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章节: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工业革命后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本课上承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下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在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创立科学理论,学生可以理解思想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内容和巴黎公社实践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增强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历史责任感,为后续学习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基本概念有初步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够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较为抽象的思想理论。本课重点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在于认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要求学生能结合图片、文字材料,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贡献,并能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时空线索,使学生构建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共产党宣言》内容和相关史事材料,使学生掌握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形成客观、全面地解释历史事件与思想理论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贡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简要介绍图片背景;随后朗读补充史料,引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
【展示材料】
(示例图片地址)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伦敦讨论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情景
[“工人阶级在资本家的眼中不过是机器的附属品。” ——《资本论》第一卷]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从这幅画中能看出两位人物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被后人如此铭记?
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后,会出现像马克思这样的人站出来为工人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和经典文献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他们对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兴趣,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
【教师活动】
材料1:
“择业的目标应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
问题:
从这段话中,你能看出少年马克思对人生目标有怎样的思考?你认为他后来的人生是否践行了这一理想?
▲图片注释:马克思(1818—1883)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你认为这种理想对他后来从事政治活动有何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早年思想的形成背景,指出他在中学作文中已展现出关注社会、追求人类幸福的价值观。结合图片展示马克思的肖像,帮助学生建立人物形象。
总结知识点: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德国特里尔人。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理想。
这一理想贯穿了他一生的政治和学术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激发学生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兴趣,培养其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初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起点。
马克思的政治活动与流亡经历
【教师活动】
材料2:
“马克思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教材原文
问题:
为什么马克思会受到普鲁士政府的打压?这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怎样的政治环境?
▲图片注释:恩格斯(1820—1895)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后,结合图片中的恩格斯形象,尝试推测两人可能的合作基础,并回答:
马克思为何要离开德国?
你认为他在法国能继续他的政治活动吗?
【教师活动】
教师讲解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背景,说明马克思因言论自由被压制而被迫流亡。同时介绍恩格斯的家庭背景及其在英国的经历,为后续合作做铺垫。
总结知识点:
马克思因批评政府被迫离开德国,前往法国巴黎。
恩格斯出身工厂主家庭,曾在英国工作,了解工人阶级状况。
两人的思想和经历高度契合,为合作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马克思的政治活动,帮助学生理解19世纪欧洲政治环境与思想自由的关系,同时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背景支持。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
【教师活动】
材料3:
“两位青年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从此,恩格斯不仅成为马克思思想、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在经济上也给予马克思很多支持。”
问题:
你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有哪些方面?他们为何能成为终身的合作伙伴?
【学生活动】
学生以小组形式绘制“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图谱”,包括思想交流、经济支持、共同写作等方面,并分享观点。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图谱,强调两人不仅是思想上的伙伴,更是行动上的战友。指出恩格斯的经济援助对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重要性。
总结知识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相识,开始长期合作。
合作内容包括思想交流、经济支持、共同撰写著作。
他们的友谊是基于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的。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图谱,锻炼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合作精神在历史人物成就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学术研究与《资本论》
【教师活动】
材料4:
“定居伦敦后,不列颠博物馆的阅览室就成了马克思几乎每天必到的地方。他在这里查阅资料,撰写了很多重要的著作和文章。其中,《资本论》是影响巨大的杰作之一。”
问题:
你认为马克思为何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研究?《资本论》为何被称为“影响巨大的杰作”?
▲图片注释:《资本论》书影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查找《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如剩余价值理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意义,尝试解释它为何具有深远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图片展示《资本论》封面,简要介绍其核心思想,如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提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强调其科学性和实践性。
总结知识点:
马克思在伦敦长期研究,完成《资本论》。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它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查找资料和简要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理解经典著作的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活动】
材料5: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问题:
你认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分别指什么?这些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三特点”为主题,制作思维导图,分别列出每个特点的含义、体现和现实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导图,结合教材内容解释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其理论特点之间的关系。
总结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它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它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
【设计意图】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与理论特征,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马克思的去世与纪念
【教师活动】
材料6:
“1956年,马克思墓迁到新址,并竖立起一尊马克思铜像。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句话。一句话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另一句话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图片注释:马克思墓碑
问题:
这两句话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思想主张?你如何理解“改变世界”的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围绕墓碑铭文展开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马克思墓的历史变迁,强调其思想遗产的持久影响力,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理论,更是行动指南。
总结知识点:
马克思于1883年去世,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墓碑上的铭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
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解读墓碑铭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导向,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意识。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教师活动】
材料1: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在伦敦秘密出版。这份文件后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图片注释:《共产党宣言》书影
问题: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在哪一年、由谁起草的?
它是为哪个组织撰写的纲领?
