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陆文学自传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7. 陆文学自传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0:1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陆文学自传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二、认识茶神-陆羽:
(一)陆羽的生平
 1、生年日月:公元七三三~八○四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约当我国唐朝中期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年间。
 2、出生地: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
 3、父师: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据《陆文学自传》云陆羽三岁开始被智积禅师收养。积公俗姓陆,故陆羽从之。
 4、字号:陆羽,姓陆,名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苎翁、东岗子、竟陵子。
 5、思想启蒙:陆羽为「智积」养子,当然诵经礼佛,积公视为传人。但陆羽认为「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书。」这完全是儒家的思想,这种儒家的思想在《茶经》之中处处可见。相传陆羽幼时亦曾一度被寄放女诗人「李冶」家中,李父为宿儒,博学能文,羽应深受影响。
 6、师友:在《全唐文》、《唐才子传》均有陆羽的传记,据统计其师友计达一一四人。其中影响最深的为智积禅师、李齐物、邹夫子、崔国辅、释皎然。
 7、著作:《茶经》三卷、《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三卷。陆羽于公元七六○年(唐肃宗上元元年)隐居浙江湖州(天目山苕溪),闭门著作。据说在此一住就是三十六年。《茶经》应该是在这一段时间所著。至少可以从《第二卷.四之器》的风炉所刻「圣唐灭胡明年铸」的铭文知道是在公元七六四年,陆羽时年三十二岁,约当四十岁之前所著,那时正是陆羽青壮年时期。
8、品质: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 ? 不羡黄金罍, ? ? 不羡白玉杯; ? ? 不羡朝入省, ? ? 不羡暮入台; ? ? 惟羡西江水, ? ? 曾向金陵城下来。——《全唐诗第308卷007首〖歌〗》 附记陆羽另一首诗: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全唐诗第308卷008首〖会稽东小山〗》)
(二)第一个为茶著书的人
 1、足迹踏遍产茶三十二个州郡:陆羽遍访长江、淮河、珠江流域绵亘数千里的产茶区,锲而不舍,孜孜不倦,钻研茶学。
 2、第一本茶的百科全书:陆羽从茶之溯源、制茶工具、采制评鉴、煮茶器皿、煮茶、饮用、茶史茶事……等,各种不同的专业性角度,写下了世界第一本茶的百科全书。
 3、奠定我国世界性的茶学地位:由于《茶经》论述周详精辟,著作年代最早,无论是历史性或实用性的价值上,皆具有「经典」性不可动摇的地位,陆羽也因之被尊为「茶神」。
(三)陆羽茶经对茶的贡献
 1、茶事广为流传:根据宋.陈师道《茶经序》:「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所述,可谓羽之功也。
 2、译成日、韩、英、法等国文字:《茶经》传译,世界各产茶国无不认定《茶经》对世界茶学文化的贡献。
 3、在艺术领域里,增加了茶味:从《茶经.一之源》:「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四之器》:「伊公羹、陆氏茶」「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无一不是「茶道美学」的体现。对我国乃至世界性艺术的领域里,增添了茶味。
三、整体感知。(见鉴赏提示。) 1、生字词正音。(见课文)
1褊躁( bi ǎn )
2豁然( hu ò)
3多瞋( chēn )
4愆( qi ān )
5苕溪( tiáo )
6扁舟( piān )
7短褐( hè )
8犊鼻( dú )
9接舆( yú )
10终鲜(xiǎn)
11后嗣(sì)
12圬墙(wū)
13青衿(jīn)
14懵然(měng)
15谑谈(xuè )
16见遗(wèi)
17属文(zhǔ)
18涕泗(tìsì )2、古今异义
褊躁多用意 古:指用自己的意思做
今:指居心、企图
豁然不惑 古:指不再疑惑
今:指人四十岁
宜野人乘蓄 古:指隐士,山野之人
今:指未开化的人
3、词类活用
常扁舟往来山寺 名词作状语,坐扁舟
杖击林木,手弄流水 名词作状语,用杖,用手
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名词作动词,用鞭打
因倦所役 意动用法,对……感到厌倦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此物皆己之所惜也
(2)倒装句
结庐于苕溪之湄 状语后置 于苕溪之湄结庐
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状语后置 以佛书出世之业示
4、播放课文录音朗读或教师师范朗读。
四、教学第1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2、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性情毕现。) 五、教学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2、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3、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第3-5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2、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 ?(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 ???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补充说明】
古代,寺院原是传布佛教音乐(佛曲)的主要渠道。
每当佛教节日或民间节日时,寺院就会有乐舞表演,节目有佛教音乐,世俗音乐(变文),百戏幻术。表演者为寺院艺僧,官府艺人和社会上的职业艺人。剧场就设在寺院。
陆羽禀性聪慧、诙谐,且从小在寺院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到乐舞熏陶。因此,当他离开寺院后,便隐于市朝为优人,以乐舞戏谚为业,又曾作诙谐数千言,时人视之为“东方曼倩之俦”。
天宝(公元742—755年)年间,复州大酺(民间节日),吏署举陆羽为伶师,其才为太守李齐物所赏识。
