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文体介绍】
(一)认识“传记”
1、“传记”的概念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
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将之与杜甫诗歌相并列,称“杜诗韩笔”。
【解题】
1、关于张中丞
张中丞:即张巡,唐玄宗开元末年的进士,本是真河县令。“安史之乱”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抗敌。后来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公元757年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故称张中丞。史学家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因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朝廷军队的给养基本上是由淮河、长江顺着汉水进入唐军后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背景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了替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妒忌许、张二人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于是,曾随张巡守城的李翰就写了一篇《张巡传》(又叫《张中丞传》)来记叙张巡的英雄事迹,韩愈又对其加以阐发和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
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缺失,不足。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两家子弟材智下:“材”,通“才”,才能。
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通“脏”。
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志。
嵩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
2、
古今异义词:见课后练习四。
3、
词类活用: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明”,形容词作动词,弄明白。
屡道于两府间:“道”,名词作动词,往来。
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细”,形容词作动词,问得很仔细。
4、
特殊句式:
城陷而虏:被动句,陷,被攻陷,虏,被俘虏。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疑畏死而于贼辞服,状语后置句。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愈尝于汴、徐二府从事,状语后置句。
乞救于贺兰也:于贺兰乞救,状语后置句。
死,命也:判断句。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动句。
【内容解析】
1、文中写了几个英雄人物,请根据这些英雄人物划分层次。
明确:写了三个,许远、南霁云和张巡。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本文写作缘由——尚恨有阙者。第二部分,2—3段,为许远辩护伸冤,并驳斥了“死守”论。第三部分,第4段,记叙南霁云的事迹。第四部分,第5段,补叙张巡、许远的事迹。
2、第二段中,韩愈为了什么事情而为许远辩护?韩愈又是怎样为他辩护的?
明确:韩愈驳斥“畏死而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在驳斥时,韩愈列举了二个事实论据。第一,大敌当前,许远不顾尊卑身份,与张巡齐心抗战。第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许远仍旧“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
3、第三段中,韩愈又是为了什么事情而为许远辩护?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辩护?
明确:韩愈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说明“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①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②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教师补充:人死,必定有最先病死的器官;绳断,必定有最先断绝的地方;城陷,也必定有最先被攻破的地方)。
4、第三段中,韩愈除了为许远辩护外,还驳斥了什么论调?是怎样驳斥的?
明确: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论调。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有何用。然后:创残饿羸的残余之众即使想逃也未必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5、
第四段中,记叙了南霁云哪些事情?在记叙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
明确:记叙了两件事情,第一,叙南霁云乞师贺兰的经过。第二,南霁云就义的情况。写作手法有:①细节描写传神,如“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另外,写张巡时也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又如“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再如“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等。②衬托手法,用贺兰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另外,张巡就义时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反衬的。
6、
第五段中,写了哪三件事情?
明确:第一,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第二,简叙许远宽厚为人,第三,交代于嵩之死。
【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本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提示:表达方式有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明确:本文融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笔法多变。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作业布置:预习《六一居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