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方山子传 课件 (3)

文档属性

名称 8. 方山子传 课件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0:1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
二、与作者相关的文物
三、东坡赤壁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 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 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待续)(续上)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 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 都有重要成就。?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返回 与作者相关的文物与作者相关的文物:苏公亭三苏全书三苏祠洗砚池苏轼诗集苏轼词选返回 东坡赤壁东坡赤壁:涵晖楼:为黄州三大名楼之一,因楼依山面江,晚 涵落日余晖,夜摇明月清辉,故名。
东坡像:高六米,为全国第一座大型苏轼立像。苏轼手 握书卷,昂首远望,似正构思新的诗篇。
二赋堂:始建于清初,同治七年重建因纪念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
坡仙亭: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称誉苏轼为“坡仙” ,亭因此得名。
栖霞楼: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因楼 背山面江,落日时,晚霞染红大江,照映楼身上下,风景佳丽,如霞归枉,故名 。
碑阁 、挹爽楼 、问鹤亭 、酹江亭 、放龟亭 、雪堂 、月梅画 、寿星画 、剪刀峰 ……整体感知一、字、词翻译
二、段落翻译
三、段落大意、主旨、文体
四、结构艺术第一段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1、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慕:羡慕敬仰。 3、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 4、闾(lǚ)里:乡里。 5、宗:推崇,归附。 6、稍:逐渐。 7、折节:改变志趣。 8、驰骋当世:驰名当代 。9、然:但是。 10、一直。 11、遇:碰上好机会。 12、遁:隐去。 13、庵:茅屋。 14、闻:来往。 15、弃:舍去。 16、毁冠:毁坏书生衣帽 17、屋:帽顶。 18、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返回) (下一段) 第二段原文: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5、所以至此者:到这里来的原因。
6、俯/仰:低头,抬头。
7、自得之意:怡然自得的样子。
8、耸然:惊奇的样子。 (下一段)1、谪(zě):降职。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
2、适;正巧。
3、故;朋友。
4、矍(jué)然;惊讶相看的样子。 (上一段)1、念:回想。 2、使酒:酗酒任性。
3、从:随从。 4、矢:箭。 5、前:前方。 6、不获:未能射中。 7、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8、发:发箭。 9、马上:在马鞍上。 10、今几日耳: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 11、精悍(hàn):精明强干。 12、犹:还,依然。 13、而/岂:(转折)/难道。 (上一段) (下一段)第三段原文: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1、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2、当:应当。 3、使:假如。
4、显闻:高官荣名。
5、园宅壮丽:园林宅舍雄伟富丽。
6、等:等同,相类似。 7、岁:每年。
8、以:使…… 9、不取:抛弃不要。
10、穷:穷僻。
(上一段) (下一段)第五段原文: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异:奇人异士。
2、不可:无法。
3、傥:或许。
4、与:句末语气助词。
(全文段落翻译)全文段落翻译1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下一页)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砩??雷栽韭硐蚯埃?患?渲蟹扇怠K?驮诼砩嫌胛姨嘎燮鹩帽??兰肮沤癯砂苤?拢?匀衔?且淮?澜堋V两裼止?硕嗌偃兆恿耍??且还捎⑵???纳裆??廊辉诿加罴湎韵郑?庠趺椿崾且晃徽菥由街械娜四兀? (上一页) (下一页)全文段落翻译3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段落大意:
一 、记叙隐人方山子因着古方山冠而得名。
二 、记叙方山子原来是故人陈季常。
三、记叙方山子少年时候的事,说明方山子非山中人。
四~五、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
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文。结构艺术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富于创造精神的散文名家。本文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传记散文,鲜明地显示了苏轼散文独特的新颖的结构艺术。以短小的篇幅及几个生活小片段,让人物跃然纸上,须眉毕现。作者将那么几个生活小片段组织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仿佛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又是经纬错综,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秩序井然,仿佛天衣无缝。在结构上巧妙布局,独辟蹊径,颇具艺术匠心。
结构的突出特色是: 一、不主故常,灵活运笔,不囿于固定的结构程式和布局章法。二、一线贯串,不离主旨,虽然拉杂而下,貌似杂乱无章,但是实际上却形散而神不散。三、变化多端,舒卷自如。思考*练习1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 ?? B.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上 ??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 D.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 B.余既耸然异之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 C.环堵萧然 /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 D.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BC3、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C/D项请接下页) ?? 思考*练习2AB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