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弘扬传统美德 培养君子少年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目录
01
说教材与学情
04
说教法学法
02
说教学目标
03
说教学重难点
05
说教学过程
06
说教学评价
07
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阅读,涵盖《驿路梨花》、《青春之光》、《有为有不为》、《陋室铭》、《爱莲说》,分别从小说、散文、议论文角度诠释“修身正己”主题。
本单元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树立积极人生观,促进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阅读基础较薄弱,对于跨文对比、现实联结的各方面待加强,需任务引领,精进阅读技巧,深化精神与价值观理解。对“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的逻辑关联分析较弱,难以从“物”到“志”建立清晰思维链条。
(策略建议:设计任务导向活动,注重阅读方法,提升文化素养,强化文本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促进语文核心能力成长。)
二、说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解析文本中的雷锋精神、青年担当、生活哲学等中华传统美德,关联社会时事,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加强社会责任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理解与继承。
2、语言运用:对比分析五篇文章,提炼文体特色,梳理文章情节,把握主题思想,优化多文本阅读技巧,增强学生语言信息提取能力。
3、思维能力:通过梳理文本情节(如《驿路梨花》的悬念设计)、分析手法(如《爱莲说》的衬托),发展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4、审美创造:深入分析《驿路梨花》、《青春之光》、《有为有不为》、《陋室铭》、《爱莲说》,多维度提升文学鉴赏力。借鉴文本精神与表达技巧,如象征、对比等,进行创意写作实践,激发审美创造潜能,展现个人独特视角与思想深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01
对比分析五篇文本的文体、情节与主题,掌握多文本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
02
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及人物塑造角度,深入对比分析文本,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语言运用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速览文本,独立填表,精炼信息提取技能,深化语言结构认知)
合作学习法(小组互动,思维碰撞,增强解析表达力,涵养批判审美观)
探究学习法(紧扣任务,剖析文本特质,领悟精神内涵,促进知识应用,巩固文化底蕴)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展现道路清洁工与人民教师的坚守,他们无私奉献,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在于责任与担当,激发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真实感人的场景,迅速触动学生内心,让他们体会到“奉献、担当”的精神,为后续的文本联读打下情感基础,初步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
疫情中的坚守
情感共鸣
任务一:对比阅读,知识梳理
任务二:细节勾连,对比分析
任务三:链接热点,精神呼唤
以自学、互学、展学的形式完成以上三个任务。
2、新授
3、课后思考
(1)布置任务:“公共场合遇摔倒老人,该不该扶?结合《有为有不为》观点,写300字左右看法”。
(2)延伸课堂:巩固知识,培养知识运用与写作能力,促进语言建构、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素养的持续提升。
六、教学评价
建立即时反馈系统,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信息处理、思维深度、审美鉴赏及文化敏感度,提供具体、正面的指导与鼓励,强化学习动力与自我效能感。
反馈机制优化
密切关注学生在自学、互学、展学中的表现,确保信息提取准确,促进语言建构能力提升;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意识;注重发言质量,涵养审美情趣与多元文化理解,全方位滋养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动态评估
1、过程性评价
2、终结性评价
课后思考作业反映学生文化传承理解,评估其精神领悟深度。
作业评价
观察学生能否将学习到的思维与语言技巧应用于新情境中。
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作业评判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表达水平。
写作技能评估
全面分析,确保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培养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发展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次教学以任务驱动推进,聚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对比联读中掌握策略、感悟精神。
不足之处:在时间把控上还不够精准,部分学生对于文本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理解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上不够贯彻。
改进措施:下次教学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严格按照教学环节的预设时间进行 。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多引入生活实例和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君子少年
第七课时 《驿路梨花》《青春之光》《有为有不为》
整合联读
01
01
感受平凡的力量
02
整合联读,弘扬传统美德
任务一:对比阅读大揭秘,文本信息全掌握
篇目 文体 主要情节(或观点) 核心主题
《驿路梨花》 小说 通过讲述解放军战士和哈尼小姑娘在驿路上建房、护房的故事。 展现并赞美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歌颂了互帮互助的雷锋精神。
《青春之光》 散文 主要记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与生活,呈现了诸多感人至深的画面。重点体现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通过描身边青年的奋斗历程,展现了青春的活力和梦想的力量,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有为与不为》 议论文 引用古语和名人故事,阐述了“有为有不为”的人生哲学,即做人做事要有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人做事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选择时要有理性思考。
对比维度 《驿路梨花》 《青春之光》 《有为与不为》
写作手法 1. 悬念与误会:设置“小茅屋主人是谁”的悬念,借误会推动情节,如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增强故事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2. 层层铺垫:通过众人对小茅屋的维护,层层铺垫,最终揭示“梨花精神”,突出主题。 1.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青春的赞美、对梦想的追求,情感浓烈,易引发共鸣。 2. 丰富修辞: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把青春比作初升朝阳,用排比句描绘青春活力,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1. 多种论证:采用举例论证,列举古今事例支撑观点;对比论证,如对比不同行为的结果,突出“有为”与“不为”的差异;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
2. 逻辑严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环环相扣,论证“有为与不为”的重要性及标准。|
语言风格 质朴自然,贴近生活,叙述语言简洁明了,像讲述日常生活故事,用平实话语描绘边疆生活和人物对话,使读者有代入感。 优美灵动,富有诗意,词汇丰富,语句优美,抒情性强,营造青春美好、充满希望的意境,让读者感受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严谨准确,逻辑性强,用词精准,表达严谨,多使用专业术语、概念,确保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人物塑造 1. 群像刻画:塑造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群体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通过人物言行展现其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品质。 2. 侧面烘托:通过他人对小茅屋的维护,侧面烘托出未出场的梨花姑娘的美好形象。 聚焦青春群体,勾勒具有梦想、激情、活力的青年形象,未具体刻画某个人,而是通过对青春生活、梦想追求的描写,展现青春群体的共性特征。 未塑造具体人物形象,以理论阐述和事例论证为主,通过对不同行为和事件的分析,传达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任务二:细节勾连,对比分析
REN
任务三:链接热点,精神呼唤
大学生社会冷漠现象
调查数据:根据相关调查报告,部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较低,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热情不够,甚至在面对校园内外的不文明行为或不良现象时,选择沉默或漠视。
具体表现:例如,一些大学生在校园内看到同学或陌生人摔倒、受伤,会选择视而不见;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需要让座的老人、孕妇等群体无动于衷;对于社会上的贫困、疾病等现象,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青年网民社会心态中的冷漠倾向
消费观念:《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显示,部分青年网民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情价比消费”的特点,即在追求个人情绪满足的同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度较低。例如,一些青年网民愿意为虚拟商品、游戏道具等高消费,却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或支持缺乏积极性。
社交与情感需求:调查报告还提到,青年网民已迈向“悦己时代”,在情感需求方面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和自我满足,对他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关系的维护相对忽视
03
培育君子少年,践行文明之旅
在公共场合遇到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请结合《有为有不为》中的观点,发表你的看法。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