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统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建构知识体系]
[统整学科素养]
1.细胞和生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生命的元素都来自无机自然界,但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含量比例与无机自然界又大不相同。由此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初步认识生命物质基础的特殊性。
2.通过学习几大类有机物,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生物大分子的特殊性;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初步形成生命的物质观。
[浸润素养]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漠植物细胞内自由水的含量高于结合水
B.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C.生物体内的糖类主要以多糖的形式存在,都是能源物质
D.人体心肌细胞细胞质中的核酸含有4种碱基
2.中国科研人员对于火星探究有了重要发现。据消息称,“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低纬度地区,发现了液态水。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盐、蛋白石、含水铁氧化物等物质成分。那里的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需的K、Na、Mg等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机盐离子参与构成复杂化合物,如Fe2+参与合成叶绿素,Mg2+参与合成血红素
B.细胞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都能参与物质运输
C.K、Na、Mg等元素和水都是生物体必需的物质
D.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本章“氨基酸怎样构成蛋白质”“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成的长链”等内容,体现出蛋白质、核酸等在细胞中的功能是由其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的,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浸润素养]
3.结合如图所示的蛋白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变性后,营养价值变低
B.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D.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4.共翻译折叠是指原核细胞核糖体上的一些多肽链会发生折叠,形成独特的三维构象,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翻译折叠的实质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过程
B.原核细胞对多肽链共翻译折叠的过程中无线粒体参与
C.肽链能够盘曲、折叠是由于肽链上不同氨基酸之间能形成氢键等化学键
D.共翻译折叠有利于蛋白质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发挥功能
通过比较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归纳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实际上就是求同归纳,也是不完全归纳,是归纳法的实践应用。从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到“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也充分体现了归纳、抽象概括的科学思维。
[浸润素养]
1.如图是由3个椭圆构成的类别关系图,下列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Ⅰ淀粉、Ⅱ糖原、Ⅲ纤维素
B.Ⅰ原核生物、Ⅱ细菌、Ⅲ酵母菌
C.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D.Ⅰ无机化合物、Ⅱ水、Ⅲ蛋白质
2.生物体内参与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可由单体聚合而成。构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和连接键,以及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试剂等信息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单体 连接键 生物大分子 检测试剂或染色剂
葡萄糖 — ① —
② ③ 蛋白质 ④
⑤ — 核酸 —
A.①可以是淀粉或糖原
B.②是氨基酸,③是肽键,⑤是碱基
C.②和⑤都含有C、H、O、N元素
D.④可以是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
3.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A(DNA)、B(RNA)、C(蛋白质)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4种
B.人体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用e表示,e的种类有21种
C.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C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A、B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C的多样性由e中的R基充分体现
掌握物质检测的经典方法:化学显色剂检测法
本章学习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典型的物质检测实验,即用化学显色剂来检测特定物质。这一实验中进行物质检测的思路方法,在其他相关实验探究中也可以迁移、借鉴。
[浸润素养]
1.下列有关物质检测的实验,错误的是( )
A.利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
B.利用苏丹Ⅲ染液可检测核桃仁细胞中的脂肪
C.利用双缩脲试剂可检测蛋白质被蛋白酶催化水解
D.利用碘液检测马铃薯提取液时显蓝色,说明马铃薯含有淀粉
2.下列关于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多肽) 的检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三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
B.检测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苏丹Ⅲ染液
C.检测还原糖和蛋白质(或多肽)时使用的溶液成分相同,原理也相同
D.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时,注意与生活联系,关注无机盐、糖类、脂质等物质的过量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关注营养与健康。教材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蛋白质变性等现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生命现象。
[浸润素养]
1.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不慎受外伤后,要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为( )
①降温 ②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③消毒 ④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某人因长期大量饮用奶茶出现尿糖现象。奶茶中的奶主要来源于牛奶、奶粉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等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B.牛奶中的乳糖一般要水解为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
C.向乳白色奶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会观察到紫色现象
D.糖类可大量转变成脂肪,脂肪也可大量转变成糖类
1.选A 沙漠植物的细胞内结合水占比比正常土壤中的植株细胞高,抗旱能力更强,但还是自由水含量高于结合水,A正确;细胞中无机盐含量较低,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能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也能参与有机物的合成,如Mg2+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B错误;生物体内的糖类主要以多糖的形式存在,但不都是能源物质,比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C错误;人体心肌细胞细胞质中的核酸有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D错误。
2.选C 无机盐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构成血红素的重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A错误;细胞中的自由水参与物质运输和某些化学反应,结合水不会参与物质的运输,B错误;生物体的形成和生命活动需要K、Na、Mg等元素和水等物质,C正确;通常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错误。
3.选B 变性后,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营养价值不变,A错误;变性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但肽键没有断裂,因此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伸展了,但是并没有断裂,C错误;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发生了改变,D错误。
