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道山亭记 学案
曾巩兄弟入仕轶事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
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
鼓励。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弟兄们学习都刻苦认真,常常五更起床,废寝忘食,冬夏不辍。果不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嘉祐初年,曾家弟兄五人都取得了上汴京参加省试的资格。临行前,曾巩弟兄五人一同来到上堂屋,向曾母拜别。曾母感叹的对他们说:“你们五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能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
谁也没有料到,张榜那日,曾巩弟兄五人都榜上有名,而且名次都在前茅。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月同日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1.字音辨识
阸(ài) 缘纟亘· (ɡēnɡ) 芒峭(qiào)
蟉糅(liú róu) 陿(xiá) 趾(zhǐ)
嵚崟(qīn yín) 簟席(diàn) 瀛州(yínɡ)
埃壒(ài) 修撰(zhuàn)
2.通假举要
自粤之太末(“粤”,同“越”)
3.一词多义
(1)属
(2)于
(3)以
(4)为
4.词类活用
(1)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名词作状语,用船)
(2)或逆走旁射(名词作状语,向旁边)
(3)虽其土长川居之人(名词作状语,在本土,在水上)
(4)小为县,大为州(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大的地方)
(5)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名词作状语,如钩子一样弯曲)
(6)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虚)
(7)虽下贫必丰其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扩大)
(8)三山者鼎趾立(名词作状语,像鼎足一样)
(9)故名之曰“道山之亭”(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10)既新其城,又新其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新)
5.古今异义
(1)列于中国
古义:指华夏族统辖区域。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而长江在其南
古义:指闽江。
今义:指长江。
(3)沟通潮汐
古义:水沟通向。
今义:使两方能通连。
(4)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古义:两个词,在、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文言句式
(1)闽,故隶周者也(判断句)
译文:闽,原来隶属于周朝。
(2)为亭于其处(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此建了一座亭子。
(3)其路在闽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在闽地的这段通道。
(4)石错出其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岩石(从)水中交错冒出。
(5)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省略句)
译文: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虚着。
政绩卓著的散文家——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学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政绩卓著。元丰三年(1080),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著有《元丰类稿》。
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
1.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的?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象
描写角度
特点
福州城
地理位置
位于闽中
地势
平而广
地域风貌
枕江面海
城市风貌
路多、舟船交通便利
城市建筑
屋室巨丽,寺庙、道观特盛
整体形象
三山鼎立,山上寺庙、道观众多而奇美
2.闽地山水险恶,百姓生活多有不便,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其居室之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精心选取了“福州治侯官”这一“于闽为最平以广”之地,来写其土地的平旷、道路的通达、水路的便捷,因而导致其商业的发达。于此高山恶水之处,突见此处,怎不让人疑为世外桃源!而“麓多桀木”,“匠多良能”,人杰地灵,又为人们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条件。作者具体写“下贫必丰其居”,“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以居处的华丽来衬托百姓的富足,佛教、道教的兴盛,渲染出一种和平安乐的气氛。作者如此费尽心机,原来是为了形象曲折地表现程师孟的治郡业绩。这样,文章的主旨也就在作者的精心布局下水到渠成地点明了。写山水之恶,正好和后文的建筑之美形成对比,这一出乎意料的对比也就很自然地点染出了程师孟政绩之高。
