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百丈山记 课件+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4. 百丈山记 课件+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4:53:35

文档简介

4. 百丈山记 学案
心泉丁冬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
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3.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作者视窗
一代大儒朱熹
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力主推行理学,竟遭落职罢祠。倡办文化教育,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之奥秘,集理学之大成。
一代大儒朱熹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名人,世界的名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关。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著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易学启蒙》、《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
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冲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既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以纪其胜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记” 记载
2.一词多义
(1)乃
(2)其
答案 (1)才 就 于是 (2)小涧 那 句中语气词
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________________
(2)独其西阁为胜:________________
(3)于林薄间东南望:________________
(4)日光烛之:________________
(5)旦起下视: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向东走。(2)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3)名词作状语。(4)名词作动词,照射。(5)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
(1)乃为前所谓小涧也:________________
(2)而作神祠于其东: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也。(2)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文白对照




































文本助读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结构图示
百丈山记
重点突破
一、“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此句为读者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
二、“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
提示 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
三、“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到静止的群山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四、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提示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五、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提示 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本文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文章的叙述方法基本上是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直叙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穿着上述的可观和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有迹可循,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第四节与前文描述内在的这种结构呼应的特点,你就能发现前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脉络非常清晰。
技法赏析
1.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景观。何处可观,何处不可观,是作者审美的结构,其选择的支点是作者的自然山水审美观。
2.详略得当。作者的审美眼光,选择判断、规定了景象上的可观与不可观,从而规定了描述文字上详和略的分别。可观处则详写,反之则从略。
写作迁移
角度 移步换景
题目:请你采用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的手法描写一段景物。500字左右。
示例 秋天的晨雾
秋天的晨雾像一只五彩斑斓的盒子,雾气腾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向东望去,天空呈浅红色,它像一段光滑、柔软的绸子。而太阳呢,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拉起了她那美丽的窗帘,大概在梳妆打扮吧!抬头仰望,只见天空淡红色中略带一点黄色。向西望去,天空呈蓝灰色,这些色彩构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空中被子”,盖住了整个大地。
我漫步在乡村小路上,隐约可见前面有一条雾带,忽然雾带不见了,我用手四处乱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原来,我正站在雾带里,当然看不见,抓不到啊。我走到毛豆田里,鞋子、裤角都湿了。毛豆叶上的露球慢慢地滚动着。小草轻轻地靠在我的脚上,像是在和我亲热一样。我用手在露珠上一点,露珠变成了一滴滴的小水珠,向四面散去。不知不觉中我又来到新村边。向南望去,以往那高高的楼房今天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以前那挺拔高大的树木,今天也只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影。晨鸟“啾啾啾啾”地歌唱,好像在歌唱这迷人的早晨,又好像在叫人们出来看这迷人的晨景。
穿过新村,我迈上公路。街上的人们在雾气中穿行,他们的头发是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澡堂里出来的。拖拉机冒着白烟,慢慢地开着;汽车“嘀嘀”的喇叭声,催着人们向前走,摩托车的车灯,在雾中形成一道笔直的光线;自行车“铃铃”地缓缓前进。正是这些声音,奏起了“雾中晨鸣曲”。
雾,就像一匹乳白色的轻纱,把我和别人隔开了。我望了望四周白茫茫的雾气,感到就像在云海中遨游,太富有诗意啦!假如我是个诗人,我会把它当作一首诗;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会把雾搬回家,让人们欣赏;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会建一间室内雾中游泳馆……
令人陶醉又令人遐想的雾啊,我真想把你永远揽在怀中!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石磴(dènɡ) 淙淙(cōnɡ)
鸟瞰(kàn) 清澈(cè)
