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黄州快哉亭记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归纳本文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2、学习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的章法布局。
3、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
说明:本文主旨是作者对“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被贬之后能“不以谪为患”,反而造亭观景,放任于山水之间的乐观处世态度的赞赏与肯定,同时也借此劝慰自己和手足情深的兄长苏轼。但它的行文构思非常独特:紧扣“快哉”两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显示了苏辙散文的风格。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紧扣“快哉”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感悟景中之情。
二、方法与过程
1、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进行组间互难或将讨论成果展示于黑板,集体评价,达到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目标。
2、采用“感悟阅读教学法”,依循“读——疑——思——悟——品”程序组织教学,让学生掌握文言散文的学习方法,体验阅读的快乐。
说明:(1)、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这一资源,发挥小组互动、合作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对文本阅读、质疑、思考、赏鉴。
(2)、理解作者由被贬而寓情于自然风光,进而得出只有“自得”才能“快哉”的人生体验,单着力于作品是有限的,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悟”,才能产生积极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张梦得贬谪后,随遇而安的心境及作者慰人勉己的用心。
2、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自信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的章法布局。
教学难点: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作者苏辙兄弟的相关资料及文章写作背景。
2、将全文三段内容分别分给各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初步整理归纳出本段中的重要字词句。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预习和交流,了解“记”、作者、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翻译课文,把握全文结构及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与交流:
1、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引出课题。
2、回顾与发现: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然后归纳:“记”是一种形成于唐代、始于柳宗元的、用于记游且发表议论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3、
预习与交流:
(1)感知作者。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辙,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与同学交流。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幼年与其兄苏轼从母读书,有才思。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其父苏洵、史苏轼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一生仕途坎坷,随着革新与保守派人物的交替上台执政。苏辙为官也几起几落,到崇宁元年(1102),革新派又当权,苏辙再度被贬,于是他决意退职,回颍川居住,平日或静坐禅诵,或读书著述,如此达十年之久,政和二年(1112)卒,七十四岁。苏辙一生的进退出处和政治态度,与其兄苏轼很相似。在文学方面,虽然诗文作品很多,但成就不如苏轼。其文多议论而少记叙,比较重视“养气”,所以文势奔放,笔力雄健,说理透辟。《黄州快哉亭记》是其游记文的代表作,把记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就“快”与“不快”层层写来,有开有合,有眼前景,有历史回顾,写得波澜起伏,汪洋恣肆。他的诗歌创作,没有什么特色,多系生活实录,缺乏提炼,缺乏形象和美感。晚年退居颍川后写的一些诗作,较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即使是描写个人心境和情态的,也多具有真情实感。如《秋稼》、《南斋竹》和《游西湖》等。有《栾城集》传世。
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苏轼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3)注:
文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写过一篇《超然台记》,所记“超然台”台名“超然”有其弟子由所命;元丰六年(1083),苏辙谪监江西筠州监酒税时,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快哉亭”之名却是其兄子瞻所题。“超然”出于《庄子》,“快哉”语本《楚辞》,二者皆含“自乐其乐”之意。《超然台记》是流传后世的名篇,而《黄州快哉亭记》也足可与之媲美。此文题中的黄州,别号齐安,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张梦得曾谪居此地,于元丰年间修建快哉亭。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作于被贬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文章擒住题面“快哉”二字,畅加洗发。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千古快文!
二、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三、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逐段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1)第一段:
出:流出。
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意思都是“注”。
相若:差不多
。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2)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合”。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所以……者:……的原因。睥睨:伺机夺取。
骋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3)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第四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2、理清每段大意。第一段: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第二段: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第三段: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第四段: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文眼“快哉”;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体会情、景、理交融的写法;总结。教学过程:一、理解文眼——“快哉”:1、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2、你们认为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快”呢?明确:快乐、内心的豁达。3、在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诗文中,与“快”有关的句子有那些呢?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因朋友而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经常巩固学习而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以喝酒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之乐为己乐4、朗读含有“快”字的句子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归纳:(一)景之“快”①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②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二)人之“快”①“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②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三)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二、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两种忧乐观,是哪两种?明确:一般人的忧乐观:“人有遇不遇之变”,地委处境不同,心情亦自不同。苏辙在这里提出了更高一级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也是文章的中心。
4、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有何寓意?明确:宋玉是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刺,寓意在借风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正像江上行船,乘船者悠然如飘然驭风,纤夫却脑库憔悴,哪有什么悠然之感。
5、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那么他们有没有共同点?明确:有。共同点是:都在被贬之中。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更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6、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三、感悟艺术特色
1、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
3、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四、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2、辨析与表达: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畅所欲言。五、课堂总结:本文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黄州快哉亭记》简案:分四个环节:
(一)一读——通文句之意。
此环节在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前半段完成。
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分组合作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半节课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疏通文意。
(二)二读——会“快哉”之情。1、此处描写的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次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开),视角是由远及近的。
景物有何特点?