4.选A 共翻译折叠是肽链折叠形成独特的三维构象的过程,该过程是由于多肽链上的不同氨基酸之间可形成氢键和二硫键等化学键,A错误,C正确;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因此对多肽链共翻译折叠的过程中线粒体不可能参与,B正确;根据题意共翻译折叠是指原核细胞核糖体上的一些多肽链会发生折叠,形成独特的三维构象,故共翻译折叠有利于蛋白质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发挥功能,D正确。
1.选C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多糖,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A错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固醇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C正确;蛋白质属于有机物,D错误。
2.选B 淀粉、糖原均是生物大分子,均由葡萄糖聚合而成,A正确;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为肽键,核苷酸聚合形成核酸,故⑤是核苷酸,B错误;②和⑤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二者均含有C、H、O、N元素,C正确;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D正确。
3.选B 由题干信息和题图分析可知,A是DNA,B是RNA,C是蛋白质,X是N元素和P元素,Y是N元素等;a是脱氧核苷酸,b是核糖核苷酸,c是氨基酸,d是核苷酸,e是氨基酸,f是五碳糖,m是磷酸,n是含氮碱基。人体细胞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有8种核苷酸(d),A错误;人体细胞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B正确;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a、b是核酸的基本单位,C错误;核酸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核苷酸(d)的排列顺序,而非碱基(n)种类,蛋白质(C)的多样性与氨基酸(c)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D错误。
1.选C 利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50~65 ℃水浴加热,A正确;核桃仁细胞中脂肪含量高,可用苏丹Ⅲ染液检测,B正确;蛋白质能被蛋白酶催化水解,但是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C错误;淀粉遇碘呈蓝色,D正确。
2.选A 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多肽)的检测实验中,脂肪颗粒的检测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A正确。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多肽)的检测实验中,检测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B错误。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都使用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斐林试剂使用时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先混合制成氢氧化铜,再加入待测溶液中,在加热条件下与待测溶液中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后者先在待测液中加NaOH溶液,形成碱性环境,后滴加CuSO4溶液与待测液中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现象,所以两种试剂的检测原理不同,C错误。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蓝色(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D错误。
1.选B 分析题意可知,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在失去水分的同时也失去了较多的无机盐,所以要喝淡盐水,以维持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平衡,②正确;不慎受外伤后,为防止病菌感染,所以要用0.9%的NaCl溶液即生理盐水清洗伤口,保持细胞形态,并清洁伤口,④正确。
2.选D 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属于还原糖,所以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等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A正确;牛奶中的乳糖是二糖,一般要水解为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B正确;奶茶中的奶主要来源于牛奶、奶粉等,含有蛋白质,向乳白色奶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会观察到紫色现象,C正确;糖类可大量转变成脂肪,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共30张PPT)
章末
核心素养统率下的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建构知识体系]
[统整学科素养]
(一)生命的物质观
1.细胞和生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生命的元素都来自无机自然界,但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含量比例与无机自然界又大不相同。由此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初步认识生命物质基础的特殊性。
2.通过学习几大类有机物,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生物大分子的特殊性;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初步形成生命的物质观。
[浸润素养]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漠植物细胞内自由水的含量高于结合水
B.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C.生物体内的糖类主要以多糖的形式存在,都是能源物质
D.人体心肌细胞细胞质中的核酸含有4种碱基
√
解析:沙漠植物的细胞内结合水占比比正常土壤中的植株细胞高,抗旱能力更强,但还是自由水含量高于结合水,A正确;细胞中无机盐含量较低,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能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也能参与有机物的合成,如Mg2+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B错误;生物体内的糖类主要以多糖的形式存在,但不都是能源物质,比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C错误;人体心肌细胞细胞质中的核酸有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D错误。
2.中国科研人员对于火星探究有了重要发现。据消息称,“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低纬度地区,发现了液态水。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盐、蛋白石、含水铁氧化物等物质成分。那里的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需的K、Na、Mg等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机盐离子参与构成复杂化合物,如Fe2+参与合成叶绿素,Mg2+参与合成血红素
B.细胞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都能参与物质运输
C.K、Na、Mg等元素和水都是生物体必需的物质
D.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
解析:无机盐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构成血红素的重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A错误;细胞中的自由水参与物质运输和某些化学反应,结合水不会参与物质的运输,B错误;生物体的形成和生命活动需要K、Na、Mg等元素和水等物质,C正确;通常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错误。
(二)结构与功能观
本章“氨基酸怎样构成蛋白质”“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成的长链”等内容,体现出蛋白质、核酸等在细胞中的功能是由其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的,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浸润素养]
3.结合如图所示的蛋白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变性后,营养价值变低
B.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D.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
解析:变性后,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营养价值不变,A错误;变性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但肽键没有断裂,因此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伸展了,但是并没有断裂,C错误;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发生了改变,D错误。
4.共翻译折叠是指原核细胞核糖体上的一些多肽链会发生折叠,形成独特的三维构象,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翻译折叠的实质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过程
B.原核细胞对多肽链共翻译折叠的过程中无线粒体参与
C.肽链能够盘曲、折叠是由于肽链上不同氨基酸之间能形成氢键等化学键