3.文中三、四段由写景转入写程公,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人们评论曾巩的散文纡徐和缓,儒雅醇厚,结合本文谈谈这一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写了程公治闽的政绩。文章开头写闽地山水之险不是主要目的,写程公不怕闽地险且远,而能安于其居、逍遥世外、做出政绩,这才是全文的主旨。文章开头由远处谈起,不疾不徐,似乎没有切入正题,第二、三段才不慌不忙接起文脉,写程公利用闽山耸立的优势,特辟一亭,而程公能因其地善,寓耳目之乐,将思致寄寓于尘埃之外,志向远大!第四段才直接称颂程公的政绩。全文由景及人,既不寓情于景,又不发掘景物的深意,而是平平直直,自自然然,徐徐道来,娓娓而谈。文风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体现于此。
4.文章称赞程师孟处偏僻险远却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你认为面对逆境或苦难,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对逆境或苦难,悲伤、愤懑、抱怨都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接受眼前的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改善环境,也改善自己的心境。面对苦难,可以以一种更有价值和尊严的方式接受它。
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接连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C.岂虚也哉 虚:空虚
D.山相属无间断 属:连接
【解析】 虚:不真实,虚假。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于:介词,在。A项,为:成为/介词,替。B项,以:动词,凭借/介词,因为。D项,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答案】 C
名师讲坛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0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作者第一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解析】 “单刀直入”错。
【答案】 C
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到秦朝时,开辟这方土地,列入中国,这才合并为闽中郡。
(2)即使是那些本土生长又住在水上的人,不是从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的,都不敢担起行船的职责。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正面描定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第一段中具体描绘山水之险后,用当地居民行走于山路、水路的小心翼翼来衬托出山水之险,还用汉朝迁徙越闽之民到江淮一带来侧面衬托其地之险塞。第二段中用当地居民、和尚、道士所居之处的华丽来侧面点出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这种写法,比一味正面描写更见效果。从而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形象而曲折地展现出来。
定义: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它是最主要的描写手段,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或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
所谓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衬托法。
写法指点:
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侧面描写的方法:
1.以人衬人
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2.以物衬人
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如《七根火柴》歌颂了一位无名战士,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自然环境。环境是多么的险恶啊,而无名战士呢,是“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身体是多么的虚弱啊!这一切表明无名战士自己是最需要火柴的,可他却把仅有的七根火柴无私地奉献了出来。作者通过对“物”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忘我革命精神的无名战士的形象。
3.以物衬物
如《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在这里,作者以鱼来衬出水的清澈,虽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中鱼儿看出水清如镜,产生“水尤清冽”的真实感觉,收到了从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请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你身边的人物,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某种品质。(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就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开大步走了。
爱民如子,政绩卓著
曾巩为官清廉勤政,有口皆碑。曾巩在济南为政时,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的拥戴。据说,当他离任的时候,济南的百姓“绝桥闭户”,再三挽留。但皇命不可违,曾巩只好半夜悄悄离去。由于曾巩在济南政绩卓著,人民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在曾巩走后,济南人民在千佛山建了曾巩祠,刻石像纪念他。
