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6 六一居士传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古诗品韵
秋晚书怀
高士谈
肃肃霜秋晚,
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
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
江流悯断槎。
有巢相唤急,
独立羡归鸦。【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国的五律。首联以
“肃肃”形容秋风强劲肃杀,以“荒荒”摹拟寒日暗淡无际,
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切的感情
基调。颔联以物自喻,写自己风烛残年,犹如经岁的老松霜
叶,又似秋节后枯萎的菊花,行将干枯。颈联先写晚秋时节,
一反“天高任鸟飞”的秋高气爽,而断言“天阔愁孤鸟”,
一个“孤”字,可使鸟愁天阔。尾联写鸟儿尚有巢,同类相
呼急,而自己却孤独地一个人站立在晚秋的斜晖中,羡慕它
们。作者借景抒怀,将自己的风烛残年与晚秋的松菊、孤鸟、江流、断槎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更显得愁思深沉悲切。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思考】 这首诗的首联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尔,通“耳”,罢了讫,通“迄”,到彊,通“强”,强壮、支撑佚,通“逸”,安逸幸好希望宠爱指皇帝到某地去侥幸动词,担忧名词,灾祸名词,顾虑副词,本来形容词,坚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顽固形容词,快速地形容词,迅猛的形容词,大名词,疾病动词,表现出痛苦的样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作动词,从……中获得悠闲名词作状语,副词,一旦;形容词作动词,同情表达。五个一。演奏。虽然如此。告老退休。不是这样。作者卡片[写作背景]
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64岁,自24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40年。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写作此文时,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更何况,40年中,群小与新党中人交相煎迫,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宋仁宗死,无子,欧阳修时在朝廷,与韩琦等议立英宗。英宗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亲生子。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赠尊亲。有人认为,英宗只能称生身之父允让为皇伯,不能称父。欧阳修力辟其非。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1.作者说明“六一”自号时运用了什么形式?有何作用?“六
一”包括哪些?
[我的理解]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客人的问语正是读者想知道的,吸引读者读下去。居士的回答体现了居士高雅的生活情趣,所谓“六一”即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一老翁——作者自己,凑足了“六个一”。诙谐的语言中隐隐透着作者的自傲。2.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我的理解] (1)作者提出了三条隐退的理由:①“老而休”,是必然规律;②“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③“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2)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3.本文的主旨“三宜去”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处才点出?
[我的理解] 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归于结尾,但那精辟的点睛之笔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像这篇文章,以“六一”命题,而文章的主旨则是表现作者“三宜去”的理想。前面写的种种乐趣,只是作者向往的,这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这样把“三宜去”这一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己归去的目的。1.形式别具一格
本文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2.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
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既喻为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仕途多舛,不坠其志。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一代“诗话之体”文风。主张“文以明道”,力倡“简洁流畅”。他的《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妇孺皆知;他的门下学徒多有巨擘,无人匹敌。景祐三年,因为范仲淹辩护,被贬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年),奉诏复职。庆历三年(1043年)充太常丞知谏院,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次年新政失败,范、韩、富等相继离京外放,欧阳修亦为政敌谗言所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后移知扬州、颍州、应天府。至和元年(1054年),召还与宋祁同修《唐书》。累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后又因“濮议”之争,备受责难与诋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表达了向往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以消度余光晚景,不再留恋功名的决心。[适用话题]品读欧阳修
假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
代的话,我会选择宋代,更是北宋
那个有你——欧阳修——的时代。
真想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尽
管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不会介
意,因为你有宽广的胸怀。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居副宰相,位高权重。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阻止有才之人越居你之上。但你不,你勇于提拔推荐有才之人,你提拔推荐王安石,他成为宰相,居官你之上,他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最伟大的改革家;你奖进“三苏”,让他们的芳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得不佩服你的大度。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阔达。你政治上不得意时,被贬为滁州太守。按常理,你一定是抑郁不得志,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较得失,修“醉翁亭”,作《醉翁亭记》,怡然自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好一番阔达。你曾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你从小在沙滩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仕途顺利,但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深夜苦读,手不释卷,即使是意志受挫时,也在书海中寻找快乐。有人曾问,君藏书万卷,不知读过几本。你说:“你在我所藏之书随便挑一本问我,若有我没读过的,我无言面对我的六一居士的称号。”那人专门挑一本积了许多灰尘的书问你,你对答如流,毫无差错。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怎么能对答如流,毫无差错呢? 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做人态度。在那个群星云集的时代,你却功名成就之后不浮夸自傲,这恐怕是常人做不到的。你和另一史学家修订史书,名字列于他人之下,不居功,难能可贵,难怪宋“六家”以你为首,当之无愧。三苏、王安石、曾巩都是你推荐出名的,你曾极力推荐苏轼,说此人日后文名显于我欧阳修。智之大者,欧阳文忠也。
品读你,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亮的星,星光闪烁;品读你,品出的是花架上最美丽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你,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站在宋朝时代的陡峰上的,不是帝王,而是你欧阳文忠公。你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品你千年有滋味。【赏评】 这是一篇章法严谨,内容丰赡,主题鲜明,语势磅礴的散文。文章开篇激情引入,点明主旨;结尾呼应开头,抒发情感;中间四段分别用醒目的首括句,领起段落,串接全文,使得文章结构首尾圆合,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