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整体
感知◆?背景链接
百丈山在福建建阳县东北,距县城65公里。海拔1200米,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伟,故又称大雄山。大雄山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作者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游览其地,惑其胜美,特作此记。整体
感知◆?文脉梳理文段
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右俯绝壑
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控垂崖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状语,从右边 (2)名词作状语,在左边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3.作者写登山经过是从哪里写起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案: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4.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
答案:作者以险要之处为胜景,可知他对险奇美的欣赏。文段
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阁据其上流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指“坐落在”文段
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阁据其上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较高的社会地位
答案:水流上游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循磴而东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2)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____________________
(3)循两崖曲折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4)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
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6)独夜卧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去 (2)名词作状语,在盛夏中午 (3)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走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北走 (5)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壁 (6)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许
①不能容十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生何许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项伯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时人莫之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许:①助词,表示约数 ②名词,处所 ③动词,答应 ④动词,赞许文段
研读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乃壁其后无所睹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夜卧其上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乃壁(于)其后无所睹”,然而在西阁后面却又筑上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
(2)省略句;补充完整为“独夜卧(于)其上”,唯独夜晚睡在西阁楼上文段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山门前后诸景点清幽特点的一项是(C)
A.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B.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C.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D.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文段
研读 7.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答案: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表明了其审美情趣。
8.“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此句为读者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文段
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峰峦高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
(2)台东径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台湾东部
答案:(1)高低起伏 (2)石台东面文段
研读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3)旦起下视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走 (2)名词活用为动词,照着 (3)均为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向下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文段
研读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穷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日暮途穷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穷:①动词,穷尽 ②形容词,荒僻 ③形容词,阻塞不通 ④形容词,困厄 ⑤形容词,穷困文段
研读 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省略句、定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而远近之诸山出(于)其中者”,而远近在云中出没的各座山峰
(2)定语后置句;但值得观赏的山景到此也就穷尽了
◎筛选概括
5.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瀑布壮美的一项是(A)
A.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B.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C.投空下数十尺
D.日光烛之,璀璨夺目文段
研读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第三段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壮观。文段
研读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解析:第三段还有较大篇幅以浓墨重彩描写了山峰的美姿美态,故应是以写瀑布和山为主。
7.从第二、第三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答案:涧水瀑布的壮美景色 热爱自然、不畏艰险文段
研读 8.“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到静止的群山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文段
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纪”通“记”,记录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详细的情况文段
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游
①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母在,不远游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子与之游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①动词,游览 ②动词,旅行 ③动词,交往文段
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
研读 答案:(1)省略句;补充完整为“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于)之”,我与刘充、刘平、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在百丈山游玩
(2)状语后置句;我又像这样依次叙述了它的详细情况
◎筛选概括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
A.跨过石梁,顺着两崖边走,蜿蜒曲折往上攀登,就可到达山门,有小屋三间,能够容下数十人。文段
研读 B.再往北走,攀登数级石梯就进入一个庵庙。庵庙只有老屋数间,老屋简陋狭小,不值得一观。只是它的西边阁楼还算得上一处胜景。
C.全文的行踪脉络清晰,从百丈山上行三里左右,顺着石磴往东走,就到了山门;再越过石梁,攀缘两崖而上,就是山涧;再沿这山涧往北走数级石梯就进入庵庙;出了山门之后往东走十几步,就可到达石台处。
D.朱熹认为百丈山最值得一看的胜景有: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和瀑布。他与同行的人们一起为各个景点题写小诗,并相互赠送这些小诗。文段
研读 解析:A项,“能够容下数十人”与原文“不能容下十许人”不符。C项,“山门”与“山涧”的位置需要调换。D项,“他与同行的人们一起为各个景点题写小诗,并相互赠送这些小诗”与原文“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不符。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作者详细写了出游的时间和行程,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文段
研读 C.第三段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D.这篇游记,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目的就在于“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给后来的游览者以清晰明了的游览指示。
解析:A项,作者没有详细地写出游的时间和行程。
7.“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案:①点明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②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归纳
探究【上下求索】
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探究思路】
观察视角→写景方法→绘景效果。归纳
探究【探究结论】
答案:(示例)课文第三段中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山西南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紧接着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群山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百丈山景在作者的精心描绘下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课文
翻译 【许:左右,表示约数。俯:俯视。绝壑(hè):深险的山谷。控:临,对着。垂:陡峭的。度:越过。盖:大概。】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循:顺、沿。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去。梁:桥。亭午:中午。淙:流水的声音。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流下。溅(jiān)溅:水疾流时发出的声音。上: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走。山门:寺庙多在山林,在通往庙宇的引道上设立外门,称“山门”。许:左右,表示约数。北: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北走。蹑(niè):踏。卑庳(bēi):低矮。迫隘(ài):狭窄。罅(xià):缝隙。并注:一同流入。据:通“倨”,坐落。上流:上游。水石峻激相搏:山石峻峭,水流湍急,水石相撞。玩:观赏。壁: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壁。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终夕:整夜。】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翻译 【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去。峭(qiào)岸:悬崖峭壁。深昧:深暗。险绝:险到了极点。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投:抛。缺:指山的缺口。揖:正对着。石台面对芦山,像是在拱手作揖,所以说“前揖”。芦山:芦峰山,在福建建阳西北,与百丈山东西遥对。高下:高低起伏。历历:分明的样子。薄:迫近。殚:尽。旦:早晨。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川:平野。凿石容磴:在山壁上凿开石头设置为路。容,安放,此处有“设置”的意思。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穷:穷尽。】课文
翻译 【纪:通“记”,记录。叙次:依次叙述。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详细情况。别:另外。识(zhì):记。呈:呈送。年月日:这里略去了写这篇游记的具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