【应用角度】 “廉洁”、“勤政爱民”等。
拉着老妈旅行是孝道
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5个家庭十多位普通市民,组成一个特别的旅游车队,他们用爱心企业资助的“人力房车”,载着年迈的母亲,最小的81岁,最长的102岁,从上海出发,沿312国道,途经昆山、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用时12天来到南京。下一步,他们还将拉着老人去徐州、曲阜、济南、德州、天津,终点是北京,希望以此让老人开心。
(2013年5月5日《扬子晚报》)
【媒评文摘】 1. “百善孝为先”,“举孝悌”作为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官民共倡的价值操守。
——《扬子晚报》
2.拉着老妈外出旅游,满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这种做法虽然原始,但是,低碳、环保、无污染,加上行程自由,没有太多的约束,又有子女陪侍在身边,照顾饮食起居,沿途欣赏美景,深得老人们喜爱。而且,在拉着老人旅游的过程中,也传播了孝道,每到一地,市民纷纷送水送吃,就是对这种孝敬方式最好的认可和奖赏。
——《齐鲁晚报》
青山关抒怀
陈世旭
车子沿着河谷缓缓而行,河水推动和撞击着石头,曲曲弯弯,也环也绕,如歌如泣,给雄性的山增添了几分清新,几分温柔。蓦然抬头,青山上蜿蜓如龙的长城时隐时现。世界无限地展开,色彩不断变幻,时而明丽,时而黯淡,或青灰,或土黄,那是古道烽烟的反光。关隘突兀,门楼牌匾上的字迹不清。紧贴着如梦的城垛,午时的阳光如箭,一切都明晰,一切被洞穿。
这是河北迁西的青山关!在人们的想象中,古时的关隘总是荒凉和冷漠。万里长城,我去过最东端的山海关,那是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烽火台直入波涛翻滚的海中。我也去过最西端的嘉峪关,那里的烽火台兀立峭壁之巅,瓮城城楼外,一川碎石大如斗,苍茫戈壁掩埋的无数亡灵留下深沉的叹息。
处于燕山支脉大青山腹地的青山关,尽管外通塞北,内近京师,两侧高山对拱,峰峦叠嶂,万里长城从南腾空而来,由此蜿蜒西去,赋予关城以长城战略中心地位,但却屋舍井然,近如街市。漫步城堡,四百年前的旧梦,历历在目:草堂前的石碾石磨麦草留香,碎石路边的战车轮、古兵器血腥未消。古时驻守将士后裔,弯弓习射,躬耕垄亩,先祖遗风犹存。
长城自有长城的崇高和威严。万里长城的每一座堡垒,每一扇城门,每一处烽燧,每一孔垛口,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概莫能外。青山关亦如是。长城是壮士驰骋的道路,男儿意气的舞台!舍我其谁的霸气,傲雪凌霜的忠诚,视死如归的勇气,一泻千里。与长城有关的一切都大气磅礴:狼烟如柱,旌旗蔽日,戈矛喋血,琵琶哀怨,喜悦如瀚海卷地的狂风,愤怒如冻裂金甲的严寒,柔情如胡笳羌笛的断肠。
阳光耀眼,天空拥抱地面。青山关气宇轩昂,沉浸在酣畅的叹息中。关下的村庄,亮晃晃如万朵莲花绽放。崖壁上错错落落的屋宇淹没在无边的艳阳里,一派微醺的祥和。月亮楼高耸于海拔近千米的山脊,北临万丈深渊,绝崖如削,楼呈方形,厚重而坚实。一座严峻的敌楼,却拥有诗意的名字。夜深人静,一楼月色,满怀星辉。刚毅与剽悍下面,浪漫融化于青砖白石。太平松立于敌楼顶上,几乎没有土壤和水分,有的只是砖和石、风暴和霜雪,却站稳了脚跟,挺直了腰杆!扳倒井,涝年不溢,旱年不涸,井水清凉甘甜。城堡水门以山崖为基,远望像山腰的一弯弦月,是万里长城唯一保存下来的提拉式水门。四百余年的战火洗涤,风雨浸剥、地震摇撼,山洪奔泻,于其无伤。水门下常年溪水不断,清流辗转流入关内小青河,直抵林中古庙。万丈光芒燃烧着群山,所有华丽的颂词,黯然失色。群山隐忍了喧哗和呐喊。没有应景的诗赋,没有妙曼的霓裳,只有犀利的檄文,刚健的剑舞,贯穿万世而不绝,承载无数英雄的豪情,进入后人的胸襟。
昔日的狼烟不再,暖阳仍继续着血的炙热。关下潺潺的流水,漂浮着往日的记忆。是无言的呐喊,也是袒露的胸怀。一蓬蓬劲草,在猎猎的风中,摇曳苍凉的手势。一种古典的情怀,汹涌地穿凿,构成关城如虹的气度,让我由此探索到天空的深度和人生的深度。
四周一片寂静。我注目凝视的,是一双双睁开在历史中的眼睛。庄重挺拔的烽燧旁,轻盈摇曳的野草中,青葱葳蕤的树林里,那一双双眼睛,水晶般闪烁。看不到年轻的浮躁和放纵的激情,看到的是坚不可摧的信念的执著。锋利的剑戟,唤起群山刚健的歌吟。我听到坚岩深处灵魂的诉说,高亢中含着不尽的悲怆,壮歌从生命的最深处爆发,颤抖在呼啸的风中。挥手别离青山关,回望的并不只是一段风景。关城是历史亘起的一道门槛,它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站在这道门槛,你既会有出门远行的豪迈,也会有漂泊归来的沧桑。
关城是一个精神的圣殿:巍峨、冷峻、博大、凄美。离天最近,离太阳最近。关城耸峙,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永恒的姿势,站成伟岸的人格。关城带来的不只是震撼,还可以是一种启示: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不要让欲望侵蚀了善良、正直、清洁和骄傲的天性。守住心灵的边关!我在心里叮嘱自己。
【精要赏析】 作者用蜿蜒曲折、清新温柔的河谷衬托青山关的高耸;用青山上蜿蜒如龙、色彩艳丽,变化多端、时隐时现的长城来表现其关隘突兀;用山海关及嘉峪关的荒凉和冷漠烘托青山关繁华依旧;用两侧高山对拱,峰峦叠嶂,万里长城腾空来表现其在长城的战略地位。这样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非凡的“青山关”。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眼中的青山关不仅有着雄奇巍峨的英姿,有着在长城战略中的中心地位,青山关更有着生命的深度,人格的力量和精神的高度。青山关信念执著而坚定。人格永恒伟岸,启示着人们要守住心中的“关口”,在尘世中永葆善良,正直的品格和清洁、骄傲的天性。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闽,故隶周者也 隶:奴隶
B.其途或逆坂如缘 坂:山坡,斜坡
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D.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埃壒:尘埃,尘世
【解析】 “隶”译为“隶属”。
【答案】 A
