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统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建构知识体系]
[统整学科素养]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从而初步建立起生命的系统观。
[浸润素养]
1.金丝猴群栖于高山密林中,主要以树叶、嫩树枝、花、果、树皮和树根为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花、果实、种子都属于植物的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B.该密林内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金丝猴成熟的红细胞和蓝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D.金丝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体内各种细胞的密切合作
2.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太湖中的所有鲤鱼能构成生命系统的种群结构层次
B.一个病毒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而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不是一个生命系统
D.一个细菌,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细胞、个体结构层次,同时也参与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些结构层次
通过对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学习,认知细胞的统一性,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认知细胞既统一又多种多样,再比较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异同,从实践的角度认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要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浸润素养]
3.感染性肺炎高发于秋冬季,有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类型。右图为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已知青霉素杀菌的原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支原体是原核生物
B.核糖体是支原体中唯一的细胞器
C.支原体与病毒的区别是其具有细胞结构
D.青霉素可用于治疗以上三种肺炎
4.猫抓病是由汉塞巴尔通体(小型细菌)经猫抓、咬后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严重者可能出现脑病、关节病等。实验室中常用鸡胚加通氧的方式来培养这种小型细菌。汉塞巴尔通体在室温中易死亡,但在干粪中,即使是室温,亦能保持传染性数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衣藻不同,汉塞巴尔通体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汉塞巴尔通体在室温中易死亡,可能与其染色体不太稳定有关
C.汉塞巴尔通体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D.汉塞巴尔通体可能是一种寄生微生物
本章通过“大熊猫吃冷箭竹”的问题探讨,让学生认识到证据是得出结论的重要条件,认识到尊重事实和证据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特征。在学习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体会到归纳和概括的重要作用,同时教材也设置了科学方法栏目“归纳法”,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等,这些都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浸润素养]
1.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归纳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多种病毒,得出所有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的结论,这运用了完全归纳法
B.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所以结论是不可信的
C.根据人的骨骼肌细胞具有细胞核得出人的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不完全可信
D.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论证,所以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完全归纳法
2.如图是将HIV(艾滋病病毒)、颤蓝细菌、草履虫和水绵四种生物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的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的分类依据是叶绿体的有无
B.丁组的生物细胞核中都具有染色体
C.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为是不是原核生物
D.甲组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
科学发现的基本特点:重视观察与实证,需要归纳和概括;科学的发现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要经历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在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中,有解剖观察和显微镜的观察,体现了科学探究是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显微镜的操作技能,还训练了学生“观察—归纳”的科学方法。
[浸润素养]
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细胞学说打破了植物学与动物学之间的壁垒,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C.罗伯特·胡克、列文虎克、马尔比基均利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生物的活细胞
D.细胞学说的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2.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与标本装片的距离如图Ⅰ所示,图Ⅱ为不同放大倍数下的视野图像。已知目镜与标本装片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Ⅱ中的A、B可分别对应图Ⅰ中的甲、乙
B.由乙转换为甲后,视野变暗,可通过反光镜或光圈调节
C.由A→B,标本装片向右上方进行了移动
D.乙转换为甲之前,可将观察目标移动至视野中央
本章有两处插图采用了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大熊猫,能够激发学生自豪感,渗透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在学习原核生物蓝细菌时,介绍了水华产生的具体原因,激发爱护环境的情感。同时在此处设置了“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介绍“发菜的过度采挖破坏了生态,我国已将发菜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生物,予以保护”的事实,渗透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浸润素养]
1.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目前其食物主要来源于竹子。观察图示,下列关于大熊猫和冷箭竹的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的生命系统是生物群落
B.该环境中所有的植物属于种群层次
C.图中冷箭竹包含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大熊猫的相同
D.图中可能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生命系统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而在淡水水域有时会形成水华,其中有多种蓝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华往往是水域污染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