D.共翻译折叠有利于蛋白质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发挥功能
√
解析:共翻译折叠是肽链折叠形成独特的三维构象的过程,该过程是由于多肽链上的不同氨基酸之间可形成氢键和二硫键等化学键,A错误,C正确;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因此对多肽链共翻译折叠的过程中线粒体不可能参与,B正确;根据题意共翻译折叠是指原核细胞核糖体上的一些多肽链会发生折叠,形成独特的三维构象,故共翻译折叠有利于蛋白质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发挥功能,D正确。
通过比较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归纳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实际上就是求同归纳,也是不完全归纳,是归纳法的实践应用。从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到“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也充分体现了归纳、抽象概括的科学思维。
[浸润素养]
1.如图是由3个椭圆构成的类别关系图,下列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Ⅰ淀粉、Ⅱ糖原、Ⅲ纤维素
B.Ⅰ原核生物、Ⅱ细菌、Ⅲ酵母菌
C.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D.Ⅰ无机化合物、Ⅱ水、Ⅲ蛋白质
√
解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多糖,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A错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固醇包括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C正确;蛋白质属于有机物,D错误。
2.生物体内参与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可由单体聚合而成。构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和连接键,以及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试剂等信息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单体 连接键 生物大分子 检测试剂或染色剂
葡萄糖 — ① —
② ③ 蛋白质 ④
⑤ — 核酸 —
A.①可以是淀粉或糖原
B.②是氨基酸,③是肽键,⑤是碱基
C.②和⑤都含有C、H、O、N元素
D.④可以是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
解析:淀粉、糖原均是生物大分子,均由葡萄糖聚合而成,A正确;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为肽键,核苷酸聚合形成核酸,故⑤是核苷酸,B错误;②和⑤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二者均含有C、H、O、N元素,C正确;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D正确。
√
3.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A(DNA)、B(RNA)、C(蛋白质)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4种
B.人体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用e表示,e的种类有21种
C.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C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A、B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C的多样性由e中的R基充分体现
√
解析:由题干信息和题图分析可知,A是DNA,B是RNA,C是蛋白质,X是N元素和P元素,Y是N元素等;a是脱氧核苷酸,b是核糖核苷酸,c是氨基酸,d是核苷酸,e是氨基酸,f是五碳糖,m是磷酸,n是含氮碱基。人体细胞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有8种核苷酸(d),A错误;人体细胞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B正确;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a、b是核酸的基本单位,C错误;核酸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核苷酸(d)的排列顺序,而非碱基(n)种类,蛋白质(C)的多样性与氨基酸(c)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D错误。
掌握物质检测的经典方法:化学显色剂检测法
本章学习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典型的物质检测实验,即用化学显色剂来检测特定物质。这一实验中进行物质检测的思路方法,在其他相关实验探究中也可以迁移、借鉴。
[浸润素养]
1.下列有关物质检测的实验,错误的是( )
A.利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
B.利用苏丹Ⅲ染液可检测核桃仁细胞中的脂肪
C.利用双缩脲试剂可检测蛋白质被蛋白酶催化水解
D.利用碘液检测马铃薯提取液时显蓝色,说明马铃薯含有淀粉
√
解析:利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50~65 ℃水浴加热,A正确;核桃仁细胞中脂肪含量高,可用苏丹Ⅲ染液检测,B正确;蛋白质能被蛋白酶催化水解,但是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C错误;淀粉遇碘呈蓝色,D正确。
2.下列关于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多肽)的检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三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
B .检测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苏丹Ⅲ染液
C.检测还原糖和蛋白质(或多肽)时使用的溶液成分相同,原理也相同
D.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
解析: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多肽)的检测实验中,脂肪颗粒的检测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A正确。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或多肽)的检测实验中,检测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B错误。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都使用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斐林试剂使用时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先混合制成氢氧化铜,再加入待测溶液中,在加热条件下与待测溶液中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后者先在待测液中加NaOH溶液,形成碱性环境,后滴加CuSO4溶液与待测液中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现象,所以两种试剂的检测原理不同,C错误。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蓝色(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D错误。
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时,注意与生活联系,关注无机盐、糖类、脂质等物质的过量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关注营养与健康。教材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蛋白质变性等现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生命现象。
[浸润素养]
1.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不慎受外伤后,要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为( )
①降温 ②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③消毒
④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在失去水分的同时也失去了较多的无机盐,所以要喝淡盐水,以维持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平衡,②正确;不慎受外伤后,为防止病菌感染,所以要用0.9%的NaCl溶液即生理盐水清洗伤口,保持细胞形态,并清洁伤口,④正确。
2.某人因长期大量饮用奶茶出现尿糖现象。奶茶中的奶主要来源于牛奶、奶粉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等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B.牛奶中的乳糖一般要水解为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
C.向乳白色奶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会观察到紫色现象
D.糖类可大量转变成脂肪,脂肪也可大量转变成糖类
√
解析: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属于还原糖,所以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等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A正确;牛奶中的乳糖是二糖,一般要水解为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B正确;奶茶中的奶主要来源于牛奶、奶粉等,含有蛋白质,向乳白色奶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会观察到紫色现象,C正确;糖类可大量转变成脂肪,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