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章节: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中古时期的拜占庭帝国,主要讲述了查士丁尼一世主持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及其历史影响,以及拜占庭帝国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过程。本课上承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的转型,下启中世纪晚期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差异,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法律制度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同时体会拜占庭文化在传承古典文明中的桥梁作用,为后续学习文艺复兴和近代法律体系奠定基础。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法律文献的演变脉络,结合地图理解帝国的战略地位与外部威胁,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古代文明和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对罗马帝国的兴衰、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内容有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分析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图片、地图和故事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但对法律文献等抽象内容理解较弱。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难点在于认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和文化贡献,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梳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并能简要评价其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与社会背景,使学生理解法律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阅读拜占庭帝国不同时期的形势图与时间轴,使学生准确把握东罗马帝国从“黄金时代”到灭亡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空间变化,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及相关史事描述,使学生学会从文献中提取关键信息,验证历史结论,提升依据史料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拜占庭文化特点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多种因素解释历史现象,理解拜占庭帝国在文化传承中的桥梁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拜占庭帝国对欧洲文明发展的贡献,使学生感悟多元文化融合的价值,增强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与珍惜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查士丁尼编纂《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与影响、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难点:《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拜占庭文化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拜占庭帝国衰亡的过程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幅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图片,并讲述:“同学们,这是一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都城,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保存了大量古代知识。你们知道它是哪里吗?”
【展示材料】
▲圣索菲亚大教堂外观(象征拜占庭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帝国重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它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帝国权力的象征。”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提出问题】
这座建筑看起来和我们熟悉的中国古建筑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它为什么能成为帝国的象征?
如果一个帝国想长久发展,你觉得它需要哪些重要的东西?拜占庭做到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简明史料,引导学生关注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与制度特征,激发他们对帝国兴衰原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历史奠定思考基础。
探究新知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东罗马帝国的版图与经济
【教师活动】
材料1: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部分地区。”
——《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形势图
问题:从地图中你能看出东罗马帝国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这些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观察地图,结合材料1,讨论并填写表格:
地理区域 主要城市或资源 对经济的影响
希腊地区
小亚细亚
埃及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信息,指出东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拥有地中海东部多个重要港口,如君士坦丁堡、安条克、亚历山大港等。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枢纽。埃及是“帝国粮仓”,叙利亚是手工业和贸易重地。
总结知识点:
东罗马帝国疆域广阔,涵盖希腊、西亚和北非
地中海沿岸多大城市和港口,有利于对外贸易
埃及农业发达,为帝国提供粮食保障
社会稳定、经济活跃,为法律改革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观察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理解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法律改革背景打下基础。
查士丁尼与法典编纂
【教师活动】
材料2:
“查士丁尼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他希望通过法律统一帝国的治理,恢复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世界文明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3:
“公元528年,查士丁尼任命特里波尼亚领导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开始整理罗马历代法律。”
——《世界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查士丁尼一世(483-565)
问题:查士丁尼为什么要组织编纂法典?他希望通过法律实现什么目标?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2、3,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原因:
├─ 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
├─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
└─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思维导图,强调查士丁尼希望通过统一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帝国统治。他不仅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还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创新。
总结知识点:
查士丁尼于527年继位,528年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
编纂目的是统一法律、维护秩序、加强皇权
法典编纂历时多年,形成四部法律文献
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分析和思维导图训练,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理解法律改革背后的深层政治动机,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与影响
【教师活动】
材料4:
“《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民法典,它奠定了现代民法的基础。”
——《世界法制史》(法律出版社)
材料5:
“该法典虽然仍承认奴隶制,但规定奴隶不得被随意杀害,奴隶主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
——《世界通史》(中华书局)
问题:为什么说《罗马民法大全》具有深远影响?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进步性?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律体系上有哪些创新?