B.水华影响水质,也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C.发菜、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水绵都属于蓝细菌
D.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蓝细菌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水体,具有固氮能力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因此可在沙质海滩及荒漠上找到,并有“先锋生物”的美称。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与蓝细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人体细胞较大,有多种复杂细胞器
B.蓝细菌细胞和人体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C.人和蓝细菌的细胞中均有细胞核和染色体
D.人体细胞和蓝细菌细胞结构上既有差异性也有统一性
1.选D 花、果实、种子都属于植物的器官这一结构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A错误;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但该密林中病毒不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B错误;金丝猴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金丝猴属于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体内各种细胞的密切合作,D正确。
2.选C 太湖中的所有鲤鱼属于种群结构层次,A正确;一个病毒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它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生活,B正确;无论单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均属于一个生命系统,且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C错误;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它既是一个细胞也是一个个体,所以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细胞、个体结构层次,同时它也参与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些结构层次,D正确。
3.选D 分析题图可知,支原体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为原核生物,核糖体是其唯一的细胞器,A、B正确;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生物,因此支原体与病毒的区别是其具有细胞结构,C正确;由题意可知,青霉素杀菌的原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病毒和支原体无细胞壁,所以青霉素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D错误。
4.选B 汉塞巴尔通体是小型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衣藻是真核生物,故与衣藻不同,汉塞巴尔通体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正确;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这一结构,B错误;汉塞巴尔通体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C正确;结合题意可知,该生物可用鸡胚来培养,说明汉塞巴尔通体依赖于活细胞,符合寄生的判断标准,D正确。
1.选C 观察多种病毒,得出所有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的结论,这是指通过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对象或一部分子类的考察,从中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属于不完全归纳法,A错误;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一般是可信的,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但可能存在例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所以结论一般是可信的,故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B、D错误;不完全归纳法因其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根据人的骨骼肌细胞具有细胞核得出人的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不完全可信,C正确。
2.选B HIV、草履虫、颤蓝细菌都无叶绿体,A错误;丁组中草履虫和水绵都属于真核生物,都具有染色体,B正确;丙组中HIV没有细胞结构,颤蓝细菌是原核细胞,丁组草履虫和水绵都是真核细胞,丙与丁的分类依据不可以为是不是原核生物,C错误;甲组中HIV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1.选C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并进而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A正确;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从而打破了植物学与动物学之间的壁垒,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正确;罗伯特·胡克、列文虎克、马尔比基均利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生物的细胞,但是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木栓组织的细胞是死细胞,C错误;细胞学说的内容之一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D正确。
2.选A 据题图可知,图Ⅱ中的A放大倍数较小,物镜距离玻片较远,而B则相反,故图Ⅱ中的A、B可分别对应图Ⅰ中的乙、甲,A错误;由乙转换为甲后,放大倍数变大,视野变暗,可通过反光镜或光圈调节,B正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视野A中物像位于右上方,故由A→B,标本装片向右上方进行了移动,C正确;乙转换为甲(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之前,可将观察目标移动至视野中央,D正确。
1.选D 题图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其表示的生命系统是生态系统,A错误;该环境中植物体属于个体层次,该环境中所有的植物既不属于种群层次,也不属于群落层次,B错误;题图中冷箭竹包含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大熊猫的不相同,如冷箭竹没有系统层次,而大熊猫具有系统层次,C错误;题图中的土壤、空气等中可能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单细胞生物,D正确。
2.选C 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水华,水华影响水质,也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A、B正确;水绵不属于蓝细菌,C错误;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D正确。
3.选D 蓝细菌为原核生物,而人为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因此蓝细菌细胞与人体细胞二者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人体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A错误;人体细胞无细胞壁,B错误;人体细胞为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有染色体,而蓝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无细胞核、染色体,C错误;人体细胞和蓝细菌细胞一个是真核细胞,一个为原核细胞,因此二者在结构上具有差异性,但二者也有共性,如都有细胞膜、细胞质、DNA和核糖体,因此二者在结构上也有统一性,D正确。(共30张PPT)
章末
核心素养统率下的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建构知识体系]
