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百丈山记 学案
出山道中口占
朱 熹
川原红绿一时新,
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
不如抛却去寻春。
【内容赏析】
朱熹是宋朝的大学者,终年埋首书房,研究学问,著作书籍。这首诗描写他偶然放下书本,到郊外散心,面对一
片青山绿野,鸟语花
香,胸襟为之舒展开朗,不禁感叹地说:“与其终日埋头在书堆里,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还不如放下书本,到郊野去痛快地寻春吧!”终年埋首书堆的人,应该抽空到户外去散散心,多与大自然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也有些不爱读书的人,常喜欢引用“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洒脱与放荡。
1.字音辨识
磴(dènɡ) 淙(cónɡ) 瞰(kàn)
庵(ān) 卑庳(bēi) 石罅(xià)
潺潺(chán) 瀵涌(fèn)
2.一词多义
(1)得
(2)当
(3)薄
(4)之
(5)乃
3.词类活用
(1)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名词作状语,向右、向左)
(2)循磴而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3)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
(4)度而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5)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名词作状语,向南)
(6)乃壁其后(名词作动词,筑壁)
(7)独夜卧其上(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8)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9)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10)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
(1)自池而出,乃为前所渭小涧者(判断句)
译文:水又从池中流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条小溪涧了。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
译文:又在东边造了神祠。
(3)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而出没云中的远近各座山峰。
(4)风来两峡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
(5)乃壁其后(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却又(在)阁后面筑壁。
(6)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省略句)
译文:用(这些诗)告知那些想来又未能来的人。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其著作丰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另有《朱文公文集》。
朱熹的祖籍是婺源,但其父朱松,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定居福建,朱熹就出生于福建尤溪。朱熹14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他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因此朱熹对建阳的风景,尤其是建阳东北的百丈山非常熟悉。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他与朋友一道重游百丈山,写下了这篇山水名作。
1.文章第二节作者详细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节山门前后的诸景点虽多,但重点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出了清幽氛围和清洌感受。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体现出景物的幽静美。
2.第三节表现出景物的什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说第二节写幽静美,那么第三节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其“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色,以“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视域得之。“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下,是气势的渲染。水沫有如散珠喷雾,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是壮丽美的写照。然后,以重彩浓墨写山峰的美姿美态。首先,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以缺口中遥望远山。其次,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形成了具有绘画美的构图特征,主次层次感丰富。再次,以固定的景点,却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成两幅扇面图,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斑斓美;而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突现的是云海变幻美。夕照晨光中的连绵峰峦,前借阳光以显美色,后凭云气以显美态,画形画彩,荟萃于一。由此可以看出,本段的描绘中紧扣“壮美”二字。
3.文章第四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第四节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其中“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是作者游后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这个总结论,相承于前面诸节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是分后总述。其不足观者有:山庵——“无足观”;壁其后——“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其可观处有:西阁——“独其西阁为胜”;水石相搏处——“最为可玩”。这样,也就紧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导游。
4.朱熹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对“文”与“道”的关系,他认为“文以贯道”之说太重视文了,应该是道为本、文为末。从《百丈山记》一文中,你能感觉到朱熹的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百丈山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理论上的矛盾和混乱。他认为提倡“古文”是“使学者弃本逐末”,他把“文”“道”截然分开,但他的散文却写得很好,甚至可算是文笔优美了,这点与他的道统文学理论是矛盾的。我们可以肯定,朱熹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人,他评论文学作品也不无见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有一副道家面孔。(建议阅读《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以及介绍朱熹的一些文献)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磴:石台阶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
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
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隘:狭小
【解析】 据:占据,位居。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之:助词,的。A项,乃:副词,才/副词,表判断,就是。C项,而:表修饰/表顺承。D项,虽: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
【答案】 B
名师讲坛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递进、转折、假设、修饰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②表示顺承(顺接、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接着,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⑤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⑥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计日而待也。
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0题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认为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解析】 C项文中无此意。
【答案】 C
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很清澈,从高处淙淙流下,发出清脆的流水声。
(2)夜里独卧阁上,枕席之下通宵潺潺之声不绝,听久了不禁更加悲凉,这也是一种可爱的境界。
移步换景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以游踪为线索直叙写来。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作者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主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定义:“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写法指点: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常常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心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成的游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的一次出游所见。(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不知不觉,我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是一些种上不久的小松树,嫩绿的松针上还带着一滴滴晶莹的雨珠。猛然间,我发现在这片小树丛中三棵大树拔地而起,它们枝叶繁茂互相掩映,在斜阳下,一抱多粗的大树显得更加浑圆,丫杈也格外分明。我走到近前,用手抚摸着有些潮湿的树干——凹凸不平。我靠在树干上,透过仅有的枝叶的缝隙仰视着苍穹。也许这三棵树,在圆明园遭到摧残之前就有了,它们也许是大火中的幸存者,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想着,我不由得又摸了摸树干——凹凸不平!历史的沧桑,给它们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在它们的年轮中,有着永远抹不掉的火光、剑影!我低下头环视着四周这一片绿油油的小松树。瞧,古老的大地,不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吗?我想,这些小树终将会成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见证!