2.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粤之太末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A项,“粤”同“越”;B项,“颁”通“斑”,须发斑白;D项,“知”通“智”,智慧。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三山者鼎趾立
C.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D.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解析】 A项,“名”,名词作动词,命名;B项,“鼎趾”,名词作状语,像宝鼎的足一样;C项,“行”,名词作动词,排列。
【答案】 D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A.为亭于其处
B.闽,故隶周者也
C.其路在闽者
D.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解析】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省略句。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5.下面各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福州治侯官 治:以……为官署所在地
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集中
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道路
D.佛、老子之徒 徒:……的人
【解析】 徒:徒弟。
【答案】 D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C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D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答案】 B
7.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B.文章第二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作了铺垫,思路缜密。
C.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
【解析】 “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答案】 C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们竞相以房屋的巨大壮丽相夸耀,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的住宅。
(2)既让那里的城邑焕然一新,又使其教学方式改变,并且他的余功又在于修建道山亭。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送蔡元振序
曾 巩
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已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 ①从事:官名,州郡长官之僚属,副职,如从事史、从事中郎、别驾从事、治中串等。②义:同“宜”,适宜、适当,有分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 辟:征召,聘请
B.不惟其同守之同 同:相同,一样
C.州为不治矣 治:治理得好,太平
D.幸而材从事 材:有才能的
【解析】 同:附和,赞同,动词
【答案】 B
★10.(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
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B.蔡君可拱而坐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C.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故序以送之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解析】 D项,连词,表目的。A项,代词/助词,主谓之间;B项,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C项,由/对于。
【答案】 D
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所导致弊害的一组是( )
①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
②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
③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
④惟其守之同者多矣
⑤反是焉,则激
⑥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②一些人对从事职权范围的错误认识。③追究原因。⑥明确蔡君日后升官应尽的责任。
【答案】 C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一个州的太守无权征召、聘用从事,一个读书人也不能自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则上下级相处不会融洽。
B.作者告诫蔡君要明确作为从事的责任,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做事要有分寸。
C.作者认为,在朝廷做公卿大夫的能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的都少有,更何况这些做州从事的人呢?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分析说理,说服力强。如古今聘用方式及其效果的对比,今之从事对待上司或“同”或“激”做法的对比等。
【解析】 推导刚好相反,原文针对的是州从事,此题针对的却是公卿大夫。
