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六一居士传 学案
欧阳修与秀才
从前,有一个秀才,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锦绣,诗如莲花。四下张望,只有一个叫欧阳修的,能和自己相比。一日,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张地图,要对欧阳修进行文学访问。那真是,一脸得意,万种豪情。心想,定要访他个哑口无言,乖乖地亮出免战牌。说话间,秀才来到河边,上船的时候,歪脑袋看见一棵枇杷树,好一个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枇杷,两朵大丫杈。”——要说嘛,这秀才的前两句还是挺顺当的,可不知怎么,总是后劲不足,后面就憋不出来。要说天下
的事儿,就是一个巧。正巧欧阳修也来过河,随口说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秀才一听,拱手赞道:“想不到老兄也会吟诗,对得还不错,不失我的原
意。这可是诗人幸会了。”
说话间,船老大已经开船了,那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双手,一边跑一边说:“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连忙把双手高高拱起:“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1.字音辨识
滁山(chú) 颖水(yǐnɡ) 诮(qiào) 珪(ɡuī)
恻然(cè) 骸骨(hái)
2.一词多义
(1)是
(2)累
(3)志
(4)疾
(5)置
(6)乎
(7)为
(8)乃
3.词类活用
(1)自号醉翁(名词作动词,取号)
(2)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累其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4.古今异义
(1)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
古义:虽然这样,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2)贪过分之荣禄
古义:过多的。
今义:指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
(3)此吾之所以志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文言句式
(1)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正像是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
(2)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六一,讲的是什么呢?
(3)吾其何择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4)复何道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还要再说什么呢!
(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句)
译文:给我带来拖累的世事太多了。
(6)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洞庭湖上奏响九韶音乐。
(7)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状语后置句)
译文: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
(8)吾尝用于时矣(被动句)
译文:我曾经被当朝任用。
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24岁中进士,
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早年正直敢言,主张政治革新,晚年则趋于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欧阳修是我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家,他主张创作有内容的古文,反对浮靡的文风,散文创作很有成就,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集》等。
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作者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思想中的主导。所以作者在文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六一居士传向往归老
1.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
目的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聊以志吾之乐尔
2.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由
原因
老而休
做官四十余年,历尽宦海风波
讫无称
表面谦虚,实际上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违素志,食其言
儒家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
3.本文的主旨“三宜去”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才点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归于结尾,但那精辟的点睛之笔却起了重要的作用。像这篇文章,以“六一”命题,而文章的主旨则是表现作者“三宜去”的思想。前面写的种种乐趣,只是作者向往的,这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这样把“三宜去”这一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天子“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已归去的目的。
4.欧阳修沉醉于五物之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先说明沉醉于这五物之中,可以做到“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2)接着说明“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其乐无穷;(3)再接下去,作者又申说,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分别看来,欧阳修对五物的沉醉只是一种寄托而已,并不是本性。
但问题尚未最后解决,客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官场事务固然能劳累其形,琴棋书酒金石难道不会劳累其心吗?作者的回答是:“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而且常有不测之祸,令人十分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看来这才是欧阳修一再要求隐退的真正原因,也是他沉醉于五物、取号六一居士的真正原因。
五物之乐
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固:本来
B.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幸:幸好
C.是为五一尔,奈何 尔:罢了
D.聊以志吾之乐尔 聊:依靠,依赖
【解析】 聊:姑且、暂且。
【答案】 D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说明作者退休原因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②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③夫士少而仕,老而休
④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
⑤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⑥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 ①是议论名声的问题,④是说被官场繁杂事务所累所忧,⑤表达客人对作者的理解,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
B.第二段以主客对答的形式说明作者晚年内心追求的变化——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
C.从全文来看,文中的客人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借以展开文章,表达观点。
D.辞官归隐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耐人咀嚼。
【解析】 错在“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
【答案】 B
名师讲坛
文意理解题设障解密
