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陆文学自传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7. 陆文学自传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0:1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7 陆文学自传
陆 羽寻陆鸿渐①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①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本诗作者皎然是好友。赏析: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这首诗前半部分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部分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狂不俗。全诗四十字,清楚如话,别有隽味。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准确熟练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经历半世纪的沧桑的悲苦心情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文学,指文学之士。陆文学,是作者陆羽称呼自己,本文题为“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为自己写的一篇传记,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遭遇,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
2.走近作者
陆羽(733~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一字疾,或字季疵。不知所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为和尚积公拾得抚育成人。既长,从易经中卜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又自号桑苧翁、东冈子。性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一度为伶工。后学诗于李齐物、崔国辅,甚得爱重。与女诗人李季兰及僧皎然友好。陆羽以嗜茶闻名于世,对茶道很有研究,著有《茶经》三篇,讲述茶原、茶法、茶具甚详。又能诗文,但传世不多。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陆羽二十九岁。唐朝作为一个繁荣的封建帝国,已经开始转向衰败,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仍然频繁地发生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因为战乱,陆羽也被迫离开了湖北家乡,来到浙江一带,隐居在苕溪之畔。这样,陆羽怀着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追思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因遭遇坎坷而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褊(biǎn)    豁然(huò)    多瞋(chēn)
愆(qiān) 苕溪(tiáo) 扁舟(piān)
短褐(hè) 犊鼻(dú) 接舆(yú)
终鲜(xiǎn) 后嗣(sì) 圬墙(wū)
青衿(jīn) 懵然(měnɡ) 谑谈(xuè)
见遗(wèi) 属文(zhǔ) 涕泗(tì sì)(2)古今异义
①褊躁多用意
(古义:指用自己的意思做事;今义:指居心、企图)
②豁然不惑
(古义:指不再疑惑;今义:指人四十岁)
③宜野人乘蓄
(古义:指隐士,山野之人;今义:指未开化的人)(4)词类活用
①常扁舟往来山寺(名词作状语,坐扁舟)
②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名词作状语,用杖,用手)
③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名词作动词,用鞭打)
④因倦所役(意动用法,对……感到厌倦)
5.特殊句式
(1)陆子盖今之接舆也(判断句)
(2)结庐于苕溪之湄(状语后置,于苕溪之湄结庐)
(3)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状语后置,以佛书出世之业示)2.主旨感悟
陆羽通过为自己立传,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突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表达了自己因遭遇坎坷而内心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3.句段剖析
(1)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剖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表现陆羽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难下定论的名字与陆羽多重互相矛盾的性格互相照应,使人物更具有传奇色彩。(2)上元初,结庐於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剖析:这一段写隐居苕溪的生活。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说明作者志向高洁,不同流俗。他的洒脱不羁的狂人性格: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号泣而归。他的独来独往的隐士风范: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中。作者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4.写作特点
(1)个性突出,形象鲜明。陆羽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在他身上最令人敬佩的就是这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这一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善于剪裁,详略精当。出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对材料的选择非常严格,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带而过。对“以身为伶”的经历,也是放在与积公的恩怨是非中略加点染,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的过程,更是完全省略。全文紧扣与自己的性格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写;积公如父,但以苦难磨砺了他;李、崔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
(3)语言质朴生动,句式短促有力,使文章具有一种冷峻峭拔的风格,与人物的性格和谐相称。5.探究拓展
突破传统,写出个性。本文是唐代文学家陆羽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作为一篇传记就要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本文在刻画自己的形象时,就选择了典型的事例,抓住了主要特点。为自己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自画像。
文章一开始,便抓住陆羽总的个性特点进行介绍。所谓“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也就是个体区别于全体的所独自具有的一些特点。陆羽身上的一些特点也是一般人身上所没有的。首先,身世疾苦,不知自己从何而来,貌丑口吃。性格偏激,放纵不羁又坚守信用。所交往的是一些高雅之士,所作所为也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由此可见,陆羽并非俗人,而是一个志趣高洁的隐士。第三段则详细地追述了自己少年求学、经历坎坷的故事,这样的经历也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三岁而孤,寄养于寺院,因和积公的信奉不同而受惩罚,虽备受折磨而矢志不移,后不堪忍受而出走,沦为伶人。虽历经磨难,但最终陆羽靠自立成才。最后交待陆羽所交之人和所著之文,说明陆羽最终成为一代名人,做出了一番成就。
综上所述,陆羽刻画自己的形象非常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行为怪异、志趣高洁、历经磨难而自学成才、关心国事。一、积累应用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适:到,往
B.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危:斜着身坐
C.褊躁多自用意 自用意:自以为是
D.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捐:抛弃B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吾门人众多,今从而所欲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B.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蟹六跪而二鳌
C.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D.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C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