【答案】 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脱然莫以为己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情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一律由太守一人作出决定。
(2)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
(3)他那种轻慢超脱的样子,根本就没把政事当作自己的事。
【参考译文】
古代的州从事,都是由州太守自己聘请读书人担任,读书人也可以自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所以上下级关系是很融洽的。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离开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现在的州从事,全部由朝廷任命,不仅太守不能选择读书人,读书人也不能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上下级之间怎么能相处融洽呢!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也不能立即离开。因此太守把地方治理好了,从事就无事可干;如果太守治理得不好,从事只得把政事掌管起来,这也是形势所迫啊,(不得不)这样。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形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一律由太守一人作出决定。如果从事把政事掌管起来,那就是另立政治标准,侵犯长官的权限。唉!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不应该只是附和太守所赞同的意见。那么,放弃自己的正确意见,而只求与太守的意见保持一致,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一州没有治理好,太守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个作从事的),自己也不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那么,从事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怎么是另立政治标准呢?这又怎么是侵犯长官权限呢?(可见),好发议论的人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啊。虽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难道是做从事的读书人喜欢多揽事吗!所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啊。
现在全国各地的从事,只知道对上司的意见随声附和的人实在太多了。幸而有个有才干的从事,看到当地政事上的漏洞,也不过在家里叹气,在路上发牢骚罢了。他那种轻慢超脱的样子,根本就没把政事当自己的事。(如果)与这种态度相反,就会激化与上司的矛盾。而激化矛盾,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找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实在太少了。在地方上当从事是这样,在朝廷上当公卿士大夫的人,不这样的又有几个呢!
临川蔡元振君,到汀州去作从事,开始尝试着进行政事活动。汀州如果被太守治理得好,蔡君就可以合抱两手闲坐无事了;如果治理得不好,人们就看蔡君你的了。你既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凡事只要做得适合分寸就好,这是蔡君你的责任啊。如果将来有一天到朝廷上做官,全都照这样办就行了,这也是蔡君你的责任啊。你怎么能不自勤自勉呢?蔡君临行前,来求我写一篇文章,所以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
四、语言表达
14.下列句子的顺序已经打乱,请给下列句子排序,只写序号。
①曾巩受僧道主持邀请为其寺观撰写记文
②更奇怪的是,他如此来写,僧道们居然也并不介意
③曾巩却反而借题发挥,为儒学张目,委婉地批评佛道,这本来就很奇怪。
④这说明,一方面,曾巩的记文确实写得好,能够为寺观增辉
⑤反而一再邀请他撰写此类记文
⑥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⑦另一方面,在北宋时期,儒者与僧人道士之间并非水火不相容
⑧他们虽然各执己见,但是也能够彼此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排序时要注意一些词语,如“却反而”“更奇怪”“反而”“这说明”“一方面”“另一方面”“并非”“而是”等。
【答案】 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15.(2013·安徽高考)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分)
李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小伙子,你讲的在理。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路萍:也谢谢你,再见!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①处,后文路萍的语言提示①处的主要内容应是责问路萍闯红灯,但表达要委婉、得体。②处,根据下文“是不该跟着别人抢”,提示②处是关于抢红灯的话题,谈抢红灯的害处。③处,继续上文抢红灯的话题,结合后文“你讲的在理”说明此处应是遵守交规,不抢红灯的好处。
【答案】 (示例)①阿姨,您好!刚才是红灯,您怎么就过来了?
②跟车抢红灯,多危险啊!再说,大家这样抢红灯,也容易影响交通;这不,堵上了。
③人人遵守交规,大家出行才会安全,顺畅。阿姨,您看我的话对吗?
课件72张PPT。3 道山亭记指华夏族统辖区域。 两个词,在、这。 水沟通向。 指闽江。 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
而使这地方空虚着。 岩石(从)水中交错冒出。 在闽地的这段通道。 在此建了一座亭子。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 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