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章节: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6世纪末至9世纪的阿拉伯地区,主要讲述了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国家的形成与扩张以及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教材首先介绍穆罕默德创教与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过程,继而讲述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其统治制度,最后展现阿拉伯在科学、数学、医学和文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并强调其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内容安排既帮助学生理解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引导学生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世界史观。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接触过世界地理和古代文明的初步知识,对宗教、帝国、文化等内容有简单认知。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但分析能力较弱。本课重点在于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背景及其对阿拉伯统一的作用,难点在于认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及其文化贡献。要求学生能结合地图了解帝国疆域变化,通过简单史料理解伊斯兰教的核心思想,并能列举阿拉伯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阿拉伯半岛自然环境与部落冲突的关系及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使学生理解宗教信仰与社会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观察阿拉伯帝国扩张路线图与时间轴,使学生掌握阿拉伯帝国从统一到强盛再到灭亡的基本时序与空间范围。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阿拉伯数字”演变过程图及相关史事描述,使学生了解阿拉伯文化成就的来源及其传播路径,培养依据图文资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梳理穆罕默德生平与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使学生能够客观阐释阿拉伯国家形成与帝国扩张的历史逻辑。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阿拉伯人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使学生增强尊重多元文明、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激发民族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文化成就
难点: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中的作用、哈里发统治的特点、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意义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出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与历史背景。
【展示材料】
(假设教材中有《天方夜谭》相关插图)
▲描绘《天方夜谭》故事场景的古代插画
“在巴格达的黄金时代,学者与诗人云集,商旅往来不绝,城市繁华如梦。《一千零一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成形。” ——《全球文明史》
【提出问题】
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这些故事吗?它们来自哪个地方?你知道背后的历史吗?
一个曾经落后的地区,怎么能在几百年间变得这么强大、这么有文化影响力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陌生的历史背景,激发兴趣;借助图片与史料增强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帝国兴起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的社会背景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以游牧为生。他们逐水草而居,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经常发生冲突。”
——《世界历史读本·初中版》
问题:
为什么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容易发生部落之间的冲突?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1,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当时阿拉伯半岛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
为什么部落之间会频繁发生战争?
这种社会状况对宗教的产生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游牧”“水源”“牧场”“冲突”。结合教材中提到的“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说明资源匮乏和分散的部落结构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总结知识点:
阿拉伯半岛居民多为游牧民族
资源有限导致部落间频繁冲突
社会动荡为宗教统一提供了土壤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阿拉伯半岛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为后续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奠定基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教师活动】
材料2:
“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经历坎坷。他随商队旅行,接触了多种文化和宗教思想,后来开始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初中历史拓展阅读·世界古代史》
问题:
穆罕默德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思想?他为什么要提出“独尊安拉”的信仰?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他的成长经历(如旅行、婚姻)
他创立伊斯兰教的原因和核心思想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思维导图,强调穆罕默德的个人经历如何促使他反思社会问题,并提出一神信仰来整合分裂的部落。结合教材中“伊斯兰”意为“和平”和“顺从”,说明其宗教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总结知识点:
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贵族家庭
早年经历丰富,接触多元文化
创立伊斯兰教,主张独尊安拉
“伊斯兰”意为“和平”和“顺从”
【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穆罕默德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宗教思想产生的个人与社会因素,培养归纳与逻辑表达能力。
