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秋天的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 秋天的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1 09: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为一篇融合诗意与理性的写景散文,文章以“秋雨”为意象载体,通过“总-分-总”的立体结构,构建了多维度的秋天图景:
1.意象建构:以秋雨为情感纽带,串联起视觉(色彩)、触觉(凉意)、嗅觉(果香)等多模态感知;
2.语言特色:运用大量比喻(如“五彩缤纷的颜料”)、拟人(植物准备过冬)等修辞手法;
3.结构特征:采“场景切片”式写法,每个自然段聚焦一个秋天维度,形成平行展开的蒙太奇效果;
4.育人价值:在审美体验中渗透生命教育,展现自然循环的哲学意蕴。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通过语境归类识字法,准确认读“钥匙、扇子”等12组轻声词,掌握“盒、颜”等8个生字的音形义,书写“邮、票”等左右结构汉字时注意间架比例;
2.思维发展:运用“词语-句子-段落”三级联读策略,梳理文章从色彩、气味、声音三个维度描写秋雨的框架结构;
3.审美鉴赏:通过对比朗读体会“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等比喻句的意象营造技巧,理解“五彩缤纷”在上下文中的语境义;
4.文化理解:结合“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等语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天意象的象征体系;
5.创意表达:模仿“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的句式,选择桂花、银杏等秋日景物进行仿写创作,要求至少使用两种感官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词语理解-句式分析-段落结构”的递进式学习路径,突破“五彩缤纷”等抽象词语的具象化理解;
难点:在仿写实践中实现从语言模仿到创意表达的进阶,特别注意:保持与原文一致的拟人化表达基调;维持“颜色+事物+比喻”的句式结构;融入至少两种感官体验的描写维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浸润,多维感知(10分钟)
1.播放秋雨视频(配ASMR雨声),同步喷洒桂花香氛;
(1)任务卡:“用三种感官描述你感受到的秋雨”(视觉/听觉/嗅觉)
(2)示例引导:“我看见雨丝像银线穿梭,听见瓦片上叮咚的琴声,闻到泥土苏醒的气息”
2.呈现《春夜喜雨》片段,比较春夏雨的不同特质
思维导图梳理:春雨(润物无声)vs 秋雨(钥匙意象)
【设计意图】通过多模态刺激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激活学生前认知结构,为文本解读建立具身认知基础。
二、语音解码,规律探微(8分钟)
1.轻声词探秘:出示甲骨文”匙”字演变,对比“钥匙(yào shi)”与“锁匙(suǒ chí)”的语音差异
2.前鼻音实验室:制作声母韵母拼合转盘,验证“扇(shàn)哪扇(shān)哪”的变调规律
3.创设秋日集市情境,用目标词语编写对话:
(1)“阿姨,这橘子(jú zi)甜不甜?”
(2)“放心,刚摘的,衣裳(yī shang)都沾着露水呢!”
【设计意图】将孤立的语言点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与现实交际场景中,实现从机械识记到意义建构的跨越。
三、结构透视,篇章解码(12分钟)
1.呈现课文结构思维导图,标注“总-分-总”框架,电影镜头类比:
开篇特写(钥匙意象)
平行蒙太奇(色彩/气味/声音三线并置)
结尾全景(丰收之歌)
2.对比阅读《济南的秋天》,比较两位作家如何构建秋天意象群,完成结构对比表格:
维度 《秋天的雨》 《济南的秋天》
线索 秋雨 空间方位
修辞 拟人化通感 比喻连缀
文化意象 钥匙、邮票、喇叭 老城、山影、水藻
【设计意图】运用电影语言解析文本结构,通过互文比较深化文体意识,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四、词义建构,动态生成(15分钟)
1.出示“缤纷”金文写法,解析“糸(丝线)+ 刀(切割)”的构形理据
2.动态演示:用丝绸飘带模拟秋风中落叶的轨迹,理解“缤纷”的时空维度
3.创设虚拟现实场景,学生佩戴VR设备“步入”银杏大道:
视觉层:金叶旋转的轨迹数据可视化
听觉层:叶浪声的频谱分析图
动觉层:模拟踏叶行走的触觉反馈
4.完成”五彩缤纷”感知记录表:
感知维度 具体表现 语言转化
视觉 38种渐变色彩 “像打翻的调色盘”
听觉 沙沙声频率120-150Hz “树叶在窃窃私语”
动觉 落叶速度1.5m/s “跳着华尔兹降落”
【设计意图】通过多模态感知实验,将抽象词语转化为具身经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表达的升华。
五、言语创生,诗性表达(20分钟)
1.提取经典句式:“它把____色给了____,的____像,____。”
2.语法树分析:状语结构(空间+颜色)+ 比喻本体+ 动态描写
3.使用AI绘画工具生成个性化秋景图,要求包含:
至少三种色彩维度、两种动态元素、一种传统文化符号
4.基于生成图片进行仿写创作,示例:“它把琥珀色给了银杏,扇形的叶片像古典团扇,轻轻摇落盛夏的余温。”
5.采用“语言准确性(30%)+ 意象新颖性(40%)+ 文化厚度(30%)”三维评分标准
6.开展“秋日诗会”,用AR技术将学生作品投射为动态秋景墙
【设计意图】通过AI技术实现读写贯通,在创意表达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构建”输入-加工-输出”的完整学习闭环。
六、余韵悠长,文化探源(5分钟)
1.呈现《礼记·月令》中关于秋的记载:“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2.比较现代文中“秋雨”意象与古典诗词中的差异
3.发布跨学科任务:“制作二十四节气之秋的数字博物馆”,需包含:气象数据可视化/农耕器具3D模型/秋日诗词AR朗诵
【设计意图】建立古今文化对话,将单篇课文学习拓展为项目式探究,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