我离开了那片树林,绕到了“西洋楼”,虽说是雨后初晴,这里还是有人的。一个中学生模样的人正在画画儿,身旁一个长者正在躬身凝视。我想:或许任何一个人到了圆明园都会到这里来吧!忆往昔,这里曾是西洋的建筑群。有哪个国家的皇帝能够想到,在古老的东方,在清朝皇家园林里却有着宏伟的欧式的建筑精华,这是何等不易呀!
我伫立着,看着孤零兀立的断壁残垣,石柱上留下了淡得可怜的红色。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豪华的宫殿,也没有壮观的喷泉,有的只是一片废墟!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火光剑影,只有残阳下拖着长长阴影的断壁残垣!……
理学大师笔下的美景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水是山之魂,山乃水之体。这石台之景,以涌动为形,以光灿为色,其奇异、罕见均因百丈山之瀑,没有这山瀑,也就没有这炫人眸子的胜景了。百丈山因水流而美,而水流又因朱熹之笔而美。
【应用角度】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环境”、“美”等。
照相受阻,怒砸故宫玻璃
2013年“五一”假期期间,一名湖北22岁男游客徒手打碎故宫窗玻璃,致临窗陈设的清代钟表跌落受损,肇事人已被刑拘。据悉,该男子疑因拍照被工作人员劝阻引发过激行为。有媒体质疑故宫为何不装防弹玻璃,专家解释称故宫历史文化地位特殊,陈设不能轻易改变。 “那块被砸玻璃是1949年以前的玻璃。”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对原状陈列而言,玻璃和窗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在是否加装抗砸新型玻璃时,一直非常慎重。
【媒评文摘】 1.故宫管理太令人失望,现场去看看就知道保护差到什么程度。鎏金的木门未做任何保护,被人来人往的游客摸得都见木质了;角落里有小楷撰写的石刻被拥挤的人群天天踩过。太多细节无法一一列举。总的感觉,就是没有真诚爱护文物的心态。
——《新闻晚报》
2.砸东西实在不理智,但难道文物必须要有防弹玻璃才能得到保护?未必。文物是需要大家自觉保护的,开放参观,就是相信大家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可遇上不理智的人,有保安和防弹玻璃也不管用。
——新华网
让朱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邵问津
一个民族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进叮当作响地迁移着,从没有停下过脚步。如果因为上帝死了,我们就把它看作
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必然结果,显然不符合事实。
任何时代的前进都离不开前导性的精神引领,而这种精神根源来自于卓越的生命,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总是像各色酒旗一样在前头艰难地招引着一个时代挪动沉重的步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结果才是推动历史进程最强大的动力。朱熹这个响亮的名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毫无疑问成了为数极少的伟大精神力量的代名词。
但朱熹生命给我们的启示,显然不是八百多年来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而曲意应用的那样。因而,我不能不怀疑历史的真实,因为真实的历史总是被残忍地搬动着椅子,以至于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它本来的位置和真正的面目。但还有许多历史的沉渣不断泛起在我经年整合后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的哲思时空里。于是,我尽量把这些沉渣凝结为舍利一样坚硬的证据,保存在心灵自留地任何一角有可能干净的地方。
朱熹和他的朱子学,并没有幸运到让后世大多数人都能正确认知他真实的精神启示。因此,他的思想总被断章取义地制造成各种各样皇家的御用品和文人们任意批发的精神圣旨。除了在他的晚年和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学说被斥为“伪学”,皇帝把他的椅子搬到阎王殿,让他在那里办公外,几百年来,他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坐在那些形式各种各样、但无一例外都可以叫作“金碧辉煌”的位子上,只是他的椅子总被搬来挪去的。
他曾莫名其妙地被任命为儒家的传承和正统,于是他的位置被安在孔庙里,做了孔圣人的助手;只要把他的意思稍微曲解一下,就成了代替皇帝告诉读书人要怎样做一个好奴仆的金科玉律,而皇帝则站在一旁指着这个时代所有的读书人说:要听你们读书人老祖宗的话。这时候朱熹被请到了皇宫里类似文渊阁、文华殿之类的地方,让死了的朱熹来帮助朝廷选拔治国安邦的“英才”;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就不得不把行尸走肉的朱熹的椅子供奉在“圣坛”上了。这些被布置得冠冕堂皇的椅子上坐着的,不管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朱熹,但都是人造光下朱熹的影子,却是毫无疑问的。椅子上坐着的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了椅子,还应该有帽子,于是乎,朱熹他老人家的头顶又被戴上了叫做“文公”、“先贤”等桂冠。中国最后一
个王朝的康熙帝把他的椅子架得最高,也给他戴上了最多类如“学达性天”这些在空气里极度膨胀了的帽子。而离我们最近的这个时代,却把他的位子很随手地丢弃在一个叫做“客观唯心主义”的虚幻的哲学迷雾里,弄得朱老夫子哭笑不得。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哪一把椅子,对朱熹来说都是同样的陌生——虽然他渊博的学识使他在他的时代之前没剩下多少陌生的东西了。因为他清醒地记得,属于他自己的椅子始终只有一把,那把椅子不见得还那样结实,油漆也已剥尽,甚至早已陈腐不堪了。