文意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也就是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有的题目还考查文学鉴赏能力,考查形式均为选择题,在设置选项时,命题人往往在文章细节处大设迷障,干扰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下面我们来解密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意理解题的几种设错方式,以探讨快速而准确地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
1.词义不清,形成错解。命题者利用考生对文言词语在理解上的偏差而故意设置错误选项。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关注原文中的一词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
2.时序颠倒,叙述混乱。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有时会有意识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叙述的混乱。
3.人事不清,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或者说成发生在甲与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4.无中生有,以假乱真。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5.偷梁换柱,设置陷阱。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见的。
6.事件杂糅,导致混乱。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正误难以分辨,头绪难以理清。
7.避重就轻,程度有误。事情总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避开那些对事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在程度上故意避重就轻,从而导致失误。
8.强加关系,主观臆断。事物之间本不存在某种关系而故意为之,使之有悖事理。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2题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主客问答
这篇文章善于运用主客问答来表情达意。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用《庄子》中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必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封建社会的士人,无不想建立功名,而一旦拥有,才发现功名与劳苦忧患俱来,名愈高忧患愈甚,居位愈长愈不能自拔,真所谓作茧自缚。欧阳修宦海浮沉,深谙其中消长盈虚之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客”所引《庄子》中话,还有两句没说出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人要逃避自己的影子,最简单的办法是从阳光下站到阴处;人要是怕见自己的脚印,只要停下来不走,那脚印自然消失。这里的“处阴”“处静”,隐喻息影林泉,摆脱物累世虑,对于欧阳修来说,便是辞官归田。这段主客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旨,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引人寻觅,耐人咀嚼。
形式:主客问答是赋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问答体也是赋中最常见的赋体。问答体常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屈原《天问》始创的只问不答,一种是《渔父》的边问边答。边问边答的形式后来发展成多种模式。(1)由君臣问答到东方朔创制的主客问答。(2)由边问边答发展为只有一问一答。(3)由问方和答方变成互问互答。(4)由只是二人的问答变成群体的问答。
作用:用了这种形式,使文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变板滞为活泼多姿,化沉闷为轻松流畅,借问答而层层推进。
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简洁凝练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到:“对不起,我找不到!”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这恰恰说明了他们某些方面的贫乏。这就像是警钟敲醒了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其实世界真的很大,我们真的很渺小。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欧阳修认真改文章
宋代的欧阳修写过许多文章。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每写完一篇文章,总是要非常认真地反复修改,方才定稿,连写一封很短的信也一定要先起草稿,改好之后再重抄寄出。如果写的是重要文章,他就把草稿贴在墙上,进进出出的时候总要看一看,想一想怎样可以改得更好一些。
到了晚年,欧阳修又花了许多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写的文章重新修改。妻子劝他说:“你何必这样辛苦呢?难道还怕先生来骂你吗?”欧阳修笑着回答:“不是怕先生发火,而是怕后代人讥笑。”
【应用角度】 “认真”、“推敲”等。
光盘行动
2013年1月16日,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徐侠客在腾讯微博发起“光盘行动”,倡导网友珍惜粮食,加入行动。其微博内容如下: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参与光盘行动吧!
【媒评文摘】 1. 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向舌尖上的浪费说再见!
——新华网
2.“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也许“光盘行动”不能很快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其蕴涵的历史积淀与道德文化,以及其所体现的美好的社会道德,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份无上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践行“光盘”,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献出一份力量。
——中国新闻网
品读欧阳修
假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代的话,我会选择宋代,更是北宋那个有你的时代——欧阳修。真想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尽管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不会介意,因为你有宽广的胸怀。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居副宰相,位高权重。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阻止有才之人越居你上。但你不,你勇于提拔推荐有才之人,你提拔推荐王安石,他成为宰相,居官你上,他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最伟大的改革家;你奖进“三苏”,让他们的芳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得不佩服你的大度。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阔达。你政治上不得意时,被贬为滁州太守。按常理,你一定是抑郁不得志,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较得失,修“醉翁亭”,作《醉翁亭记》,怡然自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好一般阔达,你曾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说:“家有藏书一万卷,有三世金文著释一千卷,一棋盘,一琴,桌上常备一壶酒。”人问此“五一”也,你却爽朗一声说:“一老翁置于其间,岂非‘六一’也。”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到的勤奋。你从小在沙滩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仕途顺利,但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深夜苦读,手不释卷,即使是意志受挫时,也在书海中寻找快乐。有人曾问,君藏书万卷,不知读过几本。欧阳修曰:“你在我所藏之书随便挑一本问我,若有我没读过的,我无言面对我的六一居士。”那人专门挑一本积累许多灰尘的书问他,他便对答如流,毫无差错。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怎么会有对答如流,毫无差错呢?
