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9 17: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章节: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中世纪欧洲10—13世纪的历史发展,主要讲述了西欧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大学的出现。本课上承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社会的沉寂,下启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城市复兴与自治斗争,学生可以理解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了解市民阶层的形成和行会制度,能够认识社会分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大学的兴起则反映了文化教育的进步与思想的活跃,为后续学习文艺复兴等内容奠定基础。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城市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形成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全面、客观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世界历史的初步知识,对古代文明和中世纪欧洲有简单的认知基础。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但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仍需借助具体事例和图片辅助理解。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市民阶层的形成,难点在于认识城市自治的意义和大学兴起的影响。教学中应结合地图、图片和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梳理因果关系,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初步理解社会结构变化与历史发展的联系。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复兴与工商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和阶层变动的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0-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地理分布与发展脉络,使学生建立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史事和图片信息,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对琅城争取自治等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客观解释城市自由与自治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学生体会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增强对知识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城市复兴、城市自治斗争、市民阶层形成
难点:特许状的意义、行会的作用、大学自治特权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先展示一幅中世纪城市的图片,并朗读一段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思考城市生活的自由与变化。
【展示材料】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典型景象(假设教材中有此图)
“一旦进入城市,农奴便获得自由。” ——《中世纪城市法》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人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吗?
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会选择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简明史料,激发学生对中世纪城市自由与发展的兴趣,引导他们初步思考城市兴起的意义,为学习中世纪社会结构和大学起源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居民为了争取自由和自治,常常采取金钱赎买或武力斗争的方式。例如,法兰西的琅城居民曾募集大量金钱购买自治权,但主教背信弃义,最终市民通过起义取得了自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图片注释:保留着大量中世纪建筑的巴黎市区
问题:
为什么中世纪西欧城市居民要争取自由和自治?他们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教材内容,结合图片观察中世纪城市的特征,讨论以下问题:
城市居民为何要反抗封建领主?
他们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手段有哪些?
图片中的中世纪建筑反映了当时城市发展的哪些特点?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与图片,指出:
中世纪城市兴起后,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形成市民阶层,他们希望摆脱封建领主的剥削和控制。
城市居民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等方式争取自由和自治,如琅城的斗争过程。
图片展示了中世纪城市保留下来的建筑风貌,说明这些城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地位。
总结知识点:
西欧城市从10世纪起逐渐复兴,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城市居民多为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受到封建领主的压迫。
城市居民通过赎买或斗争争取自由与自治,获得“特许状”。
琅城是典型例子,经历了赎买失败、武装斗争、最终取得自治的过程。
自由城市中的市民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可选举官员、设立法庭。
城市自治并未完全脱离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通常支持国王。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与图片的结合,引导学生理解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及其争取自由与自治的原因和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观察图像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中世纪社会结构变化的理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城市居民的身份
城市居民的身份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农民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他们一旦在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能获得市民身份,享有自由。”
——[《中世纪欧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问题:
为什么农奴愿意冒着风险逃离庄园?他们在城市中获得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农奴逃离庄园的原因有哪些?
城市如何保障他们的自由?
这种变化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与教材内容,指出:
农奴逃离庄园是为了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和更好的生活机会。
城市通过居住年限制度赋予他们市民身份,保障其人身自由。
这种制度吸引了更多人进入城市,推动了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总结知识点:
农奴逃离庄园的主要原因是寻求自由和改善生活。
城市提供自由保障,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迁入。
城市人口增加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形成新的社会结构。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农奴身份转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理解城市居民身份变化的社会影响。
手工业者与商人
【教师活动】
材料2:
“手工业者通常拥有自己的作坊,家庭既是生产场所也是销售点。他们靠出售产品换取生活所需。而商人则主要从事买卖,积累财富的速度往往更快。”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问题:
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谁更容易积累财富?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绘制对比表格,比较手工业者与商人的职业特点、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表格,点评其准确性,并结合教材强调:
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商品生产,劳动强度大但收入有限。
商人从事贸易,资本周转快,利润更高,因此更易积累财富。
两者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本力量,但社会地位逐渐拉开差距。
总结知识点:
手工业者以家庭作坊为主,自产自销,劳动强度高。
商人主要从事贸易,资本运作灵活,收入更高。
两者共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但经济地位存在差异。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手工业者与商人的经济角色及其差异,培养归纳整理和图表表达能力,提升历史思维中的比较与分类能力。
市民阶层的形成
【教师活动】
材料3:
“随着城市的发展,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逐渐成为早期资产阶级。”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问题:
市民阶层是如何形成的?它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围绕“市民阶层的形成”制作时间轴或思维导图,梳理从农奴到市民再到资产阶级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
城市经济繁荣促使手工业者和商人分化,出现富裕阶层。
富裕阶层掌握经济资源,逐渐形成早期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的兴起推动了社会结构变革,为近代社会奠定基础。
总结知识点:
城市经济发展促使手工业者和商人分化。
出现富裕阶层,如大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