我敢说,世界历史上没有一门伟大的哲学像朱熹的学说那样被误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大概是因为朱熹是在他自己的时代之前世界历史上最渊博的大学问家。他的知识结构博大精深,于学无所不窥,几乎涉足了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尔律等所有领域,而且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他也是很节约使用文字的古人之中著作最丰的一个。他的一生有著作达六十多种,由他学生和后人编纂的还有二十多种。对于这样一个“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平庸”的学者,没有多少人能读完他,因而鲜有读懂他的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日本著名学者山田庆儿在所著的《朱子的自然学》中对朱熹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称朱熹是“一位被遗忘的自然学家”。虽然他没能从根源上探究作为哲学体系的朱子学的自然背景,但似乎离朱熹的实际所处的位置也不会太远了。而朝鲜的李退溪把朱老夫子理气论和心性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心性源自于理气,则不失为这种生命哲学找到了最直接的自然注脚。
在中国整个晚封建时代,朱熹的椅子总是被极其随意地挪来挪去。以至于连朱老夫子自己也感到晕眩,而不知道到底应该坐在哪里更合适一些的时候,外国人却准确无误地为他找到了席位。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他请回到本应属于他的那个座位上呢?
【精要赏析】 读完本文,除了感受到强烈的思辨色彩给人带来了逻辑的征服力量以外,它的美感对人心则是一种别样的历练。透过那雾霭重重的云烟,历史的多情加重了人生的负载,而这种沉重是由于在历史的漫游中所引发的人生沧桑感。
在作者的笔下,饱含着对历史无尽的追怀,而这种追怀,于诗性的表达中演绎为一种想象奇伟、文采瑰丽的精神景致。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石磴(dènɡ) 淙淙(cōnɡ)
鸟瞰(kàn) 清澈(cè)
B.潺潺(chán) 峭壁(qiào)
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
C.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
瀵涌(fèn) 庵庙(ān)
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
水声溅溅(jiān) 沟壑(hè)
【解析】 A项,“淙”读“cónɡ”;“澈”读“chè”。C项,“识”读“zhì”。D项,“昧”读“mèi”。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穷:尽头,穷尽。B项,益:更加。C项,临:面对/到达,动词。D项,度:通过。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日光烛之
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 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4.与“独夜卧其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风来两峡间
B.而作神祠于其东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解析】 C项,宾语前置句,其余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林薄间东南望 薄:迫近
B.日光烛之 烛:照耀
C.不可殚数 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
【解析】 薄:密林。
【答案】 A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②一峰独秀出 ③皆若飞浮来往 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一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 “它们”不对,而是“可观者”。
【答案】 D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翠色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平台东面没有路了,当地人开凿石壁修造石级来越过,又在东边造了神祠,旱涝时节便来祈祷。
三、课外阅读
(2013·广州市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江陵府曲江楼记
朱 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①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匾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冬至。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
【注】 ①荆州:宋时为江陵府。②晻(yǎn)霭: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直其南凿门通道
B.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C.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D.乃天理之固然
【解析】 B项,“出没”古今义均为“出现和隐藏”的意思。A项,“通道”古义:筑路,通往某处;今义:供人员通行或货物运输的过道。C项,“不行”古义“不能实现;今义”不行进、不前进、不施行。D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固有的规律;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答案】 B
★10.(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是则是非邪正之实
B.敬夫于是顾而叹曰
昔公去相而守于此
C.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
