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百丈山记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4. 百丈山记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4: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百丈山记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朱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的写法,理解本文详略安排上的用心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详略安排上的用心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法、引导法。
教学类型:扩展阅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人有一个喜欢神化伟人,为伟人制造光环的传统。所以,大凡伟人降生,总会出现吉祥的征兆。朱熹的出世,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早在朱子出生100年前就曾被人道破,说朱熹故居婺源将产生一位文化伟人。在婺源县城外的芙蓉山上,葬着朱子的四世祖母程氏夫人。一天,有两位世外的高人路过此山,刚进山口,一阵扑鼻的香气袭来,令两人好生奇怪。其中一人说,此山风水极佳,100年后葬在这里的人,他们的后代将出现一位绝代佳人,并成为皇后,因为他闻到了胭脂的香气。但另一人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说,我闻到的是翰墨香,100年后此人的后代将有一位圣人出现。果然,100年后诞生了程氏的四世孙朱子。后来,朱子中了进士衣锦还乡,亲往芙蓉山祭扫四世祖母之墓,并种下24棵杉树。现在程氏夫人墓完好地保存着。朱子手植的古杉现存16株,也早已长成几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了。人们为了纪念朱子和那个美好的传说,把芙蓉山改称为“文公山”。

至于朱熹的出生,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朱子诞生的那一天在朱氏故居婺源老屋的一口井中,突然升起的紫色雾气不断上升,在天空中凝成一片美丽的彩云,直到朱子降生才慢慢散去。这口预兆着吉祥的古井,后来被人们称为“虹井”,至今安静地躺在婺源县城稠密的民宅之中。
这些玄得有点离奇的传说,当然是不足为据的,但幼年时代的朱熹即已表现出过人的天资与探求真理的热情。朱熹4岁开始学话。有一天,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也”。不想牙牙学语的儿子竟会问他:“天之上何物?”这着实让做父亲的吃了一惊。6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知道在河滩上嬉戏时,他却一人端坐在尤溪的沙滩上画画,旁人一看,是八卦。后来人们把尤溪的这片沙洲称为“画卦洲”。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熹的一篇游记文章《百丈山记》。
【作者及题目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徽国公。他是南宋理学家、文学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朱熹的一生,主要是学术研究与著书立说的一生。他的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朱熹的著作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他的画像被列入孔庙受到祭祀.不过它的理学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强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比如他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贯串,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以纪其胜,“纪”通“记”,记载。
2、
古今异义词:左控垂崖,控,古义,临。今义,控制。
不可正视:古,正眼看,正对着(它)看。今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
3、
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课文例句


名作状
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向南
独夜卧其上
在夜里
于林薄间东南望
向东南方
旦起下视
在早上
/
向下
名作动
循磴而东
/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向东走
度而北
向北走
乃壁其后,无所睹
筑壁
日光烛之
照,照耀
4、
特殊句式: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内容赏析】
1、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简述登山过程。
2、
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
明确:主要描述了山门前后幽静美丽的景色。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来呈现景物。
3、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
明确:主要写百丈山的瀑布和山峰,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方式来呈现景物。
4、
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介绍同游之人和写作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5、
本文是如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一呈现出来的?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何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它在详略布置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三自然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一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在详略布置上,可观之处重点描绘,如小涧、西阁、瀑布、山峰等。无足观之处则一笔带过,如山庵。其他方面的内容则干脆不写,如上山经过,省去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因此,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布置作业:预习《张中丞传》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