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方山子传 学案
感觉今日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氛围。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明媚。
感觉今日就是感觉幽幽的竹箫的鸣响,就是感觉岁月的脚步又一次踏向初旭的光辉。
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地将霞光追随。听古城上空的时钟滴答着,渐渐地将过去敲碎。此刻,我仿佛开始意识到:今日是一生这本大书的一节,是绝不可缺少的灿烂章回。
它像狂劲的乐曲,催促着人们走过无际的风景,更像优美的抒情诗,等着人们去细细地品味。
鲜嫩的阳光极好地铺展着一地的甜润以及上升的意念和活跃的思维,温柔的风似乎正在提醒人们把握住每一寸光阴以昂扬地潇洒注释生命的雄奇与珍贵。为的是不再有遗憾伴着苍老爬满黄昏的心藤,不再有愧疚的墓碑孤立在生命的结尾。
驻守在今天的旷野,让思绪漫步在昨天与未来之间,心淡淡的,柔柔的,清清的。
或许昔日的辉煌雕塑了你的优美和刚劲,但并不意味着今日你必将灿烂动人。因为今日不是你生命的尽头,你还要塑造今日,而所有的今日必将以无与伦比的崭新姿态挺立于你的面前,不是你检阅它,就是它检阅你。那么,你何以忍心让活泼而鲜美的今日在你的手里黯然失色,如一溪泛不起浪花的流水!
或许往日的故事没有写好,刚刚有了开头就失去了结尾。那么,就让我们重新开始好吗?因为今日并不是昨天,昨天已经走进了历史。你该感觉今天的景色是因为你而变得这般妩媚。
或许你还在等待明天,盼望明天会有一片灿烂的朝霞并且无阴云低垂。那么,我们在憧憬的时刻为什么不把今天的天空擦得晴晴朗朗?为什么不给明天留一份绚丽的积累。
与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沉醉,莫如把今日的真实融进辛勤的汗水,一切都从今日开始,今日就是你的节日,今日就是你生命崛起的最好机会。
一生只有一个今日,那么,让我们善待它好吗?
今日的味道好极了,像一杯浓浓的咖啡……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赏读: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2.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赏读: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达到自强的一种途径。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赏读:良马虽因年老力衰卧伏于槽中,但仍有驰骋于千里的雄心;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会放弃他的雄图壮志。称颂的是那种老当益壮的奋斗精神。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赏读: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作者视窗
风雨任平生——苏轼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任平生”的伟岸。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可以和司马迁《伯夷列传》、《游侠列传》一类文章一同看待。
基础梳理
1.一词多义
(1)谓
(2)而
(3)之
答案 (1)叫、称呼,动词 认为,动词 (2)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3)的,结构助词 他,代词 这,指示代词
2.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
(2)见方山子从两骑:
(3)岁得帛千匹:
答案 (1)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2)使动用法,使……跟从。(3)名词作状语,每年。
3.文言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________________
(2)何为而在此:________________
(3)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也。(2)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3)省略句,呼余宿(于)其家。
4.翻译下列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答案 (1)(他的家里)四壁萧然,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带着自足的神色。
(2)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
(3)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穷山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
5.文白对照
文本助读
本文作者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自己侠与隐的矛盾心态。
结构图示
异
重点突破
一、方山子身上能打动作者的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提示 ①方山子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②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③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
相闻,人莫识也。④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二、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提示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三、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之意气风发之状?
提示 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在其看到方山子家中萧条的景象后,作者自然联想到方山子少年时意气风发之状。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四、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那么,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什么?
提示 方山子舍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技法赏析
1.对比反衬,突出主旨。
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
末段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同类人生活的向往。
2.独特新颖的结构艺术。
本文结构的突出特色,一是不主故常,灵活运笔,不囿于固定的结构程式和布局章法。如起笔一段就抛开了常见的叙姓名、籍贯的布局方法,先写主人公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可谓别开生面。二是一线贯串,不离主旨。文章貌似杂乱,实际上形散而神不散,它以方山子的“隐”和“异”结构全篇,所有的材料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写。三是变化多端,舒卷自如。全篇以内在的思想线为结构的主要线索,而又考虑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外在情节线,有顺叙、倒叙、插叙,变化多姿。这可看出作者结构艺术的超人之处了。
写作迁移
角度 “隐”
题目: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说说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示例 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些所谓异人的不寻常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内心的矛盾。方山子折节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他的心中怎能不萦绕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又怎能不以某种方式流露出来呢?因此,方山子的隐,并不是彻底的出世,而是借隐来掩饰内心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5分)
A.驰骋(chěnɡ) 当世(dānɡ)
B.著帽(zhù) 谪居(zhé)
C.奴婢(bēi) 萧然(xiāo)
D.两骑(qí) 精悍(hàn)
答案 A
解析 B项“著”读“zhuó”。C项“婢”读“bì”。D项“骑”读“jì”。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5分)
A.阳狂垢污 B.方山子傥见之与
C.百有余年矣 D.鹊起于前
答案 D
解析 A项“阳”通“佯”,假装。B项“傥”通“倘”,或许;“与”通“欤”,语气词。C项“有”通“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分)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并列连词。B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5分)
A.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
D.使从事于其间
答案 A
解析 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挟二矢,游西山 矢:箭
B.今已显闻 闻:出名
C.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上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答案 C
解析 阳:通“佯”,假装。
6.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4分)
①用财如粪土 ②而岂山中之人哉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②⑥表现的是方山子的“隐”,排除即可。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独念”二字一转,回忆陈慥少时情景以及十九年前在岐山的相遇,这是倒叙,但从“今几日耳”又一转,仍然回到此时此地——在岐亭相遇的时间及地点中来。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表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人叙事技巧。
答案 B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
8.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答案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4分)
陈公弼传
苏 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答案 B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一段“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的语境可知,“易”理解为“更换”不当,应为“轻视”。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4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②是说陈公弼破除迷信,③是说陈公弼训练民众,抵抗盗贼,取得很大成效。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答案 C
