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张中丞传》后叙 课件 (5)

文档属性

名称 5.《张中丞传》后叙 课件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7: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诗海探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此诗写此事。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五、六句借景抒情,情悲且壮,“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思考】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展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基础自主学案基础自主学案始末,事迹详情成,成就;功,功业深知,深入了解谋划在某处任职处处,到处感动、激励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句首省略主语“贺兰进明”)
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后省略宾语“之,”)(2)判断句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耳”表判断)
必以其言为信(“以……为”表判断)
此矢所以志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死,命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者……也”表判断) (3)被动句
城陷而虏(虏:被俘)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被……)
(4)倒装句
其亦不达于理(状语后置)
而责二公以死守(状语后置)
何以久读此(宾语前置)七、名句默写
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侄孙湘》)
________,荒于嬉;行成于思,______。
(《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__________。(《调张籍》)雪拥蓝关马不前业精于勤毁于随可笑不自量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___。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____”。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__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诗歌力求险、怪、新、奇,文章雄浑有气势,有《昌黎先生集》。退之韩柳文起八代之衰2.资料链接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这年韩愈正四十岁,已召回京师任国子博士。此时距安史之乱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韩愈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张中丞传〉后叙》即表达了这一思想。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方苞语)。因此,《〈张中丞传〉后叙》被后世公认为韩愈散文的名篇。 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
【提示】 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
【提示】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3.作者是怎样为睢阳陷落不是张巡、许远个人的过失辩护的?
【提示】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揭示并证明了,城失沦入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4.本文写于安史之乱后四十年,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证,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5.分析作品场面描写和用言行塑造形象的特点。
【名师点拨】 ①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精彩,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词、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②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分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6.分析作者叙事和议论交融的创作手法。
【名师点拨】 本文叙事、议论完美结合,反驳敌论由浅入深,极富层次感。文章的前半部分为议论,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文章首先说明了写这篇“后叙”的原因,接着就直入正题,弥补李翰《张巡传》的缺失——为许远立传。在介绍许远事迹时,先对许远进行总评,然后逐一列举外界对许远的非议,开始驳论,这使文章顿起波澜,令欲明就里的读者不忍释卷。[细剖·深析]
[楼主]
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轶事。有人说,这些与中心无关,你认为呢?[沙发]
如南霁云乞师就义一事,一方面叙写的是整个睢阳战役无数忠勇义烈事迹中的一例,是对张巡的衬托;另一方面,又是用事实进一步加强对“设淫辞而助之攻”的小人的回击。南霁云乞师的对象,就是“擅强兵坐而观”的贺兰进明。南霁云不受诱惑,不仅表现了他和战士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又是对贺兰之流的斥责。[板凳] 
这些完全可以删去,删去了这些则可以使行文更清晰简洁,从而也更能突出张巡这个人物形象。如果要加,则加上关于张巡读书一事,这样可以使张巡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完整,更充实。[三楼] 
至于于嵩轶事,乍看似闲笔,但由于嵩之死,可见当时叛军多么猖獗。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的社会根源。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于篇末,既让人在掩卷之时想出张许等人的冤屈,又暗示了铲除割据势力的刻不容缓。这些事,看似不经意地信手拈来,但却围绕主旨展开,章法浑成而丝毫不游离文章中心。写作素材积累用人物侧面衬托人物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居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巡呼云:“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了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二者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随堂练笔
请用一两个人物来侧面烘托要写的主要的人物,字数150字左右。1.课内素材开发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补叙睢州守军忍辱守城,以身殉国的精神。在本文中,作者饱含感情,赞扬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的忠烈勇猛,同时也表现了对国家动乱、人民思想混乱的忧国之思。[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忠诚”“爱国”“智与勇”“执着”等话题和材料作文中。2.鲜活素材速递
民间救援队
2011年3月1日,在福建省邵武市闽江上游的富屯溪,官文华与民间水上救援队员一起开展“仿真”水上搜救演练。2003年,福建省邵武市的官文华注册了一支民间水上救援队,如今,救援队员己达20多人,成为闽北地区首支具有专业水准的民间水上救援队。多年来,民间水上救援队先后营救溺水人员10余名,两次成功排除汛期水库大坝险情。2010年,这个民间水上救援队参加重大救援活动达24次,其中包括成功转移遭洪水围困的受灾群众120多人。[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生命的意义”“付出”“真爱无价”“人生的价值”等相关话题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