B.潺潺(chán) 峭壁(qiào)
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
C.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
瀵涌(fèn) 庵庙(ān)
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
水声溅溅(jiān) 沟壑(hè)
答案 B
解析 A项“淙”读“cónɡ ”;“澈”读“chè”。C项“识”读“zhì”。D项“昧”读“mèi”。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左控垂崖 控:临
B.然前瞰涧水 瞰:俯视
C.水旱祷焉 焉:语气词
D.不可殚数 殚:尽
答案 C
解析 焉:兼词,在这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5分)
A.日光烛之
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 C
解析 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5分)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穷:尽头,穷尽。B项益:更加。C项临:面对/到达,动词。D项度:通过。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前揖芦山 揖:作揖
B.日光烛之 烛:照耀
C.不可殚数 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
答案 A
解析 揖:正对着。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4分)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②一峰独秀出 ③皆若飞浮来往 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一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答案 D
解析 D项“它们”不对,而是“可观者”。
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4分)
译文: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4分)
译文: 
答案 (1)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以便通行,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二)(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0分)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缙绅大夫游西山,不可能建造房屋,只能是往、到。可联想“登门造访”。B项“是雪也……为可尚也”构成主谓结构,“可”是“值得”的意思,“尚”作动词,推崇。可联想“尚贤使能”。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今又以雪济之”,承前文“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意思上有递进关系,翻译为“加上”很合理。D项“讵不韪欤”构成反问关系“难道……吗?”,从前句看,作者对“以屋名雪”持肯定态度,此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可联想“冒天下之大不韪”。
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正确运用的能力。首先要依据原文,理解句意,前半句应该理解为“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因此选项锁定在A项或C项,表示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然后分析后半句,“冀”意思是“希望”,句意应是“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联想《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知虚词“乎”正确。故得出答案为C。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体内容。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者”“也”后面要断开,虚词“则”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通过分析句意关系,在选项中做比较,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穷而在下”和“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应该是独立的两个意思,所以可排除A、B两项;C项“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中“而有成物之心”,虚词“而”表明句意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前应停顿,其后不能断开,因此答案应为D项。
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B项表述不当。对照原文:“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生意”与“弭灾”应该是并列的动宾结构,一起修饰限定“之功”,“生发生命”的意思。全句应理解为:“这雪,不唯独因为它的色彩的洁白而值得推崇,还因为有生发生命消除灾祸的功效在其中。”可见并非“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12分)
译文: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分)
译文: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2分)
译文: 
答案 (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定语后置句、省略句。(1)“落成”,建成。“适”,恰好,与“会”相似。“雨雪”,下雪,为动词性,可联想“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遂”,于是,就。“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联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缙绅”,官员、士大夫。“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以“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可联想“马之千里者”。第一个“为”(wéi)是动词,“为诗”,作诗;第二个“为”(wèi)是介词,替、给。“记”是动词,写记。(3)省略了介词“于”,“(于)木处……,(于)土处……”。“颠”是跌落,可联系词语“颠覆”。“处(chǔ)”是动词,居住。
参考译文
吴地有位儒士叫徐孟祥,读书作文,志向远大,行为高洁,在光福山中安家。跟从他学习并向他请教的人非常多,他在郡国里有很大的名声。官宦士大夫到西山游览,一定到他家里。孟祥曾经建造几间茅舍,用白色茅草覆盖,不进行华丽的装饰,只是用白色土粉粉刷屋子里面,就像是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的卢舍人用古代隶书给它写了匾,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冬神掌管时令,冬天到来时,草木就停止生长而枯萎凋零。天地间积累的阴气,湿润就化成雨,寒冷就凝结为雪,缓缓落下,千里全是白色,山林大地全部被覆盖。万物都被覆盖无法看见,它们的生机不都几乎止息了吗?谁知生机反而寄托在这雪地之中了。所以冬至时节,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一点春夏的阳气已经在五重秋冬的阴气下生出了。因此腊月里有雪,那么来年春天就有(好的)收成,人也就没有患各种(流行)疾病的担忧了。这雪,不唯独因为它的色彩的洁白而值得推崇,还因为有生发生命消除灾祸的功效在其中。远古之人,有的在树上栖居,有的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人建造房屋来居住,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起初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读书学习古人,结茅草建造房屋,不进行华丽的装饰,大概是学习古代的做法吧?现在又用雪覆盖在它上面,是不是也表明他高洁的志向和行为呢?难道只是这样吗?孟祥隐居在山林中不被当世重用,不得志居于下层,如处在冰雪封冻、处境艰难的冬天,至于他用善行来惠及他人,有成就别人的心意,而又不追求回报的行为,又如同雪有生发生命消除灾祸的功德啊!把房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是很恰当的吗?至于开启这房子来观看那雪的气势姿态,就可以从各位作诗歌咏者的描述中看到了,我没有必要来多加记述了。