三、教学第4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交接名流的情形。) ?2、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李齐物、崔国辅。)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这有何为见证?(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 ?3、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四、教学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勤奋著述的成就。)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和诗僧皎然的忘年之交,及自己从小爱好写作、爱憎分明的个性。) 2、《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兴趣广泛,才干杰出。) 【补充说明】
(1)关于《茶经》: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晶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牺范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茶经》对后世茶艺的最大贡献有两点:
首先,它第一次规范了 煎茶和饮茶的茶具,陆羽在《茶经》中列举了二十九种茶具,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使用价值,成为一整套的茶艺用具; 其次,陆羽把自秦汉以来逐渐形成的“煎茶法”做了系统的规范,剔除了其中的不当和谬误之处,最终确定了对中国和世界饮茶艺术影响巨大的“煎茶法”的形式和内容,使饮茶最终由生活化走向艺术化。
(2)中国陆羽茶文化旅游节:
  长兴顾渚山是唐朝茶圣陆羽置茶园,撰写《茶经》的主要场所。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出产的紫笋茶、金沙泉被列为唐代贡品。顾渚山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 ??节庆主要内容有:广场文艺、祭陆羽、无我茶会、茶文化研讨、寻觅茶圣踪迹、摄影书法比赛、招商会等。 ? ??活动时间:每年四月份。
五、小结: ?? ??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后记: ??? 本文虽属扩展阅读,但生僻字词比较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疏通好文章,切不可放任自流。此外,作者的感人经历,也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
参考译文:
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也有人说他字羽,名鸿渐,不知谁说的对。他有着三国时王粲、晋朝张载那样丑陋的相貌,有汉代司马相如、扬雄那样的口吃病,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 (处事)多自己做主。朋友们规劝,就心胸开朗而不疑惑。凡是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 (往往)不说一声就离开了。有人怀疑他,说他性情多怒。等到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失期。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常常驾着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着一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往往独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读佛经,吟咏古诗,用手杖敲打树木,用手拨弄流水,流连徘徊,从早到晚,至天黑,游兴尽了,号啕大哭着回去。所以楚地人相互传说: “陆先生大概是现代的楚狂接舆吧。”
(陆羽)才三岁就成了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他回答说: “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穿僧衣,剃头发,号称为和尚,让儒家之徒听到这种情况,能称为孝吗?我将要接受孔圣人的文章,可以吗?’’积公说:“好啊,你想当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门的道理,那学问可大呢!”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教经典(的主意)不改变,陆羽坚持学儒家经典不动摇。积公由于矫正过去的错爱而变得毫无怜爱之心,用卑*的工作对他一一进行考验: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
有一天,在一位学者处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但不认识赋里的字,只得在放牧的地方模仿小学生,端正坐着展开书卷,嘴巴动动罢了。积公知道了这件事,唯恐陆羽受到佛经以外书籍的影响,离开佛教教义一天比一天远,又把他管束在寺院里,叫他修剪寺院芜杂丛生的草木,并让年龄大的徒弟管束他。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丢了什么一样,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长时间不干活。看管的人以为他懒惰,用鞭子抽打他的背。陆羽因此感叹说:“唯恐岁月流逝,不理解书。”悲泣不能自禁。看管的人认为他怀恨在心,又用鞭子抽打他的背,(直到)折断鞭子上的刺才停手。陆羽因而厌倦所服的劳役,丢下看管他的头目而离去,卷起衣服投奔戏班,写了三篇《谑谈》。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假吏藏珠”之戏。积公追来对他说: “想你佛道丧失,可惜啊!我们的祖师说过:我的弟子十二个时辰,允许一个时辰学习佛教以外的知识,让他制服异教邪说。因我弟子众多,现在顺从你的愿望,可以抛掉乐工书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楚地人大办宴会于沧浪水边。地方官吏召见陆子,任他为伶人的老师。这时李齐物出任河南府太守,见到陆子,以为不平常,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亲手把自己的诗集授予他。于是汉水、沔水地区的民俗也就不同了。后来陆子背着书来到火门山邹先生的别墅,正值礼部郎中崔国辅出京到竟陵郡任司马,与陆子交游,共三年,赠送白驴、乌犎牛各一头,文槐书套一枚。白驴、乌犎牛,是襄阳太守李憕赠送的;文槐书套,是卢黄门侍郎给的。这些物品都是自己所爱惜的,适合隐士骑坐和收藏,所以特地赠送。
到唐肃宗至德初年,淮河一带人为避战乱渡过长江,陆子也渡过长江,与吴兴皎然和尚结成为僧俗忘年之交。 (陆子)从小爱好写文章,就多加讽刺或劝渝。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有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害羞。忠言逆耳,从不回避,因此俗人大多嫉恨他。自从安禄山在中原作乱,他写了《四悲诗》;刘展割据江、淮地区造反,他作了《天之未明赋》,都有感于当时社会现实而心情激动,痛哭流涕。 (陆子)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一起收藏在粗布袋内。唐肃宗上元二年,先生年方二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