[统整学科素养]
(一)生命的系统观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从而初步建立起生命的系统观。
[浸润素养]
1.金丝猴群栖于高山密林中,主要以树叶、嫩树枝、花、果、树皮和树根为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花、果实、种子都属于植物的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B.该密林内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金丝猴成熟的红细胞和蓝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D.金丝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体内各种细胞的密切合作
√
解析:花、果实、种子都属于植物的器官这一结构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A错误;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但该密林中病毒不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B错误;金丝猴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金丝猴属于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体内各种细胞的密切合作,D正确。
2.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太湖中的所有鲤鱼能构成生命系统的种群结构层次
B.一个病毒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而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不是一个生命系统
D.一个细菌,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细胞、个体结构层次,同时也参与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些结构层次
√
解析:太湖中的所有鲤鱼属于种群结构层次,A正确;一个病毒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它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生活,B正确;无论单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均属于一个生命系统,且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C错误;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它既是一个细胞也是一个个体,所以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细胞、个体结构层次,同时它也参与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些结构层次,D正确。
(二)结构与功能观
通过对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学习,认知细胞的统一性,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认知细胞既统一又多种多样,再比较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异同,从实践的角度认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要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浸润素养]
3.感染性肺炎高发于秋冬季,有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类型。右图为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已知青霉素杀菌的原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支原体是原核生物
B.核糖体是支原体中唯一的细胞器
C.支原体与病毒的区别是其具有细胞结构
D.青霉素可用于治疗以上三种肺炎
√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支原体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为原核生物,核糖体是其唯一的细胞器,A、B正确;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生物,因此支原体与病毒的区别是其具有细胞结构,C正确;由题意可知,青霉素杀菌的原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病毒和支原体无细胞壁,所以青霉素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D错误。
4.猫抓病是由汉塞巴尔通体(小型细菌)经猫抓、咬后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严重者可能出现脑病、关节病等。实验室中常用鸡胚加通氧的方式来培养这种小型细菌。汉塞巴尔通体在室温中易死亡,但在干粪中,即使是室温,亦能保持传染性数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衣藻不同,汉塞巴尔通体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汉塞巴尔通体在室温中易死亡,可能与其染色体不太稳定有关
C.汉塞巴尔通体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D.汉塞巴尔通体可能是一种寄生微生物
√
解析:汉塞巴尔通体是小型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衣藻是真核生物,故与衣藻不同,汉塞巴尔通体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正确;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这一结构,B错误;汉塞巴尔通体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C正确;结合题意可知,该生物可用鸡胚来培养,说明汉塞巴尔通体依赖于活细胞,符合寄生的判断标准,D正确。
本章通过“大熊猫吃冷箭竹”的问题探讨,让学生认识到证据是得出结论的重要条件,认识到尊重事实和证据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特征。在学习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体会到归纳和概括的重要作用,同时教材也设置了科学方法栏目“归纳法”,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等,这些都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浸润素养]
1.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归纳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多种病毒,得出所有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的结论,这运用了完全归纳法
B.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所以结论是不可信的
C.根据人的骨骼肌细胞具有细胞核得出人的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不完全可信
D.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论证,所以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完全归纳法
√
解析:观察多种病毒,得出所有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的结论,这是指通过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对象或一部分子类的考察,从中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属于不完全归纳法,A错误;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一般是可信的,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但可能存在例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所以结论一般是可信的,故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B、D错误;不完全归纳法因其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根据人的骨骼肌细胞具有细胞核得出人的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不完全可信,C正确。