他们构成早期资产阶级,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设计意图】
通过制作时间轴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解社会阶层演变的过程,培养历史时序意识和综合归纳能力。
行业组织的作用
【教师活动】
材料4:
“为了防止恶性竞争和封建领主的压迫,城市中出现了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它们制定行规,限制价格、保护本地利益。”
——[《中世纪欧洲社会与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问题:
行业组织为何会出现?它们起到了哪些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模拟“城市议会”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商人、手工业者、领主等角色,讨论是否应支持行会制度,并陈述理由。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指出:
行会的出现是出于维护行业利益、规范市场秩序的需要。
商人行会控制价格和市场准入,手工业行会规范工艺标准和劳资关系。
行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城市经济独立,但也限制了自由竞争。
总结知识点:
行业组织包括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
它们制定规则,防止恶性竞争,保护本地利益。
行会成员有明确等级,如学徒、帮工、师傅。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锻炼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行会在中世纪城市中的双重作用。
教学整体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紧扣教材结构,围绕“城市居民的身份”“手工业者与商人”“市民阶层的形成”“行业组织的作用”四个知识点展开,通过引入真实史料、设置启发性问题、开展多样化学生活动(如小组讨论、对比分析、时间轴制作、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逻辑与联系。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的渗透,符合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大学的兴起
大学的兴起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12世纪的巴黎,教师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教学权利和经济利益,组织了一个行会。这个行会后来获得了教皇和国王的支持,成为具有自治权的教育机构。”
——《中世纪欧洲教育史》(节选)
▲图片注释:中世纪大学课堂
问题:
为什么中世纪的教师要组织成行会?这种组织形式对大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教师行会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大学自治的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世纪大学的起源与城市行会制度的关系。指出大学最初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团体,目的是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教师行会在获得教会和国王支持后,逐渐发展为具有自治权的教育机构。
总结知识点:
中世纪大学起源于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团体,类似手工业行会。
教师行会维护了教师的教学权利和经济利益。
巴黎教师行会获得教皇和国王支持,拥有自治权。
自治地位包括免赋税、教育自主、司法特权等。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大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同时理解大学作为教育组织的特殊性。
大学的自治地位
【教师活动】
材料2:
“大学师生不受地方世俗法庭审判,而是由主教或大学自己的法庭审理案件。”
——《中世纪大学法研究》(节选)
问题:
大学为什么能享有司法特权?这种特权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权力结构?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尝试解释大学享有司法特权的原因,并分析其背后的政治与宗教因素。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指出大学的自治地位是教会与王权博弈的结果。教会希望通过大学传播正统教义,而国王则希望借助大学提升文化影响力。因此,大学在不违反教义的前提下,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
总结知识点:
大学享有免赋税、教育自主、司法特权等自治权利。
教会支持大学是为了控制思想传播。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文化和教育中心。
司法特权使大学师生免受地方审判。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大学自治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理解中世纪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其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早期大学的课程设置
【教师活动】
材料3:
“学生必须先学习文法、修辞、逻辑等基础课程,之后才能进入法学、医学或神学等专业学习。”
——《中世纪大学课程研究》(节选)
问题:
大学课程设置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需求?为什么神学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与宗教因素。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课程既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法律、医学等实用知识的需求。神学作为核心学科,体现了教会的主导地位。
总结知识点:
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
课程设置受教会控制,但也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神学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课程设置,帮助学生理解中世纪大学教育的双重属性,即宗教性与实用性并存,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
早期大学的代表
【教师活动】
材料4:
“博洛尼亚大学由学生社团建立,掌握学校管理权;巴黎大学由教师行会发展而来,获得教皇和国王支持。”
——《欧洲大学起源研究》(节选)
▲图片注释: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分布图
问题:
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在组织方式上有何不同?这反映了大学发展的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材料分析两所大学的组织差异,并思考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博洛尼亚大学(学生主导)与巴黎大学(教师主导)的不同管理模式,指出大学组织形式多样,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教育需求。
总结知识点:
博洛尼亚大学由学生社团建立,掌握管理权。
巴黎大学由教师行会发展而来,获得官方支持。
不同大学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地图显示大学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不同大学的组织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大学发展的多样性,同时结合地图提升空间认知能力,增强历史地理意识。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究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发展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阅读教材内容,绘制“中世纪城市兴起原因”思维导图,包括农业、商业、人口等因素,并标注典型城市如巴黎、米兰的位置。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结合琅城争取自治的过程,撰写一篇历史短评《市民的抗争与自由》,分析城市居民如何通过赎买和斗争获得自由与自治,理解其对西欧社会结构的影响。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地理:在欧洲地图上标出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位置,分析这些大学所在城市的地理与经济优势。
艺术:模仿中世纪大学课堂插图,绘制一幅“中世纪大学课堂”场景图,体现当时的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
语文:以“一位逃离庄园的农奴”为第一人称视角,写一篇日记,描述他进入城市后的所见所感。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因果关系,提升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历史表达与思辨能力;通过跨学科活动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与教育的发展。
板书设计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一、城市兴起
原因:农业发展、商业繁荣、人口增长
特点:规模小、交通便利、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二、争取自由与自治
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武力斗争
取得方式:获得“特许状”
自治权利:财产权、选举权、司法权
三、城市居民身份
构成:手工业者、商人
身份变化:农奴住满一年零一天成为自由人
市民阶层分化:出现早期资产阶级
四、行会组织
目的:维护行业利益、限制竞争、抵御领主
类型: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
规定:价格、工艺、人数、工资、学徒制度
五、大学的兴起
背景:经济发展、文化传播
自治权利:免赋税、教育自主、司法特权
课程设置:基础课、专业课(法学、医学、神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以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及大学发展为主线,适合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琅城自治等典型事例增强学生理解。教学中运用了提问引导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但在分析市民阶层分化时语言略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语言的生动性与逻辑性,并适当引入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