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6.2 共筑生命家园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
核心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可并落实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认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法治观念:正确认识并支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相关政策,敢于并擅于同各类环境、资源违法行为作斗争。 责任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 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难点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微视频:十年禁渔看长江 十年禁渔大保护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共筑我们的生命家园! 阅读、思考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时关键词,奠定学习基础。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一、观昨日长江,探共生之困 1、阅读材料: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西向东横贯了11个省区市,滋养了无数两岸人民。长江流域大约有1000多种生物,包含鱼类424种,其中特有鱼类183种,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之一。 思考:从长江生物的多样性,体现人与自然应是一种怎样关系? 2、知识小结: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角度一:人与自然关系 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做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议学情境:长江之困 议学讨论:本是孕育生命的母亲河却遭受破坏,这说明了人类生活与哪一理念相违背了?从长远出发是否该坚持这一理念? 4、知识小结: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角度二:人对自然的态度 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 ⑤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论今日长江,思共生之法 1、共生之法:十年禁渔 思考:十年禁渔的实施对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什么启示? 2、十年禁渔:各省市行动 思考:沿江省市的行动对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什么启示? 3、知识小结: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绘明日长江,谋共建之策 1、观看视频:绿色标杆守护长江岸线:方大九钢 议学任务:根据方大九钢的绿色发展之路,你认为长江经济发展“含绿量”提升有哪些秘诀呢? 2、议一议: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经济增长不惜牺牲了环境,你认为二者矛盾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怎样的关系? 3、知识小结:我国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国家) 4、伴随着“十年禁渔”的推进,禁渔全面实施以来成效初显,长江流域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全社会共识。 为推动“绿文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5、知识小结:我们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个人) 6、思考: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7、知识小结: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阅读、分析 思考、回答 分析、讨论 归纳、回答 思考、回答 观看、讨论 归纳、回答 引导学生感受长江生态多样性,畅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景,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 展示长江往日的困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其问题出现的原因,与今日长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在比较分析中得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 根据长江经济带企业的发展转变,感受绿色发展带来的变化,明晰经济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
课堂 小结 思考、回答 形成对本课知识框架的整体认知,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