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章节: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主要讲述了旧制度的危机、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进程,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本课上承资本主义兴起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下启19世纪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动,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封建制度的腐朽如何引发社会变革,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同时,通过对拿破仑帝国兴衰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为后续学习工业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欧洲近代史有初步认识,了解了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基本史实,具备一定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历史图片和故事性内容更感兴趣,但对抽象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运动理解仍有一定难度。本课重点在于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难点是把握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兴衰及其评价。要求学生能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初步形成因果关系和历史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经济、政治和思想背景,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8—19世纪法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与地理空间变化,使学生掌握法国大革命至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史事和图片资料,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类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知。
【历史解释】通过对《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及拿破仑政策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与制度变革的复杂性。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法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历史进程,使学生感悟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增强维护国家独立与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
难点:三级会议与法国社会等级矛盾、雅各宾派统治的争议性、拿破仑帝国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法国大革命前夕巴黎街头场景的图片,并简要介绍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当时社会的氛围与人们的情绪。
【展示材料】
(模拟图片地址)
▲ 图为18世纪末巴黎街头,市民聚集讨论时局,背景可见张贴的宣传标语。
“人民不再沉默,他们开始质疑国王的权威,渴望改变命运。” ——《法国大革命史》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图中的人们为什么这么激动?他们可能在讨论什么大事?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市民,你会支持改变现状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简洁生动的史料,激发学生对法国社会动荡背景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普通人视角思考历史事件的起因,为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做好情感与认知铺垫。
探究新知
旧制度的危机
旧制度的危机
【教师活动】
材料1:
“国王路易十五在位期间,法国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他试图通过增加税收来缓解国家财政压力,但这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尤其是第三等级的不满情绪不断上升。”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为什么路易十五的税收政策会引发社会不满?这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存在哪些结构性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材料分析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尝试归纳封建制度腐朽的表现。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路易十五加重税收 → 第三等级负担加重
封建特权阶层免税 → 社会不公加剧
国家财政困难 → 统治危机加深
总结知识点:
法国封建制度在18世纪日益腐朽,阻碍社会发展
路易十五加重税收,激化社会矛盾
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三等级承担沉重义务却无政治权利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旧制度下法国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与统治危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能力,为后续理解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奠定基础。
启蒙思想的传播
【教师活动】
材料2: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主张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反对专制统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材料3: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材料4:
“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政府只是人民的代理人,如果政府违背人民意志,人民有权推翻它。”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三位启蒙思想家分别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他们的主张对当时的法国社会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三则材料,填写表格比较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主张,并思考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人们看待国家与政府的方式。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对社会的影响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思想家的核心观点:
伏尔泰:提倡自由、平等,主张宗教宽容,反对专制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理论,防止权力集中
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强调民主参与
教师指出:这些思想动摇了封建专制的合法性,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结知识点:
启蒙运动是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是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反对专制和愚昧
启蒙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三位思想家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启蒙思想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提升学生的历史比较与归纳能力。
启蒙运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
材料5:
“启蒙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前奏。它启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为什么说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法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小组合作撰写一段简短的“历史评论”,说明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教师活动】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评论进行点评,强调启蒙运动不仅是思想层面的革新,更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总结知识点:
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批判封建制度,宣传理性、自由和平等
推动了法国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
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撰写历史评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深化对启蒙运动历史意义的理解,培养历史解释与表达能力。
法国大革命
