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3.1细胞膜的机构和功能-人教版(2019)必修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预习衔接】3.1细胞膜的机构和功能-人教版(2019)必修一(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1 00:0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细胞膜的机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来自图甲的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对图示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细胞内图乙分子存在于所有细胞的膜结构中,A部为亲水端
C.图甲中①②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只与④有关,蛋白质种类和含量越多,膜功能越复杂
2.苋菜细胞中有一些红色物质,将新鲜的苋菜放在清水中清洗,清水中不会出现红色物质,但若把苋菜放在沸水中烫一烫,水中会出现红色物质。该现象体现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
3.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出现让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C.精子和卵细胞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实现识别和结合,而不需要信号分子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实现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4.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和部分功能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所示细胞膜的功能的实现与图1中结构③密切相关
B.细胞膜中物质①②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协助
D.细胞膜的功能可说明细胞膜是动植物细胞的边界
5.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在细胞膜上钻孔的单分子“纳米机器”﹣﹣分子转子,经紫外光激活后能以每秒200万~300万转的转速进行旋转,从而打开细胞膜(如图)。经过设计,分子转子能识别并凿通特定癌细胞的细胞膜(被识别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通过运送治疗药物或破坏细胞膜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一定不会进入细胞
B.将治疗药物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两层生物膜
C.丹尼利和戴维森通过研究细胞膜的张力推测出细胞膜中含有磷脂
D.一个细胞能否成为靶细胞,很可能与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6.在下列几组化学元素中,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基本元素是(  )
A.C、H、O B.C、H、O、P C.C、H、O、N D.C、H、O、N、P
7.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细胞膜发出荧光。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图1)。通过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图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含有磷脂、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B.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可能是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
C.若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发现漂白区域荧光恢复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具有促进运动的作用
D.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8.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D.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9.如图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已知脂肪酸组成磷脂分子的尾;则下列有关磷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R1或R2中
B.磷脂只构成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在原核细胞中无磷脂分子
C.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
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固醇类化合物
10.如图所示最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  )
A. B.
C. D.
11.冰冻蚀刻技术是将在超低温下冻结的组织或细胞骤然断开,依照组织或细胞的断裂面制成复模,用于电镜观察的技术。科学家常用冰冻蚀刻技术观察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分布和膜面结构。如图是正在进行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的细胞膜,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B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
B.因为BS侧分布有糖蛋白,所以BS侧表示细胞膜外侧
C.冰冻蚀刻技术冻结前后细胞膜流动性保持不变
D.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细胞膜上
12.Simons在流动镶嵌棋型基础上提出了脂筏模型,脂筏是细胞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在这个区域聚集着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的膜蛋白,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筏最初可能是在核糖体上形成,最终转移到细胞质膜上
B.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分子在细胞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C.B侧代表细胞质膜的外表面,因为B侧有糖类分子
D.脂筏在物质跨膜运输、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
13.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因为其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B.b处是疏水的,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脂质体
C.可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可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将分离的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渗入到红细胞内部,红细胞膨胀、破裂、从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所得到的红细胞质膜具有很大的变形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当红细胞的内容物渗漏之后,质膜可以重新封闭起来形成红细胞血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A~F代表不同的蛋白质)。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    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    供能,通过主动运输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血影,结果如表:
实验处理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 血影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注:“+”表示有,“﹣”表示无。
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血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    (填字母)。
(3)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磷脂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   ;②   。
(4)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的    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15.如图是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A表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②   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图B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    ,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    ,请举一例图B这种信息交流的实例:   。
(3)图C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    ,携带信息的物质从此结构进入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    。
(4)在动物细胞中,性激素与靶细胞间信息交流是图中图    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5)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依赖于    的交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来自图甲的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对图示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细胞内图乙分子存在于所有细胞的膜结构中,A部为亲水端
C.图甲中①②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只与④有关,蛋白质种类和含量越多,膜功能越复杂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功能.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D
【分析】由图甲可知,①为糖链、②为蛋白质、③为磷脂双分子层、④为蛋白质。图乙为磷脂分子的示意图,A为亲水的头部、B为疏水的尾部。
【解答】解:A、图甲中的①、②、③组成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
B、图乙分子为磷脂,存在于所有细胞的膜结构中,A部为亲水的头部,B正确;
C、图甲中①②可以组成糖蛋白,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C正确;
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主要与④有关,蛋白质种类和含量越多,膜功能越复杂,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苋菜细胞中有一些红色物质,将新鲜的苋菜放在清水中清洗,清水中不会出现红色物质,但若把苋菜放在沸水中烫一烫,水中会出现红色物质。该现象体现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专题】正推法;生物膜系统.
