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陆文学自传 课件 (5)

文档属性

名称 7. 陆文学自传 课件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9: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和纪念为我们中华民族璀璨、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们 文圣  孔子     史圣 司马迁
诗圣  杜甫    武圣 关羽
书圣  王羲之   画圣 吴道子
草圣  张旭    茶圣 陆 羽 
酒圣  杜康    兵圣 孙武
谋圣 张良    科圣 张衡
药圣 孙思邈   医圣 张仲景 陆文学自传陆羽陆羽烹茶图教学目标1、体会陆羽多样的性格。
2、读准“褊、愆、扁舟 、惸 、芟、懵、酺、洎”等字音。
3、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初读课文,识记积累、读准字音。 褊biǎn  愆qiān
扁piān舟 、 惸 qióng、
属 zhǔ 文 芟shān、
懵měng 、 酺pú、
洎jì 憕 zhèng
犎 fēng 緇 zī 研读品读课文 分析文章第一段,理解下列词句:
1、未知孰是
2、褊躁多自用意
3、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4、归纳本段虚词“而”的用法。从这一段你了解到陆羽有哪些特点出身
相貌
性格分析第二段理解下列词句
1、结庐
2、不杂非类
3、常扁舟往来(于)山寺
4、杖击林木,手弄流水
思考交流1、从这一段中,你又能了解到陆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2、联系第一段,想一想陆羽这样描绘自己,可看出他还有什么性格?
品读第三段1、齐读第三段。
2、同桌互译,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加以点评。考考你你能解释下列划线词吗?
1、惸露 2、九岁学属文
3、终鲜兄弟 4、公因矫怜抚爱
5、践泥圬墙 6、危坐展卷 7、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
8、以门人之伯主焉。
9、灰心木立 10、鞭之
11、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分析下列句子1、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
2、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3、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思考交流这一段写了陆羽的哪些经历?
详细介绍了哪一点?
从他的经历中,你对陆羽又多了哪些认识?默读第四段解释下字词
1、酺于沧浪
2、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
3、属礼部郎中崔相公国辅出竟陵
4、襄阳太守李憕见遗
5、故特以相赠思考交流 作者写到了与哪些朋友的交往,在与之交往的人中,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陆羽的什么特点?自读第五段理解下列词句
1、泪至德初
2、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3、皆见感激当时
4、子阳秋二十有九日思考交流 本段主要介绍自己的作品,从他所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陆羽还有哪些特点?系统归纳1、归纳本文的基础知识。
2、体会陆羽多样的性格。知识扩展(一) 咏陆羽歌 访陆处士不遇
皎然(唐)
太湖东西路,吴王古庙前。
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清泉。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本诗形象地描绘了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羁。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身,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产茶区。知识扩展(二) 文言虚词“相”“见”的特殊用法“见”充当文言虚词时读作“jiàn”,也有两个义项:①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荆轲刺秦王》中“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君实:司马光。或:或许。恕:原谅) 《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现代汉语中的熟语“见告”(告知我)、“见教”(指教我)、“见谅”(原谅我)、“见示”(指示我)等都是沿袭了这种用法。
“相”充当文言虚词时读作“xiāng”,有两个义项:①[副词],表示双方彼此对待关系时,译成“互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表示彼此间相交替关系时,译成“递相”。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父子相传。”②[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系。如:《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其中第二个义项就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正如上例,由于“相”所处的位置是在动词的前面,很多学生会把它翻译成副词“互相”,而实际上,它是代词,是一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这种用法。如:“实不相瞒”、“好言相劝”等。如果在翻译时不知道此用法就往往会出错,比如唐代诗人贺之章的名篇《回乡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处的“相”字如果翻译成“互相”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而你如果知道“相”的第二种用法,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同样,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相”字也应该这样理解才对。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