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物理分类解析
专题23 力学验证性实验
1. (2025高考甘肃卷)(8分) 某学习小组使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把一个直径为d的小球用不可伸长的细线悬挂,光电门置于小球平衡位置处,其光线恰好通过小球球心,计时器与光电门相连。
将小球拉离平衡位置并记录其高度h,然后由静止释放(运动平面与光电门光线垂直),记录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改变h,测量多组数据。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阻力。
(1)以h为横坐标、________(填“”、“”、“”或“”)为纵坐标作直线图。若所得图像过原点,且斜率为________(用d和g表示),即可证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实验中,用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直径。
①由结果可知,所用的是________分度的游标卡尺(填“10”、“20”或“50);
②小组设计了一把25分度的游标卡尺,未测量时的状态如图所示。如果用此游标卡尺测量该小球直径、则游标尺上第________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线对齐。
【答案】(1) ①. (2分) ②. (2分)
(2) ①. 50 (2分) ②. 12(2分)
【解析】(1)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小球到达平衡位置的速度v=d/△t。
小球由静止释放到经过光电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mgh=mv2,
联立解得:=h
可得纵坐标为,图像斜率k=。
(2)①10分度、20分度、50分度游标卡尺的精确度分别为0.1mm、0.05mm、0.02mm。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直径,可以判断所用的是50分度的游标卡尺。
②小组设计了一把25分度的游标卡尺,其精确度为0.04mm。如果用此游标卡尺测量该小球直径,可得n==12,则游标尺上,12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线对齐。
2.(2025高考江苏卷)(15分)小明同学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实验时,将小钢球在斜槽上某位置A由静止释放,钢球沿斜槽通过末端O处的光电门,光电门记录下钢球的遮光时间t。用游标卡尺测出钢球的直径d,由得出其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再计算出动能增加量。用刻度尺测得钢球下降的高度h,计算出重力势能减少量。
(1)安装实验装置的操作有:
①在斜槽末端安装光电门 ②调节斜槽在竖直平面内
③调节斜槽末端水平 ④将斜槽安装到底座上
其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选填“A”“B”或“C”)。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①②③
(2)测量钢球直径的正确操作是图中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方式。
(3)在斜槽上5个不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钢球。测量得出的实验数据见表1。已知钢球的质量,重力加速度。请将下表的数据补充完整。
表1
4.00 5.00 6.00 7.00 8.00
4.90 6.25 7.45 8.78 10.0
7.84 9.80 11.8 13.7
(4)实验数据表明,明显小于,钢球在下降过程中发生机械能的损失。小明认为,机械能的损失主要是由于钢球受到的摩擦力做功造成的。
为验证此猜想,小明另取一个完全相同的斜槽按下图平滑对接。若钢球从左侧斜槽上A点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右侧斜槽上,最高能到达B点,A、B两点高度差为H.则该过程中,摩擦力做功大小的理论值 (用m、g、H表示)。
(5)用上图的装置,按表1中所列部分高度h进行实验,测得摩擦力做功大小。由于观察到H值较小,小明认为,AO过程摩擦力做功近似等于AB过程的一半,即。然后通过表1的实验数据,计算出AO过程损失的机械能。整理相关数据,见表2。
表2
4.00 5.00 6.00 7.00
2.94 3.55 4.35 4.92
0.98 1.08 1.18 1.27
上表中与相差明显。小明认为这是由于用近似计算不合理。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根据表2数据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B(3分)
(2)甲(1分)
(3)15.7(3分)
(4)mgH(3分)
(5) 同意 (2分) 小球减小的重力势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小球的转动动能,相差很大的原因是小球的转动动能没有计入(3分)
【解析】(1)正确步骤为将斜槽安置于底座,调节斜槽在竖直平面内,调节斜槽末端水平,安装光电门,序号为④②③①。
故选B。
(2)测量小球直径的正确操作需要确保测量工具与小球接触良好,并且小球的位置不会导致测量误差。在图中的情形中,甲图示显示出的卡尺测量方式更准确地使卡尺的两测量面与小球的表面垂直接触,适合测量直径。而乙图因为夹持不住小球,使得小球并没有夹在量爪之间,测量不准确。
故选甲。
(3)根据
可知下降高度为时减少的重力势能为下降高度为的二倍,代入数据可得
(4)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可得
(5)[1][2]同意,原因是小球减小的重力势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小球的转动动能,相差很大的原因是小球的转动动能没有计入。
3.(2025高考河北卷)(2)某学习小组在倾斜的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①方案设计阶段,该小组同学对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产生了不同意见。
