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品味诗歌在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在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知人论世,布置情境任务
介绍诗人杜甫:(播放课件)
杜甫开口说话视频:我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爱国诗人、“诗圣”。我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有“诗史”之称。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播放安史之乱视频与杜甫介绍《石壕吏》写作背景视频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三吏中的《石壕吏》,现在请大家了解创作背景。
播放杜甫讲解创作背景视频
3.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过渡语: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此刻战火纷飞,你化身为“战火中的民生档案员”,去记录《石壕吏》中的相关知识,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夜探石壕村·声音档案
任务二:诗歌破译局·细节解码
任务三:历史小剧场·沉浸式改编
二、夜探石壕村·声音档案
1.过渡语:这是杜甫笔下的《石壕吏》,我们把这段文字变成声音档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播放朗读视频,后学生自由读后,全班齐读一遍,及时正音。
2.过渡语:《石壕吏》是一首古体诗,大家看这首诗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对比以前学过的律诗《春望》,押的都是平声韵。
总结:近体诗句数、字数、押韵、对仗均有固定要求;
3.提问:古体诗与近体诗比有什么不同?
反馈:古体诗:①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②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石壕吏》纯五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卖炭翁》有三言、七言句。)
③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
④不讲究平仄、对仗。
诗歌破译局·细节解码
过渡语:这是一首叙事诗,档案员应细读文本,了解事件来龙去脉。
合作探究: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完成表格。
起因 经过 结果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小组合作补全差吏何老妇的对话。
过渡语:细心的档案员发现:诗人构思巧妙,叙述差吏抓走老妇的过程仅用了120字,并把重点笔墨放在老妇人的回答上,省略了差吏的问话。
合作探究:差吏会说些什么呢?请结合老妇的回答,完成补白,还原现场真相。
提示:老妇人说的话要忠于原文,差吏说的话要符合语境。
指名男生回答差吏说的话,女生回答老妇说的话。
反馈:吏:汝家有男丁否?
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吏:尚有他人否?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汝儿媳何在?
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不管,今日定要抓人交差。
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总结: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板书)
老妇苦在?(老年丧子、困窘、应征、离别……) (板书)
差吏怒在?(凶横残暴……) (板书)
这是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啊。 (板书)
3.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用暗示的手法反衬石壕吏的狰狞面目,诗中无叙述差吏的半句话,但是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过程中,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差吏的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4.敢问杜甫:你为何不明写差吏的凶横残暴?你为何冷眼旁观不阻止?
播放视频:我的思想很矛盾,我歌颂老妇用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的这场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战争给人们的灾难又是我难以接受的。所以我在诗中既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又含蓄揭露了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5.分角色朗读诗歌。
过渡语:老妇老年丧子,儿逝媳孤,家破人亡;身老力微,无奈服役,而这差吏真是凶横残暴。杜甫尽量让事实说话,不发表议论,让事实感染读者。现在,
我们分角色朗读这些诗句,读出作者蕴含的情感。
6.课外迁移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过渡语:杜甫始终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播放课件,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杜甫漂泊西南深夜辗转难眠他慨叹:
生: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师:茅屋漏雨长夜沾湿他喊出豪言壮语: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困居长安目睹国都破败之景他悲叹: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回乡探亲看到权贵骄奢淫逸他怒吼:
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四、历史小剧场·沉浸式改编
小组合作设计:为了纪念忧国忧民的杜甫,民生档案员建议现代的同学们将《石壕吏》改编成课本剧,请参考角色动作提示,排演课本剧。
作业布置
请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提示:1.注意诗歌与故事不同的文体特点,在将诗歌“散文化”的同时,保留一些原诗的神韵,如精彩的描写、真切的抒情等。
2.抓住原诗的主要叙事线索。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