解析 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可知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1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分)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4分)
译文: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3分)
译文: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5分)
译文:
答案 (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
解析 “勒”“持满”“贷”“流”容易翻译错误,也是主要得分点。
参考译文
陈公弼名为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与几个显贵的人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干奸邪的事,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公弼收捕惩治他,依法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震惊。后来(陈公弼)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弼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弼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警告后,赦免了他。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公弼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弼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弼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周围的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在山南大震。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弼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士兵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弼不答应,只处置了有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使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能履行职责,王正民因此罪免职。(皇帝)下诏让陈公弼前往取代他。转运使征调乡里的米粮而免除他们的杂役,共十三万石,并称之为抵扣杂役的米。米价飞涨,百姓饥荒更严重。陈公弼到任后就免除了,并且表奏了这件事,又说王正民没有罪,职权内的事情办理得很好。(皇帝)下诏又让王正民做鄂州太守。
(陈公弼)升迁至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几百名士兵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因为喝醉酒了。”(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
陈公弼做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弼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去做劳役。(陈公弼)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课件22张PPT。第二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感觉今日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氛围。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明媚。
感觉今日就是感觉幽幽的竹箫的鸣响,就是感觉岁月的脚步又一次踏向初旭的光辉。
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地将霞光追随。听古城上空的时钟滴答着,渐渐地将过去敲碎。此刻,我仿佛开始意识到:今日是一生这本大书的一节,是绝不可缺少的灿烂章回。
它像狂劲的乐曲,催促着人们走过无际的风景,更像优美的抒情诗,等着人们去细细地品味。 鲜嫩的阳光极好地铺展着一地的甜润以及上升的意念和活跃的思维,温柔的风似乎正在提醒人们把握住每一寸光阴以昂扬地潇洒注释生命的雄奇与珍贵。为的是不再有遗憾伴着苍老爬满黄昏的心藤,不再有愧疚的墓碑孤立在生命的结尾。
驻守在今天的旷野,让思绪漫步在昨天与未来之间,心淡淡的,柔柔的,清清的。
或许昔日的辉煌雕塑了你的优美和刚劲,但并不意味着今日你必将灿烂动人。因为今日不是你生命的尽头,你还要塑造今日,而所有的今日必将以无与伦比的崭新姿态挺立于你的面前,不是你检阅它,就是它检阅你。那么,你何以忍心让活泼而鲜美的今日在你的手里黯然失色,如一溪泛不起浪花的流水! 或许往日的故事没有写好,刚刚有了开头就失去了结尾。那么,就让我们重新开始好吗?因为今日并不是昨天,昨天已经走进了历史。你该感觉今天的景色是因为你而变得这般妩媚。
或许你还在等待明天,盼望明天会有一片灿烂的朝霞并且无阴云低垂。那么,我们在憧憬的时刻为什么不把今天的天空擦得晴晴朗朗?为什么不给明天留一份绚丽的积累。
与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沉醉,莫如把今日的真实融进辛勤的汗水,一切都从今日开始,今日就是你的节日,今日就是你生命崛起的最好机会。
一生只有一个今日,那么,让我们善待它好吗?
今日的味道好极了,像一杯浓浓的咖啡……佳句咀华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赏读: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2.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 修身》
赏读: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达到自强的一种途径。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赏读:良马虽因年老力衰卧伏于槽中,但仍有驰骋于千里的雄心;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会放弃他的雄图壮志。称颂的是那种老当益壮的奋斗精神。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赏读: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
风雨任平生——苏轼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任平生”的伟岸。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
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
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可以和司马迁《伯夷列传》、《游侠列传》一类文章一同看待。基础梳理
1.一词多义叫、称呼,动词认为,动词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的,结构助词他,代词这,指示代词2.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
(2)见方山子从两骑:
(3)岁得帛千匹: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使动用法,使……跟从。名词作状语,每年。3.文言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________________
(2)何为而在此:
(3)呼余宿其家: 判断句,……也。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省略句,呼余宿(于)其家。4.翻译下列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他的家里)四壁萧然,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带着自足的神色。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穷山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文本助读 本文作者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自己侠与隐的矛盾心态。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方山子身上能打动作者的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提示 ①方山子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②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③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④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重点突破二、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提示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三、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之意气风发之状?
提示 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在其看到方山子家中萧条的景象后,作者自然联想到方山子少年时意气风发之状。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四、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那么,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什么?
提示 方山子舍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技法赏析
1.对比反衬,突出主旨。
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
末段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2.独特新颖的结构艺术。
本文结构的突出特色,一是不主故常,灵活运笔,不囿于固定的结构程式和布局章法。如起笔一段就抛开了常见的叙姓名、籍贯的布局方法,先写主人公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可谓别开生面。二是一线贯串,不离主旨。文章貌似杂乱,实际上形散而神不散,它以方山子的“隐”和“异”结构全篇,所有的材料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写。三是变化多端,舒卷自如。全篇以内在的思想线为结构的主要线索,而又考虑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外在情节线,有顺叙、倒叙、插叙,变化多姿。这可看出作者结构艺术的超人之处了。写作迁移
角度 “隐”
题目: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说说你的看法。150字 左右。
示例 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些所谓异人的不寻常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内心的矛盾。方山子折节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他的心中怎能不萦绕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又怎能不以某种方式流露出来呢?因此,方山子的隐,并不是彻底的出世,而是借隐来掩饰内心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