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20: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古典之美(27分)
(一)
1.古往今来,文人们以诗词形式或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或抒发个人情感、揭示生活哲理 作品可谓精彩纷呈。请阅读下面语段,将空缺处的古诗文语句写在横线上。 (10分)
龚自珍辞官还家,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红不是无情物,(1) ”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木兰诗》中以(2)“ , ”刻画战地生活的寒苦,凸显木兰的家国情怀;杜牧在《泊秦淮》中以“商女不知亡国恨,(3) ”来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不理朝政,间接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李商隐在《贾生》中以(4)“ , ”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民生的荒唐行为,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陆游《游山西村》中的(5)“ , ”两句,暗含生活哲理,同时也表明诗人虽处困境,却心存希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6)“ , ”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
2.《望岳》是杜甫于公元736年写的一首描写泰山高大、壮美的诗歌。请你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分析最后两句抒发的志向。 (2分)
抒发志向:
(二)
优秀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七年级(1)班开展“读先贤文章·悟人生之道”专题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选文并完成3—7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字字珠玑。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惟吾德馨 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4.句句瑰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1)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
5.《陋室铭》与《爱莲说》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分别通过“陋室”和“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4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①隳惰②,玩岁偈时③,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节选自王守仁《示龙场诸生教条》)
【注释】①旷废:荒废学业。②隳(huī)惰:懒惰散漫。③玩岁惕(kài)时:虚度光阴。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可查到“本”有以下义项,“未有不本于志者”一句中“本”所对应的义项是 (2分) (
1
)
A.根据,掌握
B.本来的,原来的
C.底本,版本
D.根本,基础的东西
7.青年志存高远,就能够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 ,也不会像无衔之马任意奔逃。正所谓“ , ”,青年的人生价值和其树立的人生目标一脉相承。 (4分)提示:第一空根据文意仿写;第二、三空用原文句子填写。
二、文学之约(27分)
(一)
班级开展主题为“青春逐梦”的专题读书活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完成8-10题。 (
【乙】
网球场上的青春之星
2025年澳网青少年正赛,王雨涵作为中国唯一入选选手备受瞩目。2007年出生的她,受家庭熏陶,5岁就接触网球。在家人的专业培养下,她7岁斩获全国短式网球单打冠军,12岁入选国家青年网球队。此后,王雨涵不断突破,2023年获全国青少年网球总决赛冠军,2024年拿下亚洲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冠军。如今,她已跻身世界青少年第53位,还入选国家网球队,正全力朝着成人组世界排名前50位的目标奋进。
)
【甲】 逐梦星辰大海的航天骄子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桂海潮,成长于云南小镇。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这在桂海潮心中种下航天梦的种子。此后,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航。经过多年拼搏,他成为北航宇航学院教授。2020年,他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3年,桂海潮搭乘“神舟十六号”进驻空间站,完成68项科学实验。回归后,他投身教学科研,积极宣讲,让航天精神xīn火相传。
8.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分)
xīn火相传 斩 获
9.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桂海潮和王雨涵逐梦原因不同,请概括他们的逐梦原因有何不同。 (2分)
10.如果你要参加班级的“青春逐梦”主题演讲,你会选择以上谁的事例作为素材 请结合他(她)的经历,说明理由。(提示:选择一个人物谈理由即可) (2分)
(二)
班级开展“赏读经典,润泽心灵”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第11题。
11.阅读以下两段名著选段,按要求完成批注。
选段一: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节选自《骆驼祥子》)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上述这段文字进行批注,分析其表达效果。 (3 分)
选段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请从思想内涵的角度对上述这段文字进行批注,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3分)
(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2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
【语文 第 4 页(共8页)】 ·25-CZ256a·
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走上科学之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夙愿,他将个人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1948年至1950年,他在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邓稼先为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著,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担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职务时病逝于北京。他临终前所关心的仍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有删改)