【答案】B
【分析】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用清水洗苋菜,清水中不见红色物质,是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体现;把苋菜放入沸水中一烫,高温使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降低,苋菜的细胞液中红色的物质进入清水,清水变红。
【解答】解:ABCD、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苋菜细胞中的红色物质是花青素,存在于液泡内,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液泡膜、细胞膜进入清水中,把苋菜放在沸水中烫一烫,苋菜细胞死亡,死细胞的生物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苋菜细胞中的红色物质进入水中,水中出现红色物质,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特点和高温对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影响,对于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利用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出现让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C.精子和卵细胞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实现识别和结合,而不需要信号分子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实现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专题】正推法;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随血液到全身,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细胞间通过通道传递信息(如植物的胞间连丝)。
【解答】解:A、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A正确;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实现识别和结合,需要信号分子,C错误;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实现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4.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和部分功能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所示细胞膜的功能的实现与图1中结构③密切相关
B.细胞膜中物质①②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协助
D.细胞膜的功能可说明细胞膜是动植物细胞的边界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的①为脂双层,②为膜中蛋白质,③为糖蛋白;图2为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的作用方式。
【解答】解:A、结构③是糖蛋白,有识别作用,图2中激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即是糖蛋白,因此图2所示细胞膜的功能的实现与图1中结构③密切相关,A正确;
B、细胞膜中物质①可以侧向自由移动,且其中的②蛋白质也是大多是运动的,因而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细胞膜中物质①②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协助,如高等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专门的通道胞间连丝实现,C错误;
D、细胞膜的功能可说明细胞膜是动植物细胞的边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在细胞膜上钻孔的单分子“纳米机器”﹣﹣分子转子,经紫外光激活后能以每秒200万~300万转的转速进行旋转,从而打开细胞膜(如图)。经过设计,分子转子能识别并凿通特定癌细胞的细胞膜(被识别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通过运送治疗药物或破坏细胞膜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一定不会进入细胞
B.将治疗药物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两层生物膜
C.丹尼利和戴维森通过研究细胞膜的张力推测出细胞膜中含有磷脂
D.一个细胞能否成为靶细胞,很可能与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成分.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D
【分析】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解答】解:A、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相对性,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在某些情况下可进入细胞,A错误;
B、细胞膜是单层膜结构,故将治疗试剂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B错误;
C、丹尼利和戴维森利用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得到的结论是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C错误;
D、糖蛋白与细胞表面得识别有密切得关系,这说明其具有识别得功能,分子转子和靶细胞得识别需要依靠糖蛋白,故一个细胞是否能成为靶细胞,很可能与表面的糖蛋白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6.在下列几组化学元素中,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基本元素是(  )
A.C、H、O B.C、H、O、P C.C、H、O、N D.C、H、O、N、P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
【答案】D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多糖,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的功能为细胞识别,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解答】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多糖,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基本元素是C、H、O、N、P。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意在考查的识记能力,一般不会出错。
7.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细胞膜发出荧光。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图1)。通过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图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含有磷脂、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B.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可能是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
C.若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发现漂白区域荧光恢复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具有促进运动的作用
D.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成分.
【专题】坐标曲线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③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导致膜具有流动性。
【解答】解:A、只要是细胞膜都含有磷脂、蛋白质、糖类,由题意可知,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A正确;
B、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可能是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即结构特性,B正确;
C、若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发现漂白区域荧光恢复时间缩短,说明运动加快,进而说明胆固醇具有抑制运动的作用,C错误;
D、实验检测的是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没有运动到该区域等原因,D正确。
故选:C。
【点评】考查细胞膜的流动性。本题难度不大,学生掌握细胞膜的组成及结构特性即可。
8.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D.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考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
【答案】D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结构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且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均匀的、固定的。
【解答】解: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而且是静态的结构,B正确;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均匀的、固定的,而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9.如图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已知脂肪酸组成磷脂分子的尾;则下列有关磷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R1或R2中
B.磷脂只构成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在原核细胞中无磷脂分子
C.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
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固醇类化合物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C
【分析】磷脂的分子结构式为:
【解答】解:A、磷脂中的N元素存在于亲水性头部,即图中X中,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含有磷脂分子,B错误;
C、动物磷脂主要来源于蛋黄、牛奶、动物体脑组织、肝脏、肾脏及肌肉组织部分,植物磷脂主要存在于油料种子,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C正确;
D、磷脂不属于固醇,磷脂与固醇是并列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脂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如图所示最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答案】C
【分析】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2)膜结构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2.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解答】解: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覆盖、贯穿和镶嵌于磷脂双分层中。在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一些多糖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属于识记内容。
11.冰冻蚀刻技术是将在超低温下冻结的组织或细胞骤然断开,依照组织或细胞的断裂面制成复模,用于电镜观察的技术。科学家常用冰冻蚀刻技术观察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分布和膜面结构。如图是正在进行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的细胞膜,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B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
B.因为BS侧分布有糖蛋白,所以BS侧表示细胞膜外侧
C.冰冻蚀刻技术冻结前后细胞膜流动性保持不变
D.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细胞膜上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成分.
