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陆文学自传 课件 (8)

文档属性

名称 7. 陆文学自传 课件 (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0: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我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
信阳毛尖、都匀毛尖、黄山毛峰、
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武夷岩茶、君山银针导入新课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陆文学自传陆羽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重难点:??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陆羽介绍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竟陵)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尊为“茶圣”。他也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760),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有《陆羽自传》。写作背景?《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29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小传,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茶经》对后世茶艺的最大贡献有两点: 首先,它第一次规范了煎茶和饮茶的茶具,作者在《茶经》中列举了二十九种茶具,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使用价值,成为一整套的茶艺用具; 其次,使饮茶最终由生活化走向艺术化。 请为下边生字注音1褊躁
2豁然
3多瞋
4愆
5苕溪
6扁舟
7短褐
8犊鼻
9接舆
10终鲜
11后嗣
12圬墙
13青衿
14懵然
15谑谈
16见遗
17属文
18涕泗
( bi ǎn )
( hu ò)
( chēn )
( qi ān )
( tiáo )
( piān )
( hè )
( dú )
( yú )(xiǎn)
(sì)
(wū)
(jīn)
(měng)
(xuè )
(wèi)
(zhǔ)
(tìsì )疏通课文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学习第一段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也有人说他字羽,名鸿渐,不知谁说的对。他有着三国时王粲、晋朝张载那样丑陋的相貌,有汉代司马相如、扬雄那样的口吃病,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 (处事)多自己做主/固执己见。朋友们规劝,就心胸开朗而不疑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又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凡是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 (往往)不说一声就离开了。有人怀疑他,说他性情多怒。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失期。 学习第二段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常常驾着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着一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往往独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读佛经,吟咏古诗,用手杖敲打树木,用手拨弄流水,流连徘徊,从早到晚,至天黑,游兴尽了,号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传说: “陆先生大概是现代的楚狂接舆吧。”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学习第三段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氏之文可乎?”(陆羽)才三岁就成了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把佛经拿给他看。他回答说: “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穿僧衣,剃头发,号称为和尚,让(假使)儒家之徒听到这种情况,能称为孝吗?我将要接受孔圣人的文章,可以吗?’’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积公说:“你想当孝子,那很好,但你竟不知道西方佛门的道理,那学问可大呢!”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教经典(的主意)不改变,陆羽坚持学儒家经典不动摇。积公于是由于矫正过去的错爱而变得毫无怜爱之心,用卑贱的工作对他一一进行考验: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竟陵西湖没有纸,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来学习写字。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翦卉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有一天,向一位学者学识字,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但不认识赋里的字,只得在放牧的地方模仿少年学子,端正坐着展开书卷,嘴巴动动罢了。积公知道了这件事,唯恐陆羽沉浸在儒家经典之中,离开佛教教义一天比一天远,又把他管束在寺院里,命令他修剪寺院芜杂丛生的草木,并让年龄大的徒弟管束他。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长时间不动一下。看管的人以为他懒惰,用鞭子抽打他的背。因叹云:“恐岁月往矣,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陆羽因此感叹说:“唯恐岁月流逝,不理解书。”悲泣不能自禁。看管的人认为他怀恨在心,又用鞭子抽打他的背,(直到)折断鞭子上的刺才停手。陆羽因而对所服的劳役感到厌倦,丢下看管他的人而离去,卷起衣服投奔戏班,写了三篇《谑谈》。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假吏藏珠”之戏。积公追来对他说:“想你佛道丧失,可惜啊!我们的祖师说过:我的弟子十二个时辰,允许一个时辰学习佛教以外的知识,让他制服异教邪说。因我弟子众多,现在顺从你的愿望,可以抛掉乐工书了。”
第三段,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读完第三段你觉得有哪些细节描写给人印象深刻?动人细节有:
接受惩罚之痛苦
学小孩读书之状学习第四段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抚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唐玄宗天宝年间,楚地人在沧浪水边会饮。地方官吏召见陆子,任他为伶人的老师。当时李齐物出任河南府太守,见到陆子,以为不平常,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亲手把自己的诗集授予他。于是汉水、沔水地区的民俗也就不同了。后来陆子背着书来到火门山邹先生的别墅,正值礼部郎中崔国辅出京到竟陵郡任司马,与陆子交游,共三年。赠白驴、乌犎牛一头,文槐书函一枚。云:“白驴、犎牛,襄阳太守李憕见遗;文槐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之所惜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赠送白驴、乌犎牛各一头,刻有花纹的槐木书盒一个。崔公说:“白驴、乌犎牛,是襄阳太守李憕赠送给我的;文槐书盒,是卢黄门侍郎给的。这些物品都是自己所爱惜的,适合隐士骑乘和蓄养,所以特地赠送。”
