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方山子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方山子传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0: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8 方山子传
苏 轼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①青杏小。燕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②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③,多情④却被无情⑤恼⑥。
注释: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④多情:指墙外行人。⑤无情:指墙里的女子。⑥恼:引起烦恼。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景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
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失意,有声有色而又婉媚绰约。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准确翻译全文。
2.了解方山子独特的个性。
3.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行文特点。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zào),字季常,号方山子,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本文抓住方山子最突出的特点——“异”,为他写了这篇传记。在文中,作者明确表示对方山子行事“耸然异之”,并描写了多个生动的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2.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祐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知杭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免,次年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3.写作背景
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闾里(lǘ)    谪居(zhé)    陈慥(zào)
著帽(zhuó) 矍然(jué) 奴婢(bì)
岐亭(qí) 精悍(hàn) 勋(xūn)
阀(fá) 傥见之与(yú)(2)通假字
①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②犹见于眉间(“见”通“现”,呈现)
③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3)古今异义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5)词类活用
①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②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使动用法,使……跟从)
5.特殊句式
(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为何”)
(2)方山子,光、黄间隐也。(判断句)2.主旨感悟
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3.句段剖析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剖析: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包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一个“适”字正刻画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心情。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含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剖析: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4.写作特点
(1)对比反衬,突出主旨。
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
末段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同类人生活的向往。(2)独特新颖的结构艺术。
本文结构的突出特色,一是不主故常,灵活运笔,不囿于固定的结构程式和布局章法。如起笔一段就抛开了常见的叙姓名、籍贯的布局方法,先写主人公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可谓别开生面。二是一线贯串,不离主旨。文章貌似杂乱,实际上形散而神不散,它以方山子的“隐”和“异”结构全篇,所有的材料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写。三是变化多端,舒卷自如。全篇以内在的思想线为结构的主要线索,而又考虑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外在情节线,有顺叙、倒叙、插叙,变化多姿。这可看出作者结构艺术的超人之处了。5.探究拓展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一起“乌台诗案”,把苏轼贬到了黄州。苏轼在黄州的精神境遇,可用“卜算子”中的名句来道明:“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苏轼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产生了。而人物传记《方山子传》也是作者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作者在与朋友对话,对话的核心是: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文中,方山子给出一份答卷:在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时,不妨抛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自由,安贫乐道,笑对人生,不以物伤性,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这份答卷感动了大文豪苏轼。一、积累应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与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解析:“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答案:D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 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 其皆出于此乎解析:A项都是连词,表递进;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答案:A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