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做人态度。在那个群星云集的时代,你却功成名就之后不浮夸自傲,常人恐怕做不到的。你和另一史学家修订史书,名字列于他人之下,不居功,难能可贵,难怪宋“六家”以你为首,当之无愧。三苏、王安石、曾巩都是你推荐出名的,你曾极力推荐苏轼,说此人日后文名显于我欧阳修。智之大者,欧阳文忠也。
品读你,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亮的星,星光闪烁;品读你,品出的是花架上最美丽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你,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站在宋朝时代的陡峰,不是帝王,而是你欧阳文忠公。你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品你千年有滋味。
【精要赏析】 这是一篇章法严谨,内容丰赡,主题鲜明,语势磅礴的文章。具体表现如下:
一、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开篇激情引入,点明主旨;结尾呼应开头,抒发情感;中间四段分别用醒目的首括句,领起段落,串接全文。使得文章结构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二、主题鲜明,材料丰赡。文章紧扣话题“读”拟出标题“品读欧阳修”,接着紧扣话题与标题行文,表达读欧阳修的感悟: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阔达;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做人态度。主题鲜明突出。材料丰赡,信手拈来,表现了这位考生丰厚的文化积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迁谪(zé) 佚名(yì) 讫(qì) 号哭(háo)
B.相称(chèn) 牵累(lěi) 灾难(nàn) 骸骨(hái)
C.轩辕(xuān) 珪石(ɡuī) 憔悴(cuì) 恻然(cè)
D.涿鹿(zhuó) 讥诮(qiào) 颍水(yǐnɡ) 夙愿(sù)
【解析】 “谪”读“zhé”。
【答案】 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组:印绶
B.是岂不为六一乎 岂:难道
C.子欲逃名者乎 名:名声
D.吾负三宜去 负:负责
【解析】 负:担负,引申为具备。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其:副词,表反问语气。A项,乎:前一个为介词,表处所;后一个为介词,表比较。B项,之:前一个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为助词,相当于“的”。C项,以:前一个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是介词,表原因,相当于“由于”。
【答案】 D
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A.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B.吾其何择哉
C.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
D.此吾之所以志也
【解析】 例句与C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却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谪:被贬官
B.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更:更换
C.吾素慕之 素:本来
D.而讫无称焉 讫:最终
【解析】 素:常常。
【答案】 C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乃:表转折,却。A项,且:表并列/况且;B项,而:表修饰/表并列;C项,焉: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作者谪居滁山,改号为“六一居士”的情况,直接点题。
B.作者把“三宜去”放到结尾,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恻然哀之”,从而能够得到皇帝的怜悯,重新启用他。
C.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文章的结尾,这篇文章的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D.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不贪恋富贵,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
【解析】 “重新启用他”错,文章没有此意。
【答案】 B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
(2)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李一足传
王猷定
李一足,名夔,未详其家世。有母及姊与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好读书,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出常驾牛车,车中置一柜,藏所著诸书,逍遥山水间。所至人争异之。
