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道山亭记 预习检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 道山亭记 预习检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4: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一单元
3 道山亭记
曾巩 栏目链接zhǔbǎnzhìsùnìjiédiàn 栏目链接粤越越国涂途路途 栏目链接古义:指华夏族统辖区域指闽江 栏目链接指通向两个词,在,这 栏目链接动词,成为介词,给,替介词,向,对连词,因为头发出发派遣拨动发生,发动 栏目链接边际,边缘空隙前后交接的时候雄壮壮年健壮,强壮 栏目链接判断句,“……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状语“于门庭”后置,“舟载者昼夜
于门庭属”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栏目链接被动句,用“于”表被动省略句,“出”字后省略了“于”省略句,“其众”后省略了“于”状语短语后置,状语“于……之山”放在了“比”之后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 目
解 说道山,在福州西,本名乌石山,唐天宝八年(749)诏改闽山,程师孟改名道山。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程师孟建了道山亭。本文从福州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曲折地表现了程师孟治郡的业绩,生动地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栏目链接走 近
作 者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巩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记叙文亦常多槁郏?纭兑嘶葡叵匮Ъ恰贰赌?丶恰范加诩切鹬凶萏腹沤瘛T??嗄苁??翊媸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栏目链接写 作
背 景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至福州。其前任程师孟届满,将移任广州。福州,古时山水险恶,交通不便,为偏远之地,仕者多不愿前往。程师孟任职期间治郡很有业绩,百姓安居乐业。曾巩应前任程师孟之请写作本文,并没有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曲折形象地展现了程师孟的治郡业绩,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1.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明确: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
(1)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
(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 3.第2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栏目链接内 容
理 解4.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明确: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要表现程师孟的治郡政绩,却不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侃侃道来,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形象曲折地展现出来。 栏目链接写 作
特 色2.山不离人,人不离山,构思巧妙。
第1段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山路,着重写福州山多无路,通路后山路险要,需“择然后可投步”“犹侧足然后能进”;二是水路,写水流之曲、之急,舟行之困难,“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其水陆之险如此。”
第2段仍由闽中地形入手,写侯官县地势的平广、交通的便利、树木的多盛、工匠的精巧、房屋的华丽。
第3段由第2段引出该郡的治理者程师孟,并在此处扣题,点出道山亭的位置、命名原因,并由此赞扬其旷达脱俗的胸怀。 栏目链接结 构
框 架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