学习第五段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忠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到唐肃宗至德初年,淮河一带人为避战乱渡过长江,陆子也渡过长江,与吴兴皎然和尚结成为僧俗忘年之交。 (陆子)从小爱好写文章,多加讽刺或劝谕。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感到羞愧。忠言逆耳,从不回避,因此俗人大多嫉恨他。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上元年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 自从安禄山在中原作乱,他写了《四悲诗》;刘展造反,觊觎江、淮地区,他作了《天之未明赋》,都是被当时社会现实所感而心情激动,痛哭流涕。 (陆子)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 《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一起收藏在粗布袋内。唐肃宗上元二年,先生年方二十九岁。第一段,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第二段,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第三段,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第四段,写结交名流的情形。
第五段,写勤奋著述的成就。文章结构陆文学自传追思经历关心国事读完这篇文章请你选一个字来概括陆羽的人生经历:
奇孤苦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说明作者志向高洁,不同流俗。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奇”在何处行为奇
经历奇
性格奇行为奇 ,奇在何处……
和人宴饮,半途退席是常事,且连招呼都不打一声,想走抬脚就走;答应别人的事,即使“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也不会延误。
交往“名僧高士”,无事时便驾小舟往来山寺,清苦却逍遥自在、其乐无穷。
只是回家时却“号泣而归”,忧时伤世毫不掩饰。通读全文,寻找文中的细节茶事经历奇,奇在何处……
陆羽三岁就成了孤儿,被积公和尚收养。
九岁因不愿从师理佛而想学孔圣之文,被罚做繁重的劳动,练就了坚强的性格;专司为人烹茶,奠定了成功基础。
历尽艰难困苦而初衷不改,后离开寺院沦为伶人,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性格奇,奇在何处
从容:相貌丑陋,不以为意
坚持:儒学理想,忍辱负重
刚烈:不平则鸣,不畏强权讲出你心目中的奇人
如何理解这些有益于常人的“奇人”
奇人不奇,对待奇人要多加宽容
奇人不奇,奇人多是有自己的追求之人写作特色1、个性突出,形象鲜明。陆羽一生历经磨难, 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在他身上最令人敬佩的就是这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这一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善于剪裁,详略得当。出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对材料的选择非常严格,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带而过,对“以身为伶”的经历,也是放在与积公的恩怨是非中略加点染,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的过程,更是完全省略。全文紧扣与自己的性格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写:积公如父,但以苦难磨砺了他;李、崔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
3、语言质朴,生动形象。句式短促有力,使文章具有一种冷峻峭拔的风格,与人物的性格和谐相称。重点字词未知孰是
凡与人宴处
又与人为信
而不愆也
谈宴永日
自九岁学属文
负瓦施屋
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
危坐展卷
呜咽不自胜
折其楚乃释
卷衣诣伶党
对,正确闲居诚实延误终,整日。长,“永夜”“永日”写盖只;地方端直承受,控制荆条,“荆楚”到可捐乐工书
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
凡三年
由是俗人多忌之,鞭之
皆见感激当时
行哭涕泗抛弃。“细大不捐”戏剧中的主要角色总共第一人称代词,我被;感慨激动眼泪鼻涕特殊句式陆子名羽,字鸿渐
结庐于苕溪之湄
他日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
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
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
白驴,犎牛,襄阳太守李憕见遗
皆见感激当时
判断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被动句词类活用闭关读书,不杂非类
常扁舟往来山寺
杖击林木
手弄流水
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
因倦所役
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过日门人之伯主焉
杂,形作动,与----相杂扁舟,名作状,乘扁舟杖,手,木,名作状,
用杖,用手,象木形作动,对-----感到倦鞭,名作动,鞭打形作动,对------感到羞名做动,主管,监管而而有相如之口吃
而为人才辩为性
不言而去
而不愆也
号泣而归
口动而已
舍主者而去
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罢了,语气词表承接以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以身为伶党
主者以为慵惰
主者以为蓄怒
以吾门人众多
故特以相赠
表凭借的工具手段,用,把认为因为,表原因用,后省略“之”。相:他于结庐于苕溪之湄
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
他日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
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
又束于寺中
郢人酺于沧浪
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
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
并贮于褐布囊
在被在之、见鞭之
公追之曰
由是俗人多忌之
此物皆己之所惜
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
襄阳太守李憕见遗
皆见感激当时代词,我主谓之间我,也说被被小结: 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 练习·探究(1) 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自传与史传的不同,结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体会作者关注内在精神,追求充实生命的情怀。 参考答案:作者在自传中说“不知何许人也”, “姓名也未知孰是”,难下定论的名字与陆羽多重互相矛盾的性格互相照应,使人物更具有传奇色彩。 第二题
命题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人物的奋斗精神和生命的辉煌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建议以第三段为例加以分析。布置作业:写一篇自传,要求能表达出自己求学过程和感受的变化的情况。
《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罍léi:一种盛酒器具,形状像壶。)请为下边生字注音1褊躁
2豁然
3多瞋
4愆
5苕溪
6扁舟
7短褐
8犊鼻
9接舆
10终鲜
11后嗣
12圬墙
13青衿
14懵然
15谑谈
16见遗
17属文
18涕泗
( bi ǎn )
( hu ò)
( chēn )
( qi ān )
( tiáo )
( piān )
( hè )
( dú )
( yú )(xiǎn)
(sì)
(wū)
(jīn)
(měng)
(xuè )
(wèi)
(zhǔ)
(tìs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