天启丁卯至大梁,与鄢陵韩叔夜智度交。自言其父为诸生,贫甚,称贷于里豪;及期,无以偿,致被殴死。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姊适人,一足亦婚,母召其兄弟告之。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母急掩其口。不顾,奋身而出,断一梃为二,与弟各持,伺仇于市,不得;往其家,又不得;走郭外,得之。兄弟奋击,碎其首。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归告其母,母曰:“仇报,祸将及!”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时姊夫为令于兖,往从之。会姊夫出,姊见之,惊曰:“闻汝击仇,仇复活,今遍迹汝,其远避之。”为治装,赠以马。一足益恚恨,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遂单骑走青齐。海上见渔舟数百,泊米市,一足求载以济。遂舍骑登舟,渡海至一岛,名高家沟。其地延袤数十里,五谷鲜少,居民数百户,皆疍籍,风土淳朴,喜文字,无从得师。见一足至,各率其子弟往学焉。其地不立塾,晨令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明日,复来。居数年,积钱盈室。辞去,附舟还青州,上狭邪。不数日,钱尽散,终不及私。
甲申后,闻一足化去。先一日,遍辞戚友,告以远行。是日,鼻垂玉筋尺许,端坐而逝。袖中有《周易全书》一部。
论曰:古今传神仙事多怪诞。一足为报父仇遂仙去,然则神仙必由于忠孝哉!吾独怪其以击仇不死,悲愤穷蹙,竟窜身海外,复极幽遐辽远之游。夫岂专避祸亦其之所存终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观水得道之后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济否则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载而下可胜道哉!
(节选自《清代散文名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称贷于里豪 称贷:举债
B.以头抢柱大呼 抢:碰、撞
C.一足益恚恨 恚:恼怒
D.竟窜身海外 窜:流窜
【解析】 窜:躲藏。
【答案】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好读书,尤精于《易》
称贷于里豪
B.所至人争异之
时姊夫为令于兖,往从之
C.自言其父为诸生
为治装,赠以马
D.遍辞戚友,告以远行
吾独怪其以击仇不死
【解析】 B项,代词,他。A项,介词,对;介词,向。C项,动词,是;介词,给。D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答案】 B
11.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李一足“有仇必报”性格的一组是( )
①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 ②不顾,奋身而出 ③兄弟奋击,碎其首 ④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
⑤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 ⑥遂单骑走青齐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析】 ①写李一足的母亲向他隐瞒父亲死因,④写李一足报仇后去避祸,⑥写李一足知道仇人没死并正在找他报仇后,一个人逃往青齐。这三句都不能表现李一足“有仇必报”的性格。故选B。
【答案】 B
★12.(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3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一足家世不详,家人除了母亲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容貌清瘦,眼球是方形的,没有胡须。
B.李一足在高家沟做了几年老师,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后来回到青州,不几天的工夫,就把钱尽散,没有留下一点给自己。
C.李一足父仇已报,让弟弟带着母亲徙居他地,自己也相继到达于兖、青齐、高家沟等地。
D.虽然李一足有寻仇报仇的经历,但从他一生的历程来看,他其实是一位喜欢读书写作、有道家风范的读书人。
【解析】 只有少许胡须。
【答案】 A
13.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夫 岂 专 避 祸 亦 其 之 所 存 终 不 能 一 息 安 也 卒 之 既 化 而 持 梃 观 水 得 道 之 后 此 心 不 忘 不 亦 悲 乎 然 事 之 济 否 则 天 也 子 房 博 浪 之 恨 千 载 而 下 可 胜 道 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遍迹汝,其远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夫岂专避祸/亦其之所存/终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观水/得道之后/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济否则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载而下/可胜道哉!