得以览观焉
D.而考其所以然者
而亦孰使之然哉
【解析】 A项,就,连词/是,副词。B项,均表承接,连词。C项,均解作“之”,代词。D项,均解作“这样”,代词。
【答案】 A
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A.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
B.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C.顾亦何预于后之人
D.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
【解析】 B项,属一般句式,A、C、D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敬夫担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因学府的南面有高墙阻挡,便凿墙开出城门,并在新城门上加筑一座楼台,取名“曲江楼”。
B.张敬夫与朋友登上曲江楼,观赏了眼前壮观的景象,对曾贬官于此的张九龄的遭遇慨叹不已,于是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
C.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探讨成败兴亡,饮酒咏诗。
D.朱熹认为,登上此楼的人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只可惜自己未能前往观赏,不无遗憾,唯有遵嘱写下这篇文章。
【解析】 张敬夫没有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
【答案】 B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
(2)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参考译文】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不能排除滞塞之物、迎纳清旷之气,而感到不快。于是在它的南面,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取近旁已废弃的门上原有的牌匾,悬挂在新门之上,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往往长夜不眠,喟然兴叹,深深忧虑,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当时我正担任“南康军”(一职),因疾病折磨,想辞去官职,又不获批准。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依据楚汉相争以来成败兴亡的情况,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可是现在竟远隔千里,只能遥遥相望,这番心愿,终不能实现。唯有抬起头,对着西方,悲伤地叹息。我又曾想:张公距今已很久了,他一时的遭遇,虽然关系到唐代治乱的转折,但和后人又有什么关系?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因此虽历时久远,依然能引起感触,使人忧愁欢乐之情在胸中兴起,仿佛亲眼看到了他的面容,真的听到他的言语。这哪有古今彼此的间隔,而又有谁使它这样的呢?
《诗经》中说:“天生万民,一切的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规律。人之常情,都喜爱美好的品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淳熙己亥年十一月己巳日冬至。
四、语言表达
14.为下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5字。
本报讯 昨日,福建省同安县工作人员在同安区洪塘镇一处温泉泉眼附近拆除旧房时,无意中发现在地基下有一块石碑,上面的题字疑似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真迹。文史专家称,如果石碑确为朱熹真迹,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这块石碑风化严重,通体微黑,碑高约150 cm,宽约60 cm,厚约11 cm,正面可见碑刻“天下第一泉——朱熹”字样,有些小字无法辨认。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看了石碑照片后,查阅了相关资料。他表示,“天下第一泉”的字迹与翔安小盈岭的“同民安”相似,但又不同。虽然从风化程度上来看,并不像近年刻的,可惜石碑没写具体年号,如果有,就能辨别是不是朱熹所题了。
颜立水说,在厦门,目前有史料可考的温泉始于明代,宋代则没有记载。发现“天下第一泉”石碑的地方,在民国版同安县志里记载为“小崎温泉”,之前的记载还有待查阅。朱熹在同安任职时,留下三十多处石刻,绝大多数都是摩崖石刻,仅“郭岩隐安乐窝”一处是碑刻;如果此次发现的碑刻确为朱熹所题,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拟制标题之前先通读全段,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一个主谓句式把意思表达出来。
【答案】 福建同安惊现疑似朱熹真迹石碑
1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图文转换题。首先要注意要求: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还要认真观察图片:中间有山、水、太阳,外围是十环,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答案】 (示例)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课件58张PPT。4 百丈山记而出没云中的远近各座山峰。 又在东边造了神祠。 水又从池中流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条小溪涧了。 用(这些诗)告知那些想来又未能来的人。 却又(在)阁后面筑壁。 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 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