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罗马民法大全》不仅系统整理了罗马法,还在财产、契约、债务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推动了法律制度的规范化。尽管保留奴隶制,但改善了奴隶地位,体现了人道主义倾向。
总结知识点:
《罗马民法大全》由四部法律文献组成
内容涉及财产、买卖、债务、契约等民事关系
改善奴隶地位,不再视奴隶为“会说话的工具”
是欧洲民法的奠基之作,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和观点交流,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理解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社会意义,提升历史理解与价值判断能力。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教师活动】
材料1:
“十字军东征原本是为了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但他们却在1204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洗劫了这座伟大的城市。”
——《世界历史读本》(初中适用)
▲图片注释: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示意图
问题:
为什么十字军没有帮助拜占庭帝国,反而攻打它?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材料分析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的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宗教、经济、政治三方面分析原因:
宗教矛盾: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长期存在分歧;
经济利益:西欧商人觊觎东方的财富和贸易路线;
政治机会:十字军将领借机扩张势力,建立拉丁帝国。
结合图片,教师指出拜占庭帝国疆域不断缩小,最终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
总结知识点:
十字军东征加剧了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宗教分歧、经济利益和政治野心导致十字军攻击拜占庭;
帝国版图逐渐缩小,军事和财政陷入困境。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的破坏性影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增强其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活动】
材料2:
“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破君士坦丁堡城墙,结束了这个延续千年的帝国。”
——《简明世界史》(初中适用)
问题:
奥斯曼人是如何成功攻陷君士坦丁堡的?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哪些方面的弱点?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绘制“拜占庭帝国灭亡过程”时间轴,并标注关键事件和原因。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时间轴,重点讲解:
奥斯曼崛起:突厥人建立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组织严密;
军事技术优势:奥斯曼使用大炮攻城,突破传统防御体系;
拜占庭内部虚弱:财政困难、军队削弱、缺乏外援;
地理孤立:君士坦丁堡四面受敌,难以获得支援。
结合图片,教师指出奥斯曼帝国如何逐步吞并拜占庭领土,最终完成征服。
总结知识点: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标志拜占庭帝国灭亡;
奥斯曼人利用先进武器和组织优势战胜拜占庭;
拜占庭因内忧外患无力抵抗,最终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拜占庭灭亡的过程,提升其归纳整理和逻辑表达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帝国灭亡的内外原因,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
材料3:
“拜占庭文化融合了希腊、罗马、基督教和东方元素,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世界文明简史》(初中适用)
问题:
尽管拜占庭帝国灭亡了,但它对后世有哪些重要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拜占庭文化的遗产”进行资料搜集与展示,每人负责一个方面(如建筑、法律、宗教、艺术等)。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内容,强调:
文化传承:保存大量古希腊罗马文献,为文艺复兴提供基础;
宗教影响:东正教传播至东欧,影响俄罗斯等国;
建筑风格:圣索菲亚大教堂影响伊斯兰和欧洲建筑;
法律制度:《查士丁尼法典》成为欧洲法律体系的重要源头。
总结知识点:
拜占庭文化融合东西方元素,具有独特价值;
保存古典文献,推动文艺复兴;
影响东欧宗教、建筑和法律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展示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其信息搜集与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点评,帮助学生理解拜占庭文化的历史地位,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寻拜占庭帝国的法律与文化影响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法典梳理】 阅读教材内容,制作《罗马民法大全》四部法律文献的对比表格,包括名称、内容要点和历史意义,理解其在欧洲法律史中的地位。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地图分析】 结合“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示意图”,绘制拜占庭帝国不同时期的疆域变化图,标注关键时间节点和入侵民族,分析地理因素对帝国兴衰的影响。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文化传承探究】 结合语文和艺术学科,搜集拜占庭建筑、马赛克艺术和宗教文学作品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手抄报,探讨拜占庭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法律文献、分析地理变迁、探究文化传播,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价值,提升信息整合、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东罗马帝国的地理范围与经济基础
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与过程
《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与历史地位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阿拉伯人进攻与军区制改革
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的打击
奥斯曼帝国攻灭拜占庭
三、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与影响
拜占庭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对古典文化的保存与文艺复兴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图文结合与问题引导法,结合地图和法律文献梳理拜占庭帝国的发展与贡献,学生能较直观理解帝国的版图变迁与《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意义。语言表达上,注重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但在讲解“法典编纂过程”时略显抽象,部分学生对法律术语理解困难。优点在于通过设问激发思考,不足在于时间分配上略偏重史实叙述,文化影响部分未能深入拓展。今后应加强史料分析环节,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