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2026年高三一轮复习备考指导
一、考点梳理
1.多种多样的区域
⑴区域的含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例如,我们根据气候特征划分出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气候区域;依据地形特点划分出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域。区域的划分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
⑵区域的类型
①按自然特征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明显这一自然特征;还有黄土高原区,是依据独特的黄土堆积地貌等自然因素划定 。自然区域的划分有助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②按人文特征划分:像汉语北方方言区,是按照语言这一人文特征来划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则是根据城市的集中程度、经济联系等人文要素划分。人文区域的划分反映了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特征。
③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中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就是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因素。这种划分方式旨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以及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④为特定行政管理目标划定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如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便于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特区(如深圳经济特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保税区(具有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功能,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基本农田保护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资源)、对口支援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如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扶贫地区(针对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政策,改善贫困状况)、禁止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等。
客观存在,人们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这些区域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深入研究而逐渐被认知的。
⑶区域的空间尺度
①尺度体现: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例如,大洲相对于国家来说,是更高层级、更大尺度的区域;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如中国作为一个较大尺度的国家区域,包含了众多省级行政区这些较小尺度的区域 。
②发展关系: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例如,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动国内各个地区的发展;而各个地区的发展又会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如同为省级行政区,沿海的广东省和内陆的甘肃省,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广东省在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甘肃省则在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等方面有自身特色。 2.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⑴区域的整体性: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以东北平原为例,其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肥沃的黑土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水源。同时,农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相关工业(如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区域的整体性决定了区域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实现协调发展。
⑵区域的关联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
①自然要素流动:如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缓解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区域间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有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地区,满足东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②人文要素流动:包括人口的迁移,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发达地区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如沿海地区的一些服装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技术、信息等的交流与传播也是人文要素流动的重要体现,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⑴区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是理解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的基础。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判断各种区域类型,并理解其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在学习行政区时,要明白行政区的划分便于国家进行行政管理、资源调配和政策实施;学习经济特区时,要清楚其在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分析深圳经济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特区这一区域类型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⑵区域的空间尺度及发展关系:理解区域的空间尺度层级关系以及不同尺度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区域发展。在教学中,可以以中国为例,讲解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发展,以及省级行政区的发展如何支撑国家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比同一尺度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如分析东部沿海省份和西部内陆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等因素。
⑶区域的整体性原理:区域的整体性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原理之一,学生要理解区域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梳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分析一个山区的发展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山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交通建设、聚落分布等人文要素的影响,以及人文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如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让学生明白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整体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⑷区域关联的表现及影响:区域关联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日益重要。学生需要掌握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产业转移为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在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如分析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产业转移是区域关联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关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资源跨区域调配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转移问题等,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2.难点分析
⑴综合分析区域划分的目的和意义:区域划分往往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其目的和意义较为复杂。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同类型区域划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一个难点。例如,中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涉及到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潜力、人口分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部门的决策者(如环保部门、经济发展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影响,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区域划分的目的和意义。
⑵理解区域整体性中各要素的复杂相互关系:区域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例如,在一个区域中,气候条件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等;而人类的农业活动又会对土壤质量、生态环境等产生影响。学生在分析这些关系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或只看到表面现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区域要素相互关系模型。例如,以一个流域为例,分析流域内降水、地形、植被、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绘制关系图或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模拟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区域整体性中各要素的复杂相互关系。