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18世纪末,法国政府财政濒临崩溃,贵族和教士享有免税特权,而第三等级却承担沉重税负。”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为什么说旧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分析法国社会三个等级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并尝试归纳这种不平等如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
第一、第二等级享有特权,不纳税也不服兵役;
第三等级人数最多,却承担国家税收和义务;
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
总结知识点:
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平民;
第三等级承担国家主要税负,却没有相应的政治权利;
社会不平等加剧了阶级矛盾,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深层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法国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问题的能力,为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
二、三级会议与制宪议会的成立
【教师活动】
材料2:
“1789年5月,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试图解决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要求改革投票方式,主张一人一票。”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第三等级为何要改变三级会议的投票方式?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诉求?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模拟“三级会议”场景,分角色扮演三个等级代表,讨论是否支持“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并陈述理由。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的角色扮演,指出:
原来的“每等级一票”制度使第三等级无法表达真实民意;
“一人一票”体现了对平等权利的追求;
第三等级自行成立“国民议会”,标志着资产阶级开始争取政治主导权。
总结知识点:
三级会议原按等级投票,第三等级无实质权力;
第三等级提出“一人一票”,推动民主改革;
国民议会成立,标志资产阶级开始主导政治变革。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代入感,理解第三等级的政治诉求,培养历史思维中的“历史解释”能力。
三、攻占巴士底狱与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图片注释:攻占巴士底狱
【教师活动】
材料3: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象征王权压迫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正式开始。”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开端?它象征着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后绘制“巴士底狱事件时间轴”,标注关键节点(如民众聚集、攻占过程、结果等)。
【教师活动】
分析学生绘制的时间轴,强调:
巴士底狱是专制统治的象征;
民众自发武装反抗,体现人民力量的觉醒;
此事件激发全国范围内的起义,革命由此全面展开。
总结知识点:
攻占巴士底狱发生在1789年7月14日;
它是人民反抗专制统治的标志性事件;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正式开始。
【设计意图】
通过图像资料与动手绘图,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提升“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
四、《人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
【教师活动】
材料4:
“1789年8月,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宣告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人权宣言》体现了哪些核心思想?这些思想对法国社会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查找《人权宣言》中的关键词(如“自由”“平等”“法治”),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解释其含义,制作“宣言关键词卡片”。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卡片内容,指出:
《人权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宣言虽强调人人平等,但1791年宪法仍将公民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
这反映出当时民主权利仍受财产限制。
总结知识点:
《人权宣言》宣告自由、平等、法治、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
1791年宪法将这些原则写入法律,但未完全实现全民平等;
宣言具有深远的思想启蒙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关键词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人权宣言》的核心思想,培养“历史解释”与“价值判断”能力。
五、君主制的终结与共和国的建立
【教师活动】
材料5:
“1792年9月,法国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次年,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法国为何要废除君主制?路易十六被处死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简短视频片段(教师提供),并撰写“新闻报道”:以记者身份报道“路易十六被处死”这一事件,包括背景、过程、民众反应等。
【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分析:
路易十六暗中勾结外国势力,破坏革命成果;
公民普遍认为他是叛国者,应受惩罚;
君主制的终结标志着法国进入共和时代。
总结知识点:
路易十六因勾结外国势力被定为叛国罪;
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象征旧制度彻底终结。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新闻写作,训练学生整合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六、雅各宾派与法国大革命的高潮
【教师活动】
材料6:
“雅各宾派采取恐怖统治,打击反革命势力,但也造成大量无辜者受害。”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雅各宾派为何采取恐怖统治?这种做法带来了哪些后果?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辩论赛:正方“支持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反方“反对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双方需引用材料进行论证。
【教师活动】
点评辩论表现,指出:
雅各宾派为稳定局势采取极端手段;
虽然成功击退外敌,但内部清洗导致社会动荡;
罗伯斯庇尔最终也被推翻,说明极端手段不可持续。
总结知识点:
雅各宾派采取恐怖统治以应对内忧外患;
虽取得军事胜利,但造成大量冤案;
罗伯斯庇尔被处决,标志法国大革命走向尾声。
【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历史解释”能力。
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教师活动】
材料7: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影响遍及欧洲乃至世界。”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问题:
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制作“法国大革命影响地图”,在地图上标注受其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并简要说明影响内容(如思想传播、制度变革等)。
【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地图,引导总结:
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
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
它是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总结知识点:
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
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制作,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理解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提升“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统治
【教师活动】
材料1:
“拿破仑·波拿巴在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迅速稳定了法国局势,并着手改革财政、发展经济。他建立了高效的行政体系,推动了《民法典》的制定。”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图片注释: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
问题:为什么法国在1799年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拿破仑是如何巩固自己权力的?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教材内容,结合图片中的拿破仑形象,讨论以下问题:
法国当时面临哪些社会和政治问题?