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受阻
【教师活动】
材料3:
“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但遭到当地贵族和祭司阶层的强烈反对,认为他的新信仰威胁了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世界文明史简明教程·初中适用》
问题:
为什么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失败?他的信仰为何会引起传统势力的反对?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分别扮演穆罕默德、麦加贵族、普通民众
模拟一场关于信仰改革的辩论
【教师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角色扮演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麦加传统势力的利益结构,指出穆罕默德的一神信仰动摇了多神崇拜带来的经济基础(如朝圣贸易),从而引发冲突。
总结知识点:
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遭遇阻力
麦加传统势力反对新信仰
新信仰挑战旧有经济与权力结构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历史事件背后利益冲突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与国家雏形形成
【教师活动】
材料4:
“622年,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成员彼此平等,禁止内部仇杀。”
——《初中历史·世界古代史》
问题: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宗教社团有哪些特点?它对阿拉伯国家的形成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4,结合教材内容,绘制“穆斯林公社结构图”,包括:
成员关系(兄弟姐妹相待)
权力结构(听从穆罕默德)
社会规范(禁止仇杀)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结构图,讲解穆斯林公社如何打破血缘和部落界限,建立以信仰为核心的新型社会组织,成为阿拉伯国家的雏形。
总结知识点: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
公社成员以信仰为纽带,禁止内部仇杀
穆罕默德拥有最高权威
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宗教社团如何推动政治组织的形成,培养空间思维与结构化表达能力。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教师活动】
材料5:
“630年,穆罕默德率军攻占麦加,摧毁克尔白神庙中的偶像,确立安拉为唯一神。此后,各地部落纷纷归顺。”
——《世界历史地图册·初中版》
问题:
穆罕默德占领麦加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如何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5,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时间轴:
622年:迁居麦地那
630年:占领麦加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前半岛基本统一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穆罕默德占领麦加的政治与宗教意义,指出摧毁偶像象征着彻底清除多神信仰,强化一神信仰的统一性,为政治统一奠定基础。
总结知识点:
630年穆罕默德占领麦加
摧毁克尔白神庙中的偶像
各地部落承认其统治地位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梳理关键事件,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教师活动】
材料1:
“阿拉伯人征服了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向东推进至波斯、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并在751年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控制中亚。”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图片注释:阿拉伯帝国示意图
问题:
从地图上看,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方向有哪些?结合材料,分析其扩张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图和材料,分析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方向与原因。每组派代表发言,提出至少两个原因。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的地理位置,指出阿拉伯帝国东至中亚、西达西班牙、北抵欧洲南部、南至北非。结合材料,分析其扩张成功的原因包括:
军事组织严密:阿拉伯军队纪律性强,战术灵活;
宗教动员力强:伊斯兰教的传播增强了凝聚力;
利用地区矛盾:利用拜占庭与波斯长期战争后的虚弱;
地理优势:地处欧亚非交界,便于向三洲扩展。
总结知识点: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方向包括东进中亚、西扩北非、北上欧洲;
8世纪中期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最大帝国;
扩张过程中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到阿拉伯半岛以外地区。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与地图结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
材料2:
“哈里发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地方设总督,但税收和司法权由中央直接控制。”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主编
问题:
阿拉伯帝国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对国家治理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绘制“阿拉伯帝国政治结构图”,并标注各权力层级的职责。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结构图,点评其准确性,并讲解:
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宗教领袖;
中央设有专门机构管理税收与司法;
地方虽设总督,但关键权力仍掌握在中央手中;
这种制度有利于统一管理,但也可能导致地方离心倾向。
总结知识点:
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专制政体;
哈里发掌握政权、军权和神权;
地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中央;
政教合一的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政治制度,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同时加深对政教合一制度的理解。
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教师活动】
材料3:
“9世纪以后,帝国内部纷争不断,北非、西班牙相继独立,十字军东征持续近两百年,最终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世界历史十五讲》许倬云著
问题:
阿拉伯帝国为何会走向衰亡?你认为哪些因素最关键?