甲同学:需测量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两个光电门间的竖直高度差。
乙同学:只需测量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两个光电门间的竖直高度差。
丙同学:只需测量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两个光电门间的距离。
你认为 (填“甲”“乙”或“丙”)同学的方案不可行。
②如图3,光电门中光源与光敏管相对,光源发出的光使光敏管感光。当滑块经过时,遮光条把光遮住,计时器记录遮光时间,可计算出滑块的速度。实验中使用的遮光条宽度,光电门宽度。某次测量时,记录通过光电门A的遮光时间为,则滑块经过光电门A的速度大小为 。
【答案】 丙 (2分) 0.4 (2分)
【解析】①[1]要验证的关系为
可得
则只需要测量滑块经过两光电门时的速度和两个光电门间的竖直高度差,即甲乙同学的方案可行,丙同学的方案不可行;
②[2]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为
4.(2025高考广东卷)(8分)请完成下列实验操作和计算。
(1)在“长度的测量及其测量工具的选用”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读数 mm。
(2)实验小组利用小车碰撞实验测量吸能材料的性能,装置如图所示,图中轨道由轨道甲和乙平滑拼接而成,且轨道乙倾角较大。
①选取相同的两辆小车,分别安装宽度为1.00 cm的遮光条。
②轨道调节。
调节螺母使轨道甲、乙连接处适当升高。将小车在轨道乙上释放,若测得小车通过光电门A和B的 。证明已平衡小车在轨道甲上所受摩擦力及其他阻力。
③碰撞测试
先将小车1静置于光电门A和B中间,再将小车2在M点由静止释放,测得小车2通过光电门A的时间为t2,碰撞后小车1通过光电门B的时间为t1。若t2 t1,可将两小车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
④吸能材料性能测试。
将吸能材料紧贴于小车2的前端。重复步骤③。测得小车2通过光电门A的时间为10.00 ms,两车碰撞后,依次测得小车1和2通过光电门B的时间分别为15.00 ms、30.00 ms,不计吸能材料的质量,计算可得碰撞后两小车总动能与碰撞前小车2动能的比值为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1)8.260/8.261/8.259 (2) 时间相等 = 0.56
【解析】(1)根据题意,由图可知,小球的直径为
(2)②[1]若已平衡小车在轨道甲上所受摩擦力及其他阻力,小车将在轨道甲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相等,即通过光电门A和B的时间相等。
③[2]若两个小车发生弹性碰撞,由于两个小车的质量相等,则碰撞后两个小车的速度互换,即碰撞后小车1的速度等于碰撞前小车2的速度,则有t2 = t1
④[3]根据题意可知,碰撞前小车2的速度为
碰撞后,小车1和小车2的速度分别为,
则碰撞后两小车总动能与碰撞前小车2动能的比值为
5.(2025高考山东卷)(6分)某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两光电门安装在长直轨道上,选择宽度为d的遮光片固定在小车上,调整轨道倾角,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线将小车与托盘及砝码相连。选用 (填“5.00”或“1.00”)的遮光片,可以较准确地测量遮光片运动到光电门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2)将小车自轨道右端由静止释放,从数字毫秒计分别读取遮光片经过光电门1、光电门2时的速度、,以及从遮光片开始遮住光电门1到开始遮住光电门2的时间,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将托盘及砝码的重力视为小车受到的合力F,改变砝码质量,重复上述步骤,根据数据拟合出图像,如图乙所示。若要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实验中应 (填“增大”或“减小”)轨道的倾角。
(4)图乙中直线斜率的单位为 (填“”或“”)。
【答案】(1)1.00 (2分)(2)0.41 (2分)
(3)增大 (1分)(4) (1分)
【解析】(1)实验用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遮光片宽度越小,代替时的误差越小,故为较准确地测量遮光片运动到光电门时小车的瞬时速度,选择宽度较小的的遮光片;
(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得
(3)根据图像可知当有一定大小的外力F时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仍为零,可知平衡摩擦力不足,若要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需要平衡摩擦力,故实验中应增大轨道的倾角;
(4)图乙中直线斜率为,根据可知直线斜率的单位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物理分类解析
专题23 力学验证性实验
1. (2025高考甘肃卷)(8分) 某学习小组使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把一个直径为d的小球用不可伸长的细线悬挂,光电门置于小球平衡位置处,其光线恰好通过小球球心,计时器与光电门相连。
将小球拉离平衡位置并记录其高度h,然后由静止释放(运动平面与光电门光线垂直),记录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改变h,测量多组数据。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阻力。
(1)以h为横坐标、________(填“”、“”、“”或“”)为纵坐标作直线图。若所得图像过原点,且斜率为________(用d和g表示),即可证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实验中,用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直径。