12.(1)本文从结构上看,不够完整和严谨,请你试着拟写一个结尾,使之能照应开头、深化主题。(不少于40字) (5分)
(2)学校青春文学社开辟了新的主题专栏———“百年英豪”,专门刊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涌现的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光辉榜样,引领弘扬学习。请你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推荐本文。 (10分)
————————————————
三、现实之思(26分)
(一)
警惕“徒长”的人生
养过水仙的人都知道,冬日水仙缺少养护打理,光照不足、换水不勤,叶片看似颀长葱茏,一派欣欣向荣,初春时节却很难开花吐蕊。这,就是植物的徒长现象。
徒长,是不遗余力地生长,只是这样的努力却不再受欢迎了。原来,努力也是需要打理的。否则,可能会是一场徒劳。
对植物而言,向光生长,根深蒂固且枝繁叶茂便是意义所在吗 并非如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带着预期的:刚入一盆兰草,心里悄悄等待的,是沁人心脾的幽香;刚起一畦瓜架,脑海早早想好藤爬瓜垂的景象了。可见,植物的生长,也不一味只是萌芽抽枝,开花结果,它们需努力得不遗余力,还需努力得准确得当。
同样,漫无目的地奔跑、随心所欲地成长,对人而言,可能也是徒长。努力,也许从不白费,但也要步步都算数。盲目用力,结果很难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并非我们不够努力,只是缺少对这份努力的打理。
13.文中植物“徒长”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导致徒长的原因有哪些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分)
14.文中画线句说“努力,也许从不白费,但也要步步都算数”,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经历,谈谈如何避免“徒长”式的盲目努力。 (7 分)
(二)
班级开展了主题为“做文明学生,拒绝手机进校园”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如何管控手机进校园,是全球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有研究表明,在具备使用手机禁令的学校,学生考试成绩更好,尤其是那些成绩欠佳的学生受益更多。
下面两个统计图是小记者张萌随机调查的某学校若干学生和家长对中学生带手机现象的看法以及中学生手机使用的情况的调查。
【材料二】
近日,某中学老师当众砸毁多部学生手机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对此,校方表示,学校历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校方此前和学生家长签过协议,带入校园的手机会被销毁。虽然这么做有些过激,但不这样,对学生的危害更大。
网友们有的支持校方,认为手机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和休息;有的则认为,这样极端的手段治标不治本,可能适得其反。各方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于两点:一是手机该不该进校园 二是手机如果进入校园,该如何处理 青少年沉迷手机已成社会问题,许多学校都已禁止中小学生将手机带进学校。教育部也下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工作。
【材料三】
长期以来,手机该不该被带进学校在德国一直备受争议。大部分学校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巴伐利亚州是目前德国唯一一个通过立法的形式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电脑和相机的联邦州。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的数据显示,德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青少年是不能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然而,在10-11岁的德国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占比约为2/3,这一比例在16-18岁的青少年中则高达94%,未来这一数字很可能还会继续增长。因而“手机该不该进校
园”以及该如何进行规范的问题也越发具有现实意义。
15.(1)请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两个统计图,并根据图表内容各写出一条你的探究结论。 (2分)
(2)右图是一幅题为“隐形杀手”的漫画,请你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5分)
(3)班会讨论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就手机能否带入校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作为班长,准备进行总结性发言,请将你要说的话写出来。 (8分)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适当结合实际情况;②思路清晰,语言得体;③不少于100字。
四、心灵之旅(40分,含书写分3分)
16.生活像一本无字的书,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风雨兼程的路上,那些温暖的笑容、感动的泪水,都在悄悄诉说着成长的故事。成长中,总有某个瞬间,让我们突然读懂了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或是生命的意义。那一刻,可能是在看到妈妈忙碌的背影时,可能是在朋友于困境中伸出双手的瞬间,也可能是在目睹大自然中一朵花绽放的时刻……
题目一:请以“那一刻,我读懂了你”为题,写下你成长中的独特感悟。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清晨琅琅的读书声里,在午后安静的教室里,在黄昏热闹的操场上,总有一些人陪伴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旅程。那些或快乐,或艰辛,或温暖的日子里,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个人,可能是朝夕相处的家人,可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能是默默奉献的老师……
题目二:请以“ 的日子里,感谢有你”为题,写下你心中的感激之情。
写作提示:①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写作,若选题目二,请先在答题卡的横线上补写出完整的题目;②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5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