它的发表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与教材内容,指出: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于1848年2月在伦敦正式出版。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它的出版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矛盾加剧,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总结知识点: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它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纲领。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它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归纳总结能力,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阶级斗争的历史观
【教师活动】
材料2: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始终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你如何理解“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你能举出历史上哪些阶级斗争的例子?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列举中国或世界历史中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阶级斗争实例,如农民起义、工人罢工等,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矛盾。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举例,指出:
阶级斗争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法国大革命中的平民反抗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也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总结知识点: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历史上多次重大变革都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理解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背景的认识。
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师活动】
材料3:
“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了比以往所有时代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但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却日益恶化。”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又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进步”与“剥削”的并存?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并尝试用图表或关键词进行归纳。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
资本主义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和科技进步。
但同时也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工人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这种矛盾最终促使工人阶级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
总结知识点:
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工人阶级贫困化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提升历史解释与价值判断能力。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教师活动】
材料4:
“工人阶级必须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政党,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为什么工人阶级需要组织政党?他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争取自身权益?你认为暴力革命是唯一的选择吗?
【学生活动】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辩论,分正反方讨论是否应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结合历史案例(如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进行论证。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工人阶级组织政党是为了统一思想、制定纲领、领导斗争。
暴力革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选择,但并非唯一方式。
后来各国根据国情探索了不同的斗争道路。
总结知识点:
工人阶级需要建立政党以领导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暴力革命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一种斗争方式。
【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形式,激发学生思考不同斗争方式的合理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主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影响
【教师活动】
材料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对后来的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查阅资料或结合教材内容,制作“马克思主义影响地图”,标注受其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强调: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不仅影响了欧洲,也深刻改变了亚洲、非洲等地的社会发展进程。
它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结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它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
它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影响地图”,帮助学生构建全球视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第一国际的成立与作用
【教师活动】
材料1:
“1864年9月28日,伦敦圣马丁堂举行了一次国际工人代表会议,来自英、法、德等国的工人代表出席。这次会议通过了《临时章程》,宣布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即后来所称的‘第一国际’。”
——《世界近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教材)
问题:
为什么各国工人要在1864年联合起来?他们希望通过第一国际实现什么目标?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它的主要任务和斗争目标有哪些?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国际工人代表”“联合”“章程”,指出第一国际是工人阶级国际团结的体现。结合教材内容强调马克思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说明其斗争目标集中在经济领域,如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
总结知识点:
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由多国工人代表联合组成。
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任务是推动各国工人联合斗争,目标包括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第一国际成立原因和目的的思考,培养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理解工人运动国际化的意义。
巴黎公社的建立与失败
【教师活动】
材料2: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后国内矛盾激化。巴黎工人和市民不满政府的投降政策,于1871年3月18日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巴黎公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图片注释:巴黎公社成立时的情景
问题:
巴黎公社为何被称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它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尝试归纳巴黎公社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的着装、表情、环境等细节,帮助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结合材料分析巴黎公社的性质:由工人阶级主导、实行民主管理、废除旧军队等制度。同时指出其失败原因,如缺乏统一领导、经验不足、敌我力量悬殊等。
总结知识点:
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3月28日,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公社得到了第一国际的支持,许多领导人是第一国际成员。
5月28日,资产阶级政府勾结普军镇压,公社失败。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提升其分析历史图像和文字材料的能力,同时理解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与局限性。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的关系
【教师活动】
材料3:
“第一国际不仅在思想上支持巴黎公社,还在组织上给予指导。许多公社领导人曾参与第一国际的活动,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对工人运动的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3,结合前两个知识点,绘制“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关系图”,用箭头连接两者的思想、组织、人员等方面的联系。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关系图,点评其逻辑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强调第一国际为巴黎公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组织基础,而巴黎公社的实践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总结知识点:
第一国际为巴黎公社提供了思想和组织支持。
巴黎公社的领导人多为第一国际成员。
两者共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关系图,培养学生梳理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强化其逻辑思维和综合归纳能力,同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实践的理解。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走近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阅读教材中关于马克思生平的内容,绘制“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图”,标注其出生地、主要活动地点(如特里尔、巴黎、伦敦)及迁徙路线。结合地图,简要说明这些地点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影响。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分析《共产党宣言》节选内容,结合语文知识撰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你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现实举例说明。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历史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设计一幅“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主题海报,要求包含《共产党宣言》、工人运动、阶级斗争等关键词,并配以简洁有力的宣传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时代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绘制、文本解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成长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培养历史思维、语言表达与审美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
恩格斯的支持与合作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共产党宣言》
发表背景与内容
历史意义
三、国际工人运动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讲授与情境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通过马克思生平和《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与意义。优点在于结合教材图文并茂地呈现史实,增强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意义方面略显不足。语言表达上,注重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但部分理论性内容讲解稍显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今后应加强史料分析环节,提升语言的形象性和启发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