【专题】模式图;物质跨膜运输.
【答案】C
【分析】1、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BF和PF侧均为磷脂层的疏水侧,A正确;
B、因为BS侧分布有糖蛋白,所以BS侧表示细胞膜外侧,B正确;
C、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冰冻蚀刻技术冻结的细胞膜失去了流动性,C错误;
D、由图可知,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2.Simons在流动镶嵌棋型基础上提出了脂筏模型,脂筏是细胞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在这个区域聚集着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的膜蛋白,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筏最初可能是在核糖体上形成,最终转移到细胞质膜上
B.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分子在细胞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C.B侧代表细胞质膜的外表面,因为B侧有糖类分子
D.脂筏在物质跨膜运输、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A
【分析】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解答】解:A、脂筏是细胞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胆固醇和鞘磷脂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B、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B正确;
C、在该脂筏模式图中,B侧含有糖蛋白,代表细胞膜的外表面,C正确;
D、脂筏上聚集着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的膜蛋白,这些膜蛋白在物质跨膜运输、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3.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因为其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B.b处是疏水的,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脂质体
C.可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可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成分.
【专题】模式图;生物膜系统.
【答案】B
【分析】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所以a是亲水性的物质,b是疏水性的脂溶性的物质。
【解答】解:A、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因此在水中能自发形成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b处尽管是疏水的,但磷脂分子能侧向移动,因而水分子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磷脂双分双分子层,B错误;
C、a处于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相接触,据此可推测在a处的药物是亲水性的,在此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C正确;
D、b处是疏水性的尾部聚集的部位,因此,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磷脂分子的组成和特点,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将分离的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渗入到红细胞内部,红细胞膨胀、破裂、从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所得到的红细胞质膜具有很大的变形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当红细胞的内容物渗漏之后,质膜可以重新封闭起来形成红细胞血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A~F代表不同的蛋白质)。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磷脂双分子层 。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  信息交流 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  ATP 供能,通过主动运输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血影,结果如表:
实验处理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 血影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注:“+”表示有,“﹣”表示无。
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血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  E、F (填字母)。
(3)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磷脂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 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 ;②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
(4)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的  流动 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考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物质跨膜运输.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信息交流 ATP
(2)E、F
(3)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4)流动
【分析】1、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生物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获取的膜成分单一,只有细胞膜,因此是获取细胞膜的良好材料。
【解答】解:(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密切相关;由题图可知,G是载体蛋白,该运输过程是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由无氧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2)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红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其中的血红蛋白,由表格信息可知,蛋白质E、F被破坏,血影变得不规则,E、F不被破坏,能保持血影形状,因此对维持红细胞血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E、F。
(3)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磷脂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没有细胞器膜以及核膜的影响;②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当完全铺展开来的磷脂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是磷脂双分子层面积的两倍。
(4)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故答案为:
(1)磷脂双分子层 信息交流 ATP
(2)E、F
(3)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4)流动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细胞膜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15.如图是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A表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② 受体 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图B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  细胞膜接触 ,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  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请举一例图B这种信息交流的实例: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
(3)图C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  通道 ,携带信息的物质从此结构进入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  胞间连丝 。
(4)在动物细胞中,性激素与靶细胞间信息交流是图中图  A 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5)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依赖于  信息 的交流。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物膜系统.
【答案】(1)受体
(2)细胞膜接触 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通道 胞间连丝
(4)A
(5)信息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3种: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外,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解答】解:(1)图A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激素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图B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就是这种形式。
(3)图C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胞间连丝。
(4)图A表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外,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在动物细胞中,性激素与靶细胞间信息交流是上图中图A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5)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故答案为:
(1)受体
(2)细胞膜接触 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通道 胞间连丝
(4)A
(5)信息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信息交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