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16: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 科 语文 课 题 马说
学习目标可操作、易落实 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潜移默化领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重难点与考点、易错点准确、具体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文体的相关知识,课前就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
学习准备精心规划 书、笔、笔记本。
课前预习明确任务、要求 生字词梳理
教 与 学 过 程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教学模块,要求科学、适量、易操作 个人复备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助 学
中国历史有哪些知名的马?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借助柳宗元生平迁移韩愈的遭遇。学生齐读。作用:提出中心论点。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不识千里马平庸浅薄愚妄无知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主动、机会、平台、合作 一、解题导入马,动物(工具)形象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二、背景知悉了解作者韩愈。解析本文创作背景。三、文本分析明确读音1.第一段疏通文义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2.第二段疏通文义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三段疏通文义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当今社会,面对人才问题,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发现重用人才?(可从伯乐与自身的角度)可以鼓励学生探讨关于如今的考试制度是不是伯乐。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千里马。总结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手写
板书设计呈现核心内容,要求规范、有条理 马说 ————不平则鸣
作业设计有梯度,分层次,精准,适量 1.背记所讲知识2.完成古诗文阅读配套作业
愤懑
批判
讽刺
千里马——人才
怀才不遇
伯乐——任用人才
食马者——不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