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章节: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14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随后向西欧传播,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反对教会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教材从经济基础引出思想变革,依次介绍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体现了由思想启蒙到艺术实践再到文化传播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艺复兴如何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并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时代价值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欧洲历史有初步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和历史基础知识,能够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与影响。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借助具体事例和图像帮助理解。本课重点在于掌握文艺复兴的背景、核心思想及代表人物,难点在于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要求学生能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思想特征。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文艺复兴兴起的经济基础与阶级根源,使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观点。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向欧洲扩展的时间脉络与地理范围,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整体认知。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作品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人文主义内涵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客观阐释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使学生增强尊重多元文化意识,树立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人文主义的内涵、但丁与《神曲》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文艺作品中体现的思想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朗读一段相关史料,引发学生思考。
【展示材料】
(假设教材中提供的图片为达·芬奇或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创造亚当》局部图,展现人体之美与宗教主题的结合
[史料内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幅画和我们之前看到的中世纪绘画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那时候的人会开始关注人的价值,而不是只关注神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视觉材料和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人”的关注,引导他们初步思考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为后续学习文艺复兴的背景与影响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兴起背景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已经发展出较为繁荣的工商业经济。这些城市中的商人阶层逐渐壮大,他们对教会的精神控制感到不满,开始追求一种更注重现实生活、强调个人价值的思想。”
——《世界历史读本·初中版》
▲图片注释:今天的佛罗伦萨城
问题:
为什么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哪些特点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土壤?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图片观察佛罗伦萨的地理与城市特征,讨论并尝试归纳文艺复兴兴起的社会经济与思想背景。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形成”“反对教会控制”“追求现世生活”。结合图片展示佛罗伦萨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说明其经济繁荣如何促进思想解放。
总结知识点:
14世纪中叶,意大利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工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精神控制,追求个性解放和现实生活。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与图片的结合,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角度理解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历史背景的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文艺复兴的性质与影响
【教师活动】
材料2:
“文艺复兴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古代文化,而是在继承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它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欧洲思想的大解放。”
——《初中历史教材配套资料》
问题:
文艺复兴为什么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它与古代文化的复兴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复兴”与“创新”的关系。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指出文艺复兴虽然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但其实质是对古典文化的再创造,强调人的价值和现实生活的意义。这种思想转变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总结知识点:
文艺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运动。
它反对教会“神权至上”,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和现实生活。
这场运动持续近300年,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与成就
【教师活动】
材料3:
“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如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初中历史拓展读本》
问题:
你能说出几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材料内容,列举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尝试分析其作品中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师活动】
教师补充介绍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等,强调这些作品如何体现对人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关注。
总结知识点:
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
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现实生活。
这些成就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列举和分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文艺复兴文化成就的理解。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
材料4:
“文艺复兴不仅是一场文化运动,更是欧洲社会由封建时代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问题: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你认为它为什么能成为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小组讨论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并尝试从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归纳。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社会转型三个层面总结文艺复兴的影响,强调它打破了教会的思想垄断,推动了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总结知识点: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控制。
它促进了文化繁荣,推动了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理解文艺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但丁
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
达·芬奇
达·芬奇的多才多艺与艺术成就
【教师活动】
材料1:
“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他还研究解剖学、工程学、机械学、光学、植物学等多个领域。他的笔记中记录了飞行器的设计、人体结构图、水力机械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艺术》(初中历史拓展读本)
问题:
从这段材料中你能看出达·芬奇有哪些方面的才能?你认为他为什么能被称为“全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并列举达·芬奇在不同领域的贡献,尝试归纳其“多才多艺”的表现。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达·芬奇的跨学科探索精神,指出他在绘画之外还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总结知识点: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集艺术家与科学家于一身。
他不仅擅长绘画,还在解剖学、工程学、机械设计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他的广泛兴趣和探索精神体现了人文主义对知识和理性的重视。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达·芬奇“多才多艺”的内涵,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初步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被重新发现的历史背景。
达·芬奇的绘画成就与人文主义精神
【教师活动】
材料2:
“达·芬奇将科学方法引入绘画,注重光影变化、透视原理和人物表情的真实表达,使作品更具生命力。”
——《世界美术史简明读本》(初中历史辅助教材)
▲图片注释:《蒙娜丽莎》
问题: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说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潮流?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蒙娜丽莎》图片,结合材料分析达·芬奇绘画的艺术特色,并尝试联系“人文主义”进行解释。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强调达·芬奇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注重人物神态和情感表达,突出个体的人性光辉。这种表现方式正是人文主义的核心体现。
总结知识点:
达·芬奇的绘画融合了科学与艺术,注重真实感和人物内心表达。
《蒙娜丽莎》以自然微笑和细腻表情展现了人性之美。
这些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艺术表现中理解人文主义思想,提升学生的历史图像解读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地位与影响
【教师活动】
材料3: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三人被誉为‘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标志着欧洲艺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世界历史与文化》(初中历史教材配套资料)
问题:
为什么达·芬奇能与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齐名?他们共同推动了什么艺术变革?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材料,讨论“美术三杰”的共同点及其对艺术发展的贡献,尝试归纳文艺复兴艺术的新特征。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指出,三位大师都注重对人体、自然和情感的真实描绘,推动了艺术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现实主义和人性化表达。
总结知识点: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他们共同推动了欧洲艺术从宗教象征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个性。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达·芬奇在时代中的地位,培养其横向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深化对文艺复兴整体影响的认识。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的传播)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想逐渐传播到法国、德国、尼德兰和英国等地。各地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人的价值、理性和现实生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材料2: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英国广受欢迎,也在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
▲图片注释:莎士比亚(1564—1616)
问题:
结合材料和图片,你认为莎士比亚生活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为什么能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尝试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文艺复兴传播的范围和时间
莎士比亚的身份和成就
他的作品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补充或质疑。
【教师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内容:
文艺复兴的传播: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16世纪向西欧其他国家扩展,包括法国、德国、尼德兰和英国等地。
莎士比亚的地位: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大量诗歌。
作品的时代意义:他的作品不仅艺术性强,还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和社会陋习,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总结知识点:
文艺复兴在15、16世纪传播到西欧多个国家和地区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创作了大量戏剧和诗篇,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设计意图】
通过提供真实史料和教材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莎士比亚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地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不仅是意大利的现象,也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阅读教材中关于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的介绍,完成人物卡片制作。每张卡片需包括人物姓名、国籍、代表作、思想主张及一句名言。通过整理信息,掌握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选取《神曲》中的地狱描写或《蒙娜丽莎》的艺术表现,撰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词”,模拟博物馆讲解员向观众介绍作品背后的人文主义思想,锻炼语言表达与历史理解能力。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知识,在欧洲地图上标注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文艺复兴重要城市,并分析其地理位置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同时,尝试临摹《蒙娜丽莎》局部或创作一幅体现“以人为中心”理念的绘画作品,体验文艺复兴艺术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整理、语言表达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提升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文艺复兴
一、背景
意大利城市兴起
资本主义萌芽
人文主义思潮
二、性质与影响
反对神权至上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
三、代表人物
但丁:《神曲》
达·芬奇:《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图文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感知。教学中通过对比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内涵,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复兴”与“创新”关系时略显不足。语言表达上注重情感渲染,但对但丁等人物思想的讲解可更具体。今后应加强逻辑引导,提升语言的精准性与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