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5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①,堤上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注释:①松陵:吴江旧称。赏析:前四句以写景为主,描绘出吴江傍晚的诱人景色。城外长堤远远望去,好似欲将城池拥在自己怀中;落日余晖中,盘空高塔与波光粼粼相映成趣;那八十五孔长桥横卧水面,有如初生的月华。然而,与如此景色相对的却是萧索的人事。第三联采用看似客观的笔触,揭示赋税与兵灾给吴江带来的苦难。尾联写身处此境的诗人,转念自己的身世,不由得感慨万千。或许这里面就包含着诗人对出仕清廷的无奈与悔恨之情。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翻译全文。
2.体会张巡、许远等人的爱国情怀和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3.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朝廷追封御史中丞,曾随他守睢阳的李翰曾写过一篇《张中丞传》,韩愈此文是对《张中丞传》的阐发和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序,一般置于书前或文前,有时也置于其后,放在前面的统称跋,而序和跋性质相同,故统称跋文。序亦作叙,有时也叫引。明代徐师曾说序文:“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文体明辨》)其实二者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本文即冶二者于一炉,其炽烈的感情又一以贯之,自然浑然一体。2.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韩昌黎。贞元八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曾两次遭贬谪,但很快被召回京。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捭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些佶屈聱牙的文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3.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便觉意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气节。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将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勇坚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饿羸(léi) 沮遏(jǔ è) 嵩(sōnɡ)
帙(zhì) 须髯(rán) 讼理(sònɡ)
蜉蚁(fú)
(2)通假字
①此失所以志也(“志”通“识”,作标记)
②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遗漏)
③嵩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3)古今异义
①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成,成就,达成;功,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
②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通,完全;知,知晓,明白。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③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数,计算;日:日子,时日。今义:多日)
④观者见其数,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古义:从,跟从;而,并且,表递进。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递进;且,将要。今义:表递进关系的连词)
⑥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⑦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往往,到处。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5)词类活用
①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名)
②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形容词作动词,清楚)
③引绳而绝之(使动用法,使……断)
④食其所爱之肉(形容词用作名词,亲爱,所爱的人)
⑤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形容词用作名词,残余士兵)5.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2.主旨感悟
本文借对《张中丞传》的阐发和补充,叙述了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人共同守城、壮烈牺牲的经过,高度评价了他们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同时给那些对英雄恶语中伤者以有力的回击。3.句段剖析
(1)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剖析: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遏制叛军的兵势。作者把保卫睢阳提高到保卫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反诘的语气,大义凛然地痛斥群小,进一步抓住无可抵赖的事实,给对方以致命的一击。(2)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剖析:在这里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将南霁云刻画得生动传神。通过“拔刀断指”“抽矢射塔”这两个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南霁云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4.写作特点
(1)融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笔法多变。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由于许远所受的诬蔑最重,在阐明一层层事理之后,不免有悲慨深长的抒情插笔。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第四、五段同为叙事,第四段情节紧张,气氛浓烈,语言激昂。第五段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节奏也比较舒缓。(2)细节描写传神。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疾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闻强识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3)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居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5.探究拓展
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书籍本身。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请结合《〈张中丞传〉后叙》《伶官传序》谈谈你对这段话观点的理解。提示:《张中丞传后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是作者韩愈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同时用了两大段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这样既是对原文不足的补充,也比原文更有针对性。《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不只是停留在历史的记叙上,而是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可以说这两篇文章的思想和文学价值都超过了书籍本身。一、积累应用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然尚恨有阙者 ( )
(2)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 ( )
(3)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 )
(4)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 )(1)遗憾。(2)果真。(3)最终。(4)陷入绝境。(5)取道。 (6)请。
(7)记载、作标记。(8)责备。(5)屡道于两府间 ( )
(6)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 )
(7)此矢所以志也 ( )
(8)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 )2.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
(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 )
(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 )
(3)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 )
(4)必以其言为信 ( )(1)认为。(2)来。(3)用。(4)把、拿。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