⑶分析区域关联对区域发展的复杂影响:区域关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既可能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而且不同区域在区域关联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受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往往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能够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可能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贸易中可能面临技术壁垒、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在区域关联中的案例,如比较中国和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区域关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如何在区域关联中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三、易错点分析
1.区域概念理解不清
⑴易错表现:学生容易将区域简单等同于某个具体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忽略了区域是按照一定目的和标准划定的,具有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性的内涵。例如,认为只要是一片连续的陆地就是一个区域,而没有考虑到这片陆地是否符合某种特定的划分标准(如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等)。在判断区域类型时,也常常出现错误,不能准确依据区域的划分依据来判断,如将一个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气候区错误地认为是按照人文特征划分的区域。
⑵应对策略:通过大量具体案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区域概念的理解。例如,展示多个不同类型区域(如行政区、自然区、经济区等)的地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分析每个区域的划分依据、范围、边界特点以及内部特定性质的相对一致性表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区域概念的差异,加深对区域本质特征的认识。同时,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区域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2.区域边界认识误区
⑴易错表现:部分学生认为区域边界都是明确的、清晰可辨的,忽视了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例如,在学习自然带时,学生可能认为不同自然带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而实际上自然带的边界是在一定范围内逐渐过渡的,不存在绝对清晰的界限。在理解行政区边界时,虽然行政区边界通常以明确的界线划分,但在实际生活中,边界附近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过渡性特征,学生对此也容易忽略。
⑵应对策略:利用地图和实地案例,向学生直观展示区域边界的不同类型。比如,通过展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地图,讲解这条分界线并不是绝对清晰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渡地带,该地带的气候特征既有季风区的特点,又有非季风区的部分特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观察行政区边界附近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边界地区在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过渡性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区域边界的过渡性质对区域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影响,加深对区域边界特征的全面理解。
3.区域尺度与发展关系理解偏差
⑴易错表现:学生在理解区域尺度与区域发展关系时,常常出现片面的认识。一方面,可能认为大尺度区域对小尺度区域的发展影响是单向的,只看到大尺度区域(如国家)的政策、规划等对小尺度区域(如地方)发展的引导作用,而忽视了小尺度区域的发展也会对大尺度区域产生反馈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同一尺度不同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往往只关注到地理位置等个别因素,而忽略了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例如,在分析两个相邻省份经济发展差异时,只考虑到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没有考虑到两省在产业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⑵应对策略:运用具体案例进行双向分析,展示大尺度区域与小尺度区域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例如,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例,讲解国家层面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如何推动沿线各省市(小尺度区域)的产业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各省市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又如何反过来丰富和完善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格局。对于同一尺度区域发展差异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全面的分析框架。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归纳(如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同一尺度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避免片面性的理解。
4.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分析不全面
⑴易错表现:在分析区域整体性时,学生容易只关注到自然要素之间或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时,只考虑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农业政策、农业技术水平等人文因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区域关联性时,往往只看到某一种要素(如资源、产业等)的区域间流动,而没有全面考虑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流动及其相互影响。比如,在分析产业转移时,只关注到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对转入地产业结构的影响,而忽略了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伴随的人口流动、技术传播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⑵应对策略:强化系统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构建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综合分析模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梳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多方面影响。例如,以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例,让学生分析资源开发(自然要素)与城市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的影响,同时考虑该城市与其他地区在资源调配、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关联性(区域关联)。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概念模型图,帮助学生直观地呈现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汇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区域问题,互相补充和完善分析思路,纠正分析不全面的问题。
四、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
1.注重区域特征与区域发展的综合考查
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以某一具体区域为背景,综合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相关内容。例如,2024 年全国卷中以某一山区为案例,考查了该山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聚落分布的影响,以及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这种命题方式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将区域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
2.强调区域关联与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关注区域关联和区域协调发展。如 2023 年的部分省份高考试题中,通过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电东送)、产业转移等内容,要求学生分析区域关联对不同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这类试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认识到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3.结合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对区域问题的分析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常常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城市化进程等,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例如,2022 年的一些试题中,以某一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考查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地区如何利用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面貌改善。这种命题方式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将所学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突出图表信息的解读与应用
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图表的运用十分广泛,包括区域地图、统计图、示意图等。这些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载体。例如,2022 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给出了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和气候资料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图表信息分析该区域的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图表解读能力,能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要加强对各种图表类型的学习和练习,掌握图表解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逐渐增强。例如,2024 年部分省份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以某一区域的发展为背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这种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五、典型高考题举例
1.例题 1
(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6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形成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答案要点:(1)方言类型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以粤语、客家语、闽语为主,粤语主要分布在广州以西,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东北部、东部,闽语主要分布在粤东沿海、雷州半岛;非粤语区存在诸多“粤语岛”。