课件24张PPT。第一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心泉丁冬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
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佳句咀华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3.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
一代大儒朱熹
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力主推行理学,竟遭落职罢祠。倡办文化教育,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之奥秘,集理学之大成。
一代大儒朱熹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名人,世界的名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
山市)五里关。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
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著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易学启蒙》、《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 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冲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既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以纪其胜  通______,_____。“记”记载2.一词多义才就于是小涧那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
(2)独其西阁为胜:
(3)于林薄间东南望:
(4)日光烛之:
(5)旦起下视: 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照射。名词作状语,向下。4.文言句式
(1)乃为前所谓小涧也:________________
(2)而作神祠于其东: 判断句,……也。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文本助读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此句为读者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重点突破二、“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
提示 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三、“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到静止的群山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四、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提示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五、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提示 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六、本文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文章的叙述方法基本上是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直叙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穿着上述的可观和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有迹可循,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第四节与前文描述内在的这种结构呼应的特点,你就能发现前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脉络非常清晰。技法赏析
1.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景观。何处可观,何处不可观,是作者审美的结构,其选择的支点是作者的自然山水审美观。
2.详略得当。作者的审美眼光,选择判断、规定了景象上的可观与不可观,从而规定了描述文字上详和略的分别。可观处则详写,反之则从略。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写作迁移
角度  移步换景
题目:请你采用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的手法描写一段景物。500字左右。
示例   秋天的晨雾
秋天的晨雾像一只五彩斑斓的盒子,雾气腾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向东望去,天空呈浅红色,它像一段光滑、柔软的绸子。而太阳呢,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拉起了她那美丽的窗帘,大概在梳妆打扮吧!抬头仰望,只见天空淡红色中略带一点黄色。向西望去,天空呈蓝灰色,这些色彩构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空中被子”,盖住了整个大地。 我漫步在乡村小路上,隐约可见前面有一条雾带,忽然雾带不见了,我用手四处乱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原来,我正站在雾带里,当然看不见,抓不到啊。我走到毛豆田里,鞋子、裤角都湿了。毛豆叶上的露球慢慢地滚动着。小草轻轻地靠在我的脚上,像是在和我亲热一样。我用手在露珠上一点,露珠变成了一滴滴的小水珠,向四面散去。不知不觉中我又来到新村边。向南望去,以往那高高的楼房今天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以前那挺拔高大的树木,今天也只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影。晨鸟“啾啾啾啾”地歌唱,好像在歌唱这迷人的早晨,又好像在叫人们出来看这迷人的晨景。 穿过新村,我迈上公路。街上的人们在雾气中穿行,他们的头发是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澡堂里出来的。拖拉机冒着白烟,慢慢地开着;汽车“嘀嘀”的喇叭声,催着人们向前走,摩托车的车灯,在雾中形成一道笔直的光线;自行车“铃铃”地缓缓前进。正是这些声音,奏起了“雾中晨鸣曲”。
雾,就像一匹乳白色的轻纱,把我和别人隔开了。我望了望四周白茫茫的雾气,感到就像在云海中遨游,太富有诗意啦!假如我是个诗人,我会把它当作一首诗;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会把雾搬回家,让人们欣赏;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会建一间室内雾中游泳馆……
令人陶醉又令人遐想的雾啊,我真想把你永远揽在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