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十章 第1节 浮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认识浮力现象,知道浮力的概念和方向; 2科学探究.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科学态度.能够运用称重法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掌握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及探究实验; 4科学责任.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浮力现象,知道浮力的概念和方向;能够运用称重法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及探究实验。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ppt演示法。
教具 多媒体 、浮力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一、新课引入 1.向学生展示在水面漂浮的不同物体,提问:冰山、客轮、鸳鸯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 向学生展示在空气中上浮的不同物体,提问:氢气球、热气球在空气中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2.展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教学 1.浮力 对浸没在水中的水杯和空气中漂浮的热气球进行受力分析,判断出物体受到向上的力,从而引出浮力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呢?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由铝块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小,最终得到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通过受力分析,推导出浮力的表达式(称重法)。 教师做乒乓球浸在水中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强调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展示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分别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包括:“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实验过程中,要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的不变量和改变量。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并且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和物体本身的密度无关。 然后给出两个小实验(留给学生课下去做)。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演示:乒乓球有没有受到浮力 播放实验视频,请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学生一起思考分析,得到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写出相应的表达式。 利用浮力产生原因的知识,知道桥墩不受浮力。 三、随堂练习 四、知识拓展 五、知识小结 思考 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讨论 思考、猜想 观察、分析、推导 思考、回答 计算、练习 总结及笔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巩固前面所学受力分析和力的平衡知识,认识到浮力的存在。 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猜想。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受力分析认识到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并理解称重法测浮力。提升学生利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浮力方向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过程中强调控制变量法,明确每次实验中的不变量和改变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思想。 让学生课后进行相关实验(鸡蛋在盐水中的漂浮、易拉罐浮力的增大),进一步理解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 联系前面所学液体压强相关知识,初步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并提高学生受力分析能力、逻辑推导能力。 练习巩固 天宫课堂中关于浮力的探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第1节 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