(2)省会城市广州地处粤语区,省会城市和省内中心城镇之间长期存在密切的人员来往、文化交流,省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香港和澳门也以粤语为主,与其他地区的中心城镇联系较多;与乡村地区相比,中心城镇人口来源复杂,受周边方言影响小。
(二)例题 2
(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1示意试验区位置,图2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3分)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6分)
答案要点:(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通过放牧牲畜食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人为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旱季和雨季分明,雨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三)例题 3
(2024·安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南极考察站。主站体采用集中式形态、使用特制钢材、安装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分上下层,下层大部分为立柱结构。科考发现,受海冰扩张的影响,末次冰盛期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明显下降。海洋表层生产力是指在海洋表层水体中,通过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沉降作用,将碳转移到深海的过程,受营养盐、海冰范围、气温、光照、水动力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图为秦岭站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
(1)简述我国建设秦岭站的意义。(6分)
(2)说明秦岭站建筑设计的地理背景。(6分)
(3)分析末次冰盛期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明显下降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建站的意义可从科考区域、科考价值、国际合作三方面作答。根据秦岭站位置,结合材料“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南极考察站”可知,秦岭站临近罗斯海,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的科考空白;秦岭站的科考价值大,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秦岭站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南极考察的国际合作。
第(2)题,据材料可知,秦岭站的主站体采用集中式形态、使用特制钢材、安装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分上下层,下层大部分为立柱结构。南极纬度高,温度低,海岸环境有很强的腐蚀性,特制钢材可以抵抗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南极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建筑物容易燃烧发生火灾,使用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利于及时发现火情;集中式形态便于考察队员集中工作、生活,减少冬季能耗;南极地区风力较大,立柱结构利于通风,利于抵御极地的强风。
第(3)题,由材料可知,受海冰扩张的影响,末次冰盛期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明显下降。末次冰盛期,南极地区温度低,海冰面积扩大,其密度和厚度增加,不利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减弱,浮游植物生长期明显缩短;海冰的覆盖隔绝了风对海洋的作用,表层海水动力减弱,抑制了深层海水的上涌,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相对匮乏,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参考答案:(1)秦岭站临近罗斯海,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的科考空白(或是对其他考察站的有效补充);可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南极考察的国际合作。
(2)特制钢材可以抵抗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南极干燥易燃,使用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利于及时发现火情;集中式形态便于考察队员集中工作、生活,减少冬季能耗;立柱结构利于通风,可以抵御极地的强风。
(3)末次冰盛期,南极地区温度低,海冰面积扩大,其密度和厚度增加,从而限制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浮游植物生长期明显缩短;海冰的覆盖隔绝了风对海洋的作用,表层海水动力减弱,抑制了深层海水的上涌,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相对匮乏,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六、2026 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梳理教材知识:认真研读人教版 2020 年版 2022 年 7 月第 3 次印刷版地理选择性必修教材二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按照考点梳理部分的要求,将区域的含义、类型、空间尺度、整体性和关联性等知识点逐一梳理,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准确无误。在梳理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区域的类型与区域的划分依据之间的关系,区域的整体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等。
构建知识框架:在梳理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构建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以 “区域与区域发展” 为核心,辐射出区域的含义、类型、空间尺度、整体性、关联性、高考命题特点等内容,并在每个内容下进一步细化具体的知识点。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强化基础练习:选择一些基础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2.注重能力培养,提高解题技巧
培养图表解读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各种图表类型的学习和练习,如等高线地形图、气候资料统计图、区域地图、示意图等。学会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数据、人口分布等,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图表解读专项训练,提高图表解读能力。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的问题分析中。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如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分析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如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区域关联等,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掌握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如审题技巧、答题技巧等。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图文材料和问题要求,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找出关键词和限制条件。答题时,要注意答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做到语言准确、简洁。同时,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等。
3.关注热点问题,联系实际生活
收集热点信息:关注国内外的热点地理问题,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城市化进程、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协调发展等,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研究报告等资料,了解热点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收集热点信息时,要注意筛选和整理,选取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分析。
联系教材知识:将热点问题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分析热点问题所涉及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例如,将乡村振兴与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知识点联系起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生态保护与区域的整体性、自然要素等知识点联系起来,分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通过联系教材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行热点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热点问题探究活动,如开展小组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研究方法,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热点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4.加强模拟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选择高质量模拟题:选取一些与高考命题特点相符、质量较高的模拟题进行训练,如历年高考真题、名校模拟题等。在选择模拟题时,要注意试题的难度、题型、知识点覆盖等方面,确保模拟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严格模拟考试:在进行模拟训练时,要严格按照高考的时间要求和考试规则进行,营造真实的考试氛围。通过模拟考试,帮助学生熟悉高考的考试流程和答题要求,提高应试能力。在模拟考试后,要及时对试卷进行批改和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
总结答题经验:在模拟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总结答题经验,如如何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如何应对难题等。同时,要注意分析错题原因,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5.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
培养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案例分析、综合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该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区域关联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提升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对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和联系的认识。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学习不同区域的案例,如中国的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学习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分析区域发展问题时,要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