(2)①现在他到处在搜寻你的踪迹,你还是到远处躲避他吧。
②(每天早晨让)学生拿一枚铜钱拜见老师,老师在他的手掌上写一个字来教他,然后学生作揖告退。
【参考译文】
李一足,名叫夔,对他的家世不是很清楚。有一母一姐一弟弟。李一足容貌清瘦,方形眼仁,少量胡须。一生都不喜欢接近女人。喜欢读书,尤其精通《易经》,另外对星历医学占卜之类的学问也很在行。外出经常驾着牛车,车上放一个柜子,所珍藏的都是他写的一些书籍,整天在山水间逍遥自在。所到的地方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人。
天启间丁卯年李一足到大梁,和鄢陵韩叔、夜智度等人交往。 自己说他的父亲是诸生,家里很贫穷,向乡里豪强借高利贷,到了期限,没有还高利贷的钱,最后被殴打致死。当时李一足还很幼小,他的母亲含冤负屈十多年。到姐姐嫁人了,他也结了婚,母亲把他们兄弟二人叫来告诉了他们(父亲的死因)。李一足号啕大哭,用头猛撞门柱大喊。母亲急忙捂住他的嘴。他不回头,挺身而出,将一根棍子一断为二,和弟弟一人拿一根,在集市伺机寻找仇人,没有找到;到仇人家,又没有找到;走到城外,终于找到了仇人。兄弟奋力击打仇人,打碎了仇人的脑袋。仇人瞎了一只眼睛,挖出另一只眼睛,在父亲的坟前祭拜。回来告诉母亲,母亲说:“大仇已报,灾祸恐怕就要来了!”于是他让弟弟带着母亲远走到别的地方,自己就和他们告别了。
当时李一足的姐夫在兖州做县令,于是李一足就去投奔他们。恰好姐夫不在,姐姐见到他,惊慌地说:“听说了你报仇的事情,可是仇人又活了,现在他到处在搜寻你的踪迹,你还是到远处躲避他吧。”就给他置办了行装,还送了一匹马给他。李一足更加愤恨,就在那根棍子上刻上一行字:“砍掉仇人的头颅恐怕会很难了。”于是一个人骑马逃到了青齐地界。海上有几百条渔船,有停靠在米市的,他就央求人家载他过海。于是舍弃马匹登上了小船,过海到了一个岛上,叫高家沟。这个地方方圆几十里,没有多少五谷,居民有几百户,都是疍家人,风俗人情淳朴,喜欢文字文化,又没有老师。他们见一足来了,都带着他们的孩子拜一足为师学习。这个地方没有学校,(每天早晨让)学生拿一枚铜钱拜见老师,老师在他的手掌上写一个字来教他,然后学生作揖告退。第二天,再来。过了几年,李一足积攒的钱堆满了房间。然后他就辞别离去,搭船返回青州,去小街曲巷。不过几天,钱就散尽了,没有留下一点给自己。
甲申年后,听说一足死了。死前一天,他辞别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告诉他们说是要出门远行。这天,他的鼻孔里垂下了一尺多长的玉筋,端坐着死了。袖子中藏有一部《周易全书》。
笔者论说:从古至今流传的关于神仙的事情大多荒诞不经。李一足为报父仇而成仙而去,但是成神仙必定要通过忠孝吗!我只是对他没有打死仇人,反而悲愤穷困,最后只能躲藏到海外,逃到了那无比荒凉遥远的地方的事情感到奇怪。他逃到那里哪里只是为了避祸,那里也是他得以存活下来的地方,最后落得个没有过上一天安稳日子的下场。最后才醒悟过来,但还念念不忘报仇的事情。在得道以后,这种想法还没有舍弃,不也是很悲痛的一件事情吗?但事情能否成功全看天意。张良在博浪沙中没有击中秦始皇的遗憾,千年以来怎么能够说得完呢!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是一副写在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的对联,请你根据上下联的关系,补出对联中缺少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解析】 对联的特点是字数相同,句式两两相对。根据所给的上下联,可知其中的空缺部分是名句,其实是考察我们对学过的知识的熟悉程度。
【答案】 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15.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2)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
(3)温暖孩子的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课件68张PPT。6 六一居士传虽然这样,虽然如此。 ……的原因。 过多的。 还要再说什么呢! 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六一,讲的是什么呢? 这正像是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
跑到阳光中去的人。 我曾经被当朝任用。 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
身体感到劳累。 在洞庭湖上奏响九韶音乐。 给我带来拖累的世事太多了 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