①由结果可知,所用的是________分度的游标卡尺(填“10”、“20”或“50);
②小组设计了一把25分度的游标卡尺,未测量时的状态如图所示。如果用此游标卡尺测量该小球直径、则游标尺上第________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线对齐。
2.(2025高考江苏卷)(15分)小明同学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实验时,将小钢球在斜槽上某位置A由静止释放,钢球沿斜槽通过末端O处的光电门,光电门记录下钢球的遮光时间t。用游标卡尺测出钢球的直径d,由得出其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再计算出动能增加量。用刻度尺测得钢球下降的高度h,计算出重力势能减少量。
(1)安装实验装置的操作有:
①在斜槽末端安装光电门 ②调节斜槽在竖直平面内
③调节斜槽末端水平 ④将斜槽安装到底座上
其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选填“A”“B”或“C”)。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①②③
(2)测量钢球直径的正确操作是图中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方式。
(3)在斜槽上5个不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钢球。测量得出的实验数据见表1。已知钢球的质量,重力加速度。请将下表的数据补充完整。
表1
4.00 5.00 6.00 7.00 8.00
4.90 6.25 7.45 8.78 10.0
7.84 9.80 11.8 13.7
(4)实验数据表明,明显小于,钢球在下降过程中发生机械能的损失。小明认为,机械能的损失主要是由于钢球受到的摩擦力做功造成的。
为验证此猜想,小明另取一个完全相同的斜槽按下图平滑对接。若钢球从左侧斜槽上A点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右侧斜槽上,最高能到达B点,A、B两点高度差为H.则该过程中,摩擦力做功大小的理论值 (用m、g、H表示)。
(5)用上图的装置,按表1中所列部分高度h进行实验,测得摩擦力做功大小。由于观察到H值较小,小明认为,AO过程摩擦力做功近似等于AB过程的一半,即。然后通过表1的实验数据,计算出AO过程损失的机械能。整理相关数据,见表2。
表2
4.00 5.00 6.00 7.00
2.94 3.55 4.35 4.92
0.98 1.08 1.18 1.27
上表中与相差明显。小明认为这是由于用近似计算不合理。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根据表2数据简要说明理由。
3.(2025高考河北卷)(2)某学习小组在倾斜的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①方案设计阶段,该小组同学对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产生了不同意见。
甲同学:需测量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两个光电门间的竖直高度差。
乙同学:只需测量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两个光电门间的竖直高度差。
丙同学:只需测量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两个光电门间的距离。
你认为 (填“甲”“乙”或“丙”)同学的方案不可行。
②如图3,光电门中光源与光敏管相对,光源发出的光使光敏管感光。当滑块经过时,遮光条把光遮住,计时器记录遮光时间,可计算出滑块的速度。实验中使用的遮光条宽度,光电门宽度。某次测量时,记录通过光电门A的遮光时间为,则滑块经过光电门A的速度大小为 。
4.(2025高考广东卷)(8分)请完成下列实验操作和计算。
(1)在“长度的测量及其测量工具的选用”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所示,读数 mm。
(2)实验小组利用小车碰撞实验测量吸能材料的性能,装置如图所示,图中轨道由轨道甲和乙平滑拼接而成,且轨道乙倾角较大。
①选取相同的两辆小车,分别安装宽度为1.00 cm的遮光条。
②轨道调节。
调节螺母使轨道甲、乙连接处适当升高。将小车在轨道乙上释放,若测得小车通过光电门A和B的 。证明已平衡小车在轨道甲上所受摩擦力及其他阻力。
③碰撞测试
先将小车1静置于光电门A和B中间,再将小车2在M点由静止释放,测得小车2通过光电门A的时间为t2,碰撞后小车1通过光电门B的时间为t1。若t2 t1,可将两小车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
④吸能材料性能测试。
将吸能材料紧贴于小车2的前端。重复步骤③。测得小车2通过光电门A的时间为10.00 ms,两车碰撞后,依次测得小车1和2通过光电门B的时间分别为15.00 ms、30.00 ms,不计吸能材料的质量,计算可得碰撞后两小车总动能与碰撞前小车2动能的比值为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5.(2025高考山东卷)(6分)某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两光电门安装在长直轨道上,选择宽度为d的遮光片固定在小车上,调整轨道倾角,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线将小车与托盘及砝码相连。选用 (填“5.00”或“1.00”)的遮光片,可以较准确地测量遮光片运动到光电门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2)将小车自轨道右端由静止释放,从数字毫秒计分别读取遮光片经过光电门1、光电门2时的速度、,以及从遮光片开始遮住光电门1到开始遮住光电门2的时间,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将托盘及砝码的重力视为小车受到的合力F,改变砝码质量,重复上述步骤,根据数据拟合出图像,如图乙所示。若要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实验中应 (填“增大”或“减小”)轨道的倾角。
(4)图乙中直线斜率的单位为 (填“”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