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方山子传 课件 (8)

文档属性

名称 8. 方山子传 课件 (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0:2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方山子传
苏轼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字词正音 闾(lǘ)里 折(zhé)节
岐(qí)亭 陈慥(cào)
矍(jué)然 勋(xūn)阀
阳狂垢(gòu)污 傥(tǎng) 1、通假字
犹见于眉间(3-4)往往阳狂垢污(5-1)(“有”通“又” )(“见”通“现”,显现)(“阳”通“佯”,假装)前十有九年(3-1)遗像

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折节读书
使从事于其间2、古今异义[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古义:指墙。今义:堵塞)(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古义:改变作风。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与公侯等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此岂无得而然哉
见其所著帽
过岐亭,适见焉4、重点字词(等同,相似)(神色)(名声远播)(这样)(戴)恰好余既耸然异之
庵居蔬食
岁得帛千匹
见方山子从两骑5、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名词作状语;用草房,用蔬菜)(名词作状语,每一年)(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然终不遇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鹊起于前
呼余宿其家6、文言句式(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状语后置)乎一、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2)表示揣测语气。译为“吧”
例如: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3)表示感叹语气。“啊”“呀”
例如:噫嘘唏 ,危乎高哉。
4)用在形容词和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或不翻译。
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二、作介词,相当于“于”
1)介绍处所、时间。“在”“到”。
例如: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给”“向”“跟”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表示比较。“比”
例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语气词兼词,于之盖二客不能从焉
听其所止而休焉
过岐亭,适见焉
代词 ,他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 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 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 受民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 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 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 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 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 都有重要成就。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
2、翻译课文研读课文:
1、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明确:
(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
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
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 。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提示: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6、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7、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1、方山子其人有怎样的个性?领悟重点:提示:少年方山子仰慕豪侠,是侠义之士,年轻有为。人皆宗之。中年方山子“弃武从文”,一心读书志在仕途。老年方山子悄然避世,摒弃尘世的功名杂念,自由快乐;不慕荣华富贵。2、方山了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的变化?作者写这些有何用意?提示:方山子因为怀才不遇,看破红尘。作者写此意在突出其人之奇,同时也给自己的遭遇找到心灵的依托,作者因此而豁达开朗。 3、本文高度评价方山子的一句话是什么?提示:“此岂无得而然哉?”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崇尚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鉴赏艺术:
1、本文着墨不多,却生动鲜明动刻画了一个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
2、本文深得散文之精妙。作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叙写其生活经历。
3、语言质朴、流畅、含蓄。在文中,作者对方山子的感情和看法,没有直接说明,但赞美之意跃然纸上。
4、文中时时用对比。提示:本文重点写其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详写人物个性奇异,略写其少年琐事和生活经历;详写其外貌举止之奇特,略写其内心世界。 提问:本文详略有度,试举例说明。文言知识1、通假字
方山子傥见之与(“傥”通“倘”,或许)遗像

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折节读书2、古今异义[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古义:指墙。今义:堵塞)(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古义:改变作风。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提刀而立
使骑逐而射之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余知而无罪也3、一词多义(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前后动作的承接)(表转折)(表并列)(第二人称代词)与公侯等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此岂无得而然哉4、重点字词(等同,相似)(神色)(名声远播)(这样)余既耸然异之
庵居蔬食
鹊起于前
岁得帛千匹5、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名词作状语,像鹊一样)(名词作状语,每一年)徒步往来山中
见方山子从两骑
然终不遇
人莫识也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鹊起于前
呼余宿其家6、文言句式(省略句,“山”前省略介词“于”)(省略句,“见”前省略主语“余”)(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