2.如图是将HIV(艾滋病病毒)、颤蓝细菌、草履虫和水绵四种生物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的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的分类依据是叶绿体的有无
B.丁组的生物细胞核中都具有染色体
C.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为是不是原核生物
D.甲组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
√
解析: HIV、草履虫、颤蓝细菌都无叶绿体,A错误;丁组中草履虫和水绵都属于真核生物,都具有染色体,B正确;丙组中HIV没有细胞结构,颤蓝细菌是原核细胞,丁组草履虫和水绵都是真核细胞,丙与丁的分类依据不可以为是不是原核生物,C错误;甲组中HIV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科学发现的基本特点:重视观察与实证,需要归纳和概括;科学的发现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要经历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在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中,有解剖观察和显微镜的观察,体现了科学探究是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显微镜的操作技能,还训练了学生“观察—归纳”的科学方法。
[浸润素养]
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细胞学说打破了植物学与动物学之间的壁垒,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C.罗伯特·胡克、列文虎克、马尔比基均利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生物的活细胞
D.细胞学说的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
解析: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并进而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A正确;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从而打破了植物学与动物学之间的壁垒,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正确;罗伯特·胡克、列文虎克、马尔比基均利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生物的细胞,但是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木栓组织的细胞是死细胞,C错误;细胞学说的内容之一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D正确。
2.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与标本装片的距离如图Ⅰ所示,图Ⅱ为不同放大倍数下的视野图像。已知目镜与标本装片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Ⅱ中的A、B可分别对应图Ⅰ中的甲、乙
B.由乙转换为甲后,视野变暗,可通过反光镜或光圈调节
C.由A→B,标本装片向右上方进行了移动
D.乙转换为甲之前,可将观察目标移动至视野中央
√
解析:据题图可知,图Ⅱ中的A放大倍数较小,物镜距离玻片较远,而B则相反,故图Ⅱ中的A、B可分别对应图Ⅰ中的乙、甲,A错误;由乙转换为甲后,放大倍数变大,视野变暗,可通过反光镜或光圈调节,B正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视野A中物像位于右上方,故由A→B,标本装片向右上方进行了移动,C正确;乙转换为甲(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之前,可将观察目标移动至视野中央,D正确。
本章有两处插图采用了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大熊猫,能够激发学生自豪感,渗透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在学习原核生物蓝细菌时,介绍了水华产生的具体原因,激发爱护环境的情感。同时在此处设置了“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介绍“发菜的过度采挖破坏了生态,我国已将发菜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生物,予以保护”的事实,渗透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浸润素养]
1.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目前其食物主要来源于竹子。观察图示,下列关于大熊猫和冷箭竹的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的生命系统是生物群落
B.该环境中所有的植物属于种群层次
C.图中冷箭竹包含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大熊猫的相同
D.图中可能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生命系统
√
解析:题图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其表示的生命系统是生态系统,A错误;该环境中植物体属于个体层次,该环境中所有的植物既不属于种群层次,也不属于群落层次,B错误;题图中冷箭竹包含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大熊猫的不相同,如冷箭竹没有系统层次,而大熊猫具有系统层次,C错误;题图中的土壤、空气等中可能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单细胞生物,D正确。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而在淡水水域有时会形成水华,其中有多种蓝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华往往是水域污染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
B.水华影响水质,也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C.发菜、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水绵都属于蓝细菌
D.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
解析: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水华,水华影响水质,也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A、B正确;水绵不属于蓝细菌,C错误;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D正确。
3.蓝细菌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水体,具有固氮能力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因此可在沙质海滩及荒漠上找到,并有“先锋生物”的美称。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与蓝细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二者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人体细胞较大,有多种复杂细胞器
B.蓝细菌细胞和人体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C.人和蓝细菌的细胞中均有细胞核和染色体
D.人体细胞和蓝细菌细胞结构上既有差异性也有统一性
√
解析:蓝细菌为原核生物,而人为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因此蓝细菌细胞与人体细胞二者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人体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A错误;人体细胞无细胞壁,B错误;人体细胞为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有染色体,而蓝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无细胞核、染色体,C错误;人体细胞和蓝细菌细胞一个是真核细胞,一个为原核细胞,因此二者在结构上具有差异性,但二者也有共性,如都有细胞膜、细胞质、DNA和核糖体,因此二者在结构上也有统一性,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