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六一居士传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掌握“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
课前预习案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请给下列划线词注音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
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
)
阅大战涿鹿之原(
)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
赐其骸骨
(
)
累于此者既佚矣(
)
而讫无称焉(
)
2.思考以下问题:
(1)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二.走进作者:
1.了解欧阳修其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其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他还善于论诗
《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文章的写作背景:
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时候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候作者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思想中的主导。所以作者在文章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课堂探究案
小组合作探究
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一).解释文言词语
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而屡易其号。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
吾因知名之不可逃,
聊以志吾之乐尔。”
吾之乐可胜道哉!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阅大战于涿鹿之原,
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
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
赐其骸骨,
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
庶几偿其夙愿焉。
此吾之所以志也
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
累于此者既佚矣
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吾素慕之,宜去一也
而讫无称焉,
乃以难强之筋骸
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吾负三宜去
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二.翻译句子,指出文言句式类型
1.六一,何谓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3.
此吾之所以志也。
4.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6.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三.合作探究
1.永叔为什么要更号?
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
2.“六一居士”中的“六一”何所指?“六一”能给居士怎样的快乐?
3.文中居士得到“六一”之乐没有?为什么?
4.居士以官场为累,
“五物”亦是外物,为何他不以为累?
5.居士以什么理由辞官隐退?这是居士辞官的真正原因么?
如果不是,那真正原因是什么?
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儒家学者的传统,你觉得欧阳修做到了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辞官?
课后复习拓展案:
一、复习测试
1.重点词语:
(1)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2)吾之乐可胜道哉:
(3)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4)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
(5)累于彼者已劳矣: (6)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7)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8)而常置酒一壶:
(9)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10)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1)是为五一尔,奈何? (12)是岂不为五一乎?
(13)觉今是而昨非: (14)余将见子疾走:
(15)疾雷破柱而不惊: (16)君有疾在腠里:
(17)疾恶如仇: (18)聊以志吾之乐尔:
(19)此吾之所以志也: (2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3)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4)吾其何择哉
二、拓展阅读
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1、积累文言词语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2.思考:本文主旨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用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李克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行贿,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动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手中.。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翻译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