分,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作者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说透“快哉”的含义;也为后面的文字作好铺垫。后面议论部分,又是以前面之情作为线索,作一波三折的正反推理,使建亭主人的“快哉”之情,明显区别于一般文人骚客;而作者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对张梦得及苏轼的慰勉之情,也尽注于字里行间。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
栏目链接结 构
框 架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