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 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 ???? 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 武学 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 “ 二程 ”??( 程濒、程颐 ) 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 “ 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 ” ,定文庙春秋祭祀。 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 三、阅读第 1 段。 1. 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 “ 登百丈山三里许 ” 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 一 “ 俯 ” 一 “ 控 ” ,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 “ 山之胜盖自此始 ”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四、阅读第 2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 “ 苍藤古木 ” 的掩映,伴和着 “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 , ?“ 盛夏亭午无暑气 ” , “ 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 ,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 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移步换景。 “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 ,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 “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 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第 3 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 2. 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先以 “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 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 “ 于林薄间东南望 ” 的瀑布景象。 “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 ,凌空而泻,气势非凡。 “ 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 ,壮丽异常。 3. 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阅读第 4 段。 1. 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 第 2 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附:
板书设计:
4 百丈山记
登山三里 险奇
山门前后 幽静 移步换景 不畏艰险
瀑布峰峦 雄壮 定点换景 热爱自然
记游目的 导游
后记: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景物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