长江——浩淼壮阔
山林——明丽清新
由景物描写起笔,有何作用?
①开头起笔不凡,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于景中②顺理成章引出造亭的目的和命名缘由2、这一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2个原因: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
(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3、本段引用的典故大概讲的是什么?作者借宋襄王和宋玉的典故,意在说明什么?典故内容:
(《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等,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显然,宋玉将风分为“雄风”“雌风”,意在反映王侯生活的奢侈和平民生活的悲惨,是借以讽刺楚襄王的。)用典作用:自然引出讨论之中心——士以何态度处世?由《风赋》得出一般人的忧乐观,进而提出更高一层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4、此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呢?借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人生态度的肯定。【品读赏析】(一)概括及品读“快”之内涵
“快”字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快
“快”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无论近观、远眺风景皆能使人快
〖自然之美〗
眺望古迹、缅怀历史亦能使人快
〖人文之美〗
自得其乐、心胸豁达更是无往不快
〖精神之美〗【核心】
(二)赏人:从这些“快”字当中,你读出了苏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亦为三人之共通之处)豁达不羁
心胸旷达
自得其乐
心中坦荡
无往不快(三)归思:
归思: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三)三读——品构思之巧。
1、本文通篇紧紧围绕“快哉”两字来做文章,一篇之中“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反复咏读课文,细细品味作者精巧的构思。
明确:文章前面部分写景,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作者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说透“快哉”的含义;也为后面的文字作好铺垫。后面议论部分,又是以前面之情作为线索,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堪称千古快文。
2、作者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文章主题,由事入理,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四)四读——赏美景嘉句。
着重诵读文中整齐明快、琅琅上口的美言嘉句,熟读成诵,再次感受美的熏陶,获取语文滋养。
【课外拓展】
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板书设计(一)把握结构,提炼主旨:
文眼:“快哉”(以“快哉”统揽全篇)
主旨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概括段意,找出含“快”的语句:
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黄州快哉亭记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以“快哉”二字抒发议论
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
景物
景中人
回忆联想、以虚托实写景
抒情
1、开阔、壮美
博大胸襟
2、若有若无、高远空蒙
悠闲自在
3、风云突变,惊心动魄
象征自身人格风貌:面对祸难泰然自若
巧用典故,引发议论议论
化用宋玉、庄子的典故
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胸襟,充满凛然正气
※
初识“贬官文化”: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说: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柳宗元的被贬,实在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这段立论“自得”,以反驳前“遇不遇”,告诉我们“遇不遇”乃“天运”,“自不自得”是“自已”。天运固可令人称快,然操之在天;
人命固有桀舛,却操之在己
。所以无论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挫折,都要有旷达的胸襟去面对。就像张怀民一样,只要保持坦然的心态,我们才能处变不惊,笑对人生。概括起来说,关注自我生命与人生,关注社会与人民,守正抗争,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这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
(一)
关爱国家与人民,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
关爱生命,积极有为
然而,贬所荒凉,穷山恶水的侵袭,使生命的生理时间可怕地缩短着,加上起复无望,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生命的现实时间也在飞速流逝。更主要的是,前途渺茫,打击沉重,壮盛之年就这样缓慢而又迅速地度过,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衰老的心境。
自我生命的被抛弃,被拘囚,乃至逐渐趋于荒废的感觉,始终啃啮着他们的内心。时而被压抑,忧郁所捆,时而又想竭力去挣脱。人的内心是受着怎样的一种折磨与煎熬呢?
让我们来举苏轼为例: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曾被贬到黄州,密州等地。其间留下不少作品。仔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都是这么个思路。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他算是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些贬谪文人都明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受之于父母,我们更应献之于国家和人民。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面对一切的灾难,不必苛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失去生命,更不要动不动就以生命做抵押,而弃之如敝屣。要有这种意识:生命是人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与之相反,现在我们的孩子心理素质已脆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他们看来,生命如同儿戏,一点点小困难,小误会,小压力就会使他们觉得活着没意义,生不如死。再加上他们怕吃苦,总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忍耐力极差。近年来三番五次发生的自残,自杀,吸毒事件,真应该令我们猛醒了,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热爱生命,不珍惜时间?为什么他们那么怕吃苦?关键是对他们缺少反思生命的教育。生命是一条线段,起点是生,终点是死,中间的那段路程就是人生。可是到了有的人那里,生命变成了一条射线,起点是生,而终点没有了。于是他们觉得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时间有的是,何必去珍惜?学习了这些贬谪文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应该明白,我们的生命的生理时间是有限的,不可延长的,我们生命的现实时间是无比美好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奋发有为。(三)
守正抗争精神,追求独特的个性完美
(四)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我们也可以说,贬谪文学的巨大成就就是与古代贬谪文人不甘沉沦,努力追求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创造精神有关。他们的人生也因为他们的被贬而价值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