拿破仑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定国家?
你认为拿破仑是一个怎样的统治者?请从材料中找出依据。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指出法国大革命后政局动荡、经济困难,急需强有力的领导。拿破仑通过政变上台后,迅速建立高效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并通过《民法典》确立法律制度,为法国现代国家奠定基础。
总结知识点:
拿破仑于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掌握政权。
他建立高效政府,重视财政和经济发展。
主持制定《拿破仑法典》,体现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该法典影响深远,成为多国民法蓝本。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拿破仑上台的历史背景及其统治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提升其对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拿破仑称帝与帝国扩张
【教师活动】
材料2:
“1804年,法国通过公民投票改为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他在欧洲战场上屡战屡胜,几乎统一整个大陆。”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图片注释:1812年的拿破仑帝国示意图
问题:拿破仑为何要称帝?他的军事扩张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地图图片,结合材料2和教材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在地图上标出拿破仑帝国的主要控制区域。
分析拿破仑称帝的原因和意义。
讨论其军事扩张对欧洲各国的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地图标注情况,指出拿破仑称帝是出于巩固统治和提升威望的需要。同时强调其军事胜利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被占领地区的反抗。
总结知识点:
1804年法国改为帝国,拿破仑称帝。
帝国时期拿破仑多次击败反法联盟,扩张势力范围。
军事扩张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但也带来压迫和掠夺。
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成为帝国衰落的转折点。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分析和史料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空间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拿破仑的失败与帝国覆灭
【教师活动】
材料3:
“1814年,拿破仑战败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复位失败,在滑铁卢战役中彻底失败,最终被囚禁至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问题:拿破仑为何会失败?他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3和教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分别扮演拿破仑、反法联军将领、法国百姓等角色,模拟1815年滑铁卢战后的讨论。
总结拿破仑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拿破仑失败的原因,包括长期战争消耗国力、远征俄国失败、欧洲各国联合抵抗等。同时指出,拿破仑虽然失败,但他推动的法律制度和思想影响深远。
总结知识点:
拿破仑在1814年首次退位,1815年复位失败。
滑铁卢战役标志着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终结。
失败原因包括战略失误、资源枯竭、国际联合对抗。
尽管失败,拿破仑的法律和思想影响广泛。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和史料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拿破仑失败的多重原因,培养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究法国大革命与启蒙思想的影响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阅读教材中关于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三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制作“启蒙思想家名片”,简要介绍他们的主要主张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论贡献。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结合《人权宣言》内容和1791年宪法的相关信息,撰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历史评论”,分析革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理解制度变革的复杂性。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知识,在提供的1812年拿破仑帝国示意图上标注主要征服地区,并用不同颜色区分其控制程度;从语文角度,选取拿破仑的一句名言,结合其生平写一篇短评,探讨其历史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整理、观点表达和跨学科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培养历史思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一、旧制度的危机
法国封建制度腐朽
启蒙运动兴起与思想传播
二、法国大革命
社会矛盾激化与三级会议
攻占巴士底狱,革命开始
《人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雅各宾派统治与结束
三、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上台与改革措施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拿破仑称帝与对外战争
帝国覆灭与历史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线索清晰,但涉及较多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理论性较强。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史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图片和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脉络,效果较好。语言上注重逻辑性和启发性,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但在部分概念(如“旧制度”“分权制衡”)的讲解上略显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障碍。今后应加强情境创设,适当引入角色扮演或模拟会议,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