【学生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出导致阿拉伯帝国衰亡的因素,并按重要性排序,形成“衰亡因素金字塔”。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衰亡因素金字塔”,引导学生分析:
内部因素:地方割据、内乱频繁、中央权威削弱;
外部因素: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
关键转折点:1258年蒙古攻陷巴格达,标志帝国终结。
总结知识点:
9世纪起帝国内部纷争加剧;
北非、西班牙等地出现分裂;
十字军东征消耗国力;
1258年蒙古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设计意图】
通过制作“衰亡因素金字塔”,训练学生归纳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理解历史发展的多重因素。
阿拉伯文化
一、阿拉伯文化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巴格达的智慧宫中,学者们翻译了大量希腊哲学著作,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作品,并加以注释和发展。”
——《世界文明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材料2:
“哈里发马蒙时期,为了鼓励翻译工作,他下令用与书籍等重的黄金支付译者的报酬。”
——《伊斯兰文明的辉煌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问题:
为什么哈里发要设立“智慧宫”?他们重视知识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哈里发重视知识的原因,并尝试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哈里发希望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知识被视为信仰的一部分,推动科学与宗教融合
“智慧宫”的设立是国家支持学术研究的体现
总结知识点:
阿拉伯帝国重视知识,设立“智慧宫”作为学术中心
哈里发以黄金支付译者稿酬,推动大量典籍翻译
阿拉伯人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发展出独特文化体系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内在动因,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能力,增强对多元文化交流的理解。
二、阿拉伯数字的演变过程
【教师活动】
材料3:
“公元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在其著作中首次系统地使用了从印度传来的数字系统,并将其推广至整个伊斯兰世界。”
——《数学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图片注释:阿拉伯数字的演变过程
问题:
从图片和材料来看,阿拉伯数字是如何形成的?它为何能被广泛传播?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材料内容,绘制数字演变流程图,并简述其传播路径。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绘制的流程图,强调:
阿拉伯数字源自古印度,经阿拉伯人改造后传播至欧洲
数字系统的简洁性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阿拉伯人的文化传播作用不可忽视
总结知识点:
阿拉伯数字源于古印度,由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
数字系统简化了计算方式,推动数学发展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设计意图】
通过图像与文字材料结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理解阿拉伯数字的历史价值及其全球影响。
三、阿拉伯文化的成就
【教师活动】
材料4:
“《医学集成》汇集了希腊、波斯、印度的医学知识,成为中世纪欧洲医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世界医学史》(中华书局,2017年)
材料5:
“《天方夜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当时阿拉伯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价值观。”
——《世界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
问题:
从这些材料中你能看出阿拉伯文化在哪些领域取得了成就?这些成就对世界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完成“阿拉伯文化成就表”,包括领域、代表作品、影响等内容。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表格,引导学生归纳:
阿拉伯人在数学、医学、文学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如《医典》《医学集成》影响欧洲医学发展
《天方夜谭》展现阿拉伯社会风貌,丰富世界文学宝库
总结知识点:
阿拉伯文化在数学、医学、文学等领域成果丰硕
《医学集成》《医典》为欧洲医学奠定基础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整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提升信息处理与归纳能力,理解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四、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教师活动】
材料6: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世界,再由阿拉伯商人带入欧洲。”
——《中外科技交流史》(科学出版社,2014年)
材料7:
“阿拉伯商人不仅是贸易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他们在欧亚大陆之间架起了文明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与文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问题:
阿拉伯人是如何担当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的?他们传播了哪些重要的技术和思想?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材料,制作“阿拉伯文化传播路线图”,标注传播的技术、思想及传播路径。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路线图,指出:
阿拉伯人通过贸易、战争、外交等方式传播文化
他们将中国四大发明、印度数学、希腊哲学等传入欧洲
同时也将伊斯兰文化、阿拉伯科学传播到东方
总结知识点:
阿拉伯人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东西方文化
传播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技术
成为连接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绘制,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与历史联系意识,理解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究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阅读教材内容,绘制“穆罕默德传教与迁徙路线图”,标注麦加、麦地那、阿拉伯半岛统一等关键地点和时间点,简述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与阿拉伯国家形成的关系。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结合《阿拉伯帝国示意图》,分析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方向与地理范围,归纳其成为当时最大帝国的原因,并探讨伊斯兰教传播与帝国扩张之间的联系。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从语文、数学、艺术角度任选其一开展探究:
语文方向:阅读《天方夜谭》中的经典故事,撰写读后感,分析其文学特色;
数学方向:研究“阿拉伯数字”的演变过程,尝试用古代计数法进行简单运算;
艺术方向:模仿阿拉伯书法风格,设计一幅以“知识是穆斯林最美的装饰”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绘制、历史分析与跨学科实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及其文化贡献,提升综合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穆罕默德创教背景
伊斯兰教含义与信仰核心
创教过程与阿拉伯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与灭亡
帝国扩张路线与范围
政治制度:哈里发统治
帝国灭亡原因
三、阿拉伯文化与贡献
文化繁荣原因
阿拉伯数字与科学成就
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讲授与图示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人物扫描增强学生对阿拉伯帝国扩张及伊斯兰教传播的理解,教学效果较好。语言表达上,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但部分学生对“哈里发”“穆斯林公社”等概念理解仍显吃力。优点在于通过时间轴梳理历史脉络清晰,不足在于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不够。今后应增加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