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新知探究(一)——定性与定量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导学设计
1.定性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1)实验原理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2H2O22H2O+O2↑
(2)实验方案
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浓度 均出现浑浊,但后者出现浑浊更快 增大浓度,化学反应速率
温度 混合后均出现浑浊,但70 ℃热水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 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出现大量气泡 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反应速率的定量测定和比较
(1)实验步骤
①取一套装置(如图所示),加入40 mL 1 mol·L-1的硫酸和2 g锌粒,测量收集10 mL H2所用时间。
②取另一套装置,加入40 mL 4 mol·L-1的硫酸和2 g锌粒,测量收集10 mL H2所用时间。
(2)实验现象
锌与稀硫酸反应 (写现象),收集10 mL 气体,②所用时间比①所用时间 。
(3)实验结果
加入试剂 所用时间 (填“长”或“短”) 反应速率 (填“快”或“慢”)
1 mol·L-1硫酸
4 mol·L-1硫酸
(4)实验结论
4 mol·L-1硫酸与锌反应比1 mol·L-1硫酸与锌反应的速率 。
(5)思考讨论
①为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应注意哪些事项
②用上述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时,操作、试剂无误,结果测定速率偏大,从装置缺陷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③除了测定氢气的体积外,你还能设计哪些方案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
[系统融通知能]
1.速率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1)测定原理:利用与化学反应中任何一种与物质浓度有关的可观测量进行测定。
(2)测定方法
直接观 察测定 如释放出气体的体积和体系的压强等
科学仪 器测定 如反应体系颜色的变化。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本身有较明显的颜色时,可利用颜色变化与浓度变化间的比例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
2.控制变量探究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确定变量 明确影响实验探究结果的因素(即变量)可能有哪些
定多变一 根据实验目的搞清需控制的变量。在探究时,应该先确定其他的因素不变,只变化一种因素,看这种因素与探究的问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确定一种因素的影响结果以后,再确定另一种因素的影响结果,通过分析每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得出所有影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数据有效 注意选择数据(或设置实验)要有效,且变量统一,否则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题点多维训练]
题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2025·宜春高二检测)下列方法不能实现对应化学反应速率测定的是 ( )
A Fe2O3+3CO2Fe+3CO2 压力传感器测量反应前后体系压强变化
B Mg+2HClMgCl2+H2↑ 分析天平称量镁条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C 2H2O22H2O+O2↑ 注射器收集反应后气体体积
D Ba(OH)2+H2SO4BaSO4↓+2H2O 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2.设计实验测定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速率,按下列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1)按如图装置安装仪器,加入一定量碳酸钙然后快速加入1 mol·L-1的盐酸,测量收集10 mL CO2所用的 。
(2)实验中所用仪器有:锥形瓶、双孔塞、直角导气管、 、50 mL注射器、铁架台、 。
(3)按如图装置,测定1 mol·L-1的盐酸分别与块状碳酸钙、粉状碳酸钙反应的速率,实验时,已限定了两次实验时间均为1 min,还需要测定的另一个数据是 。实验结束后,得到的结论是 。
题点(二)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变量控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四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盛有2 mL 5% H2O2溶液,向其中加入水或1 mol·L-1FeCl3溶液,在下列条件下发生反应,其中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
选项 A B C D
加入试剂 2滴水 2滴水 2滴FeCl3溶液 2滴FeCl3溶液
水浴温度/℃ 20 40 20 40
4.某化学小组欲探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2KMnO4+5H2O2+3H2SO42MnSO4+K2SO4+5O2↑+8H2O。(30 ℃及以下,双氧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编号 Ⅰ Ⅱ Ⅲ Ⅳ
0.1 mol·L-1酸性 KMnO4溶液体积/mL 20 20 20 20
1 mol·L-1 H2O2 溶液体积/mL 20 V1 V2 10
水的体积/mL 0 10 0 10
反应温度/℃ 20 20 30 30
紫色褪去所用的时间/s t1 t2 t3 t4
A.V1=10,V2=20
B.各组实验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体积均为0.112 L(标准状况下)
C.实验Ⅰ和Ⅲ、Ⅱ和Ⅳ均
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t1新知探究(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典例导学
[典例]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CO(g)+Fe2O3 3CO2(g)+2Fe(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将块状Fe2O3改为粉末状,反应速率加快
B.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C.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
D.增加Fe2O3的质量,反应速率增大
听课记录:
[系统融通知能]
1.浓度
影响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注意 ①浓度对速率的影响适用于气体或溶液参与的反应,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②对于离子反应,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才会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
2.压强
影响 增大压强,引起气体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压强,引起气体反应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注意 ①压强对无气体参与的反应无影响。 ②压强的改变实质是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判断时看反应物的浓度是否发生改变。只有浓度改变了反应速率才改变,不能简单机械地死背结论
[澄清认知] 弄清“真”变还是“假”变,判压强对速率影响
若体系的压强变化而使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发生变化即“真”变,否则是“假”变。
如2SO2(g)+O2(g) 2SO3(g)
(1)恒温恒容时
①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物浓度增大→总压增大→反应速率增大。②充入不参与反应的气体(如He、N2等)→引起总压增大,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2)恒温恒压时
充入不参与反应的气体(如He、N2等)→引起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少→反应速率减小。
3.温度
影响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注意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适用于除电化学反应外的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如升高温度,不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不论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均加快
4.催化剂:催化剂同等程度的影响正、逆反应速率,正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逆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5.其他因素:通过光辐照、放射线辐照、超声波、电弧、强磁场、高速研磨等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题点多维训练]
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
B.100 mL 2 mol·L-1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SO2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D.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2.(2025·郑州高二期末)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染色的核心工艺流程如下,依据流程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
A.制备环节:改变还原剂可调控化学反应速率
B.退浆环节: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染色环节:升高体系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D.上述流程涵盖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所有因素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新知探究(一)
[导学设计]
1.(2)增大 增大
2.(2)产生气泡 短 (3)长 慢 短 快 (4)快
(5)①提示:锌的颗粒(即比表面积)大小基本相同;稀硫酸要迅速加入;装置气密性良好,且记录时间要迅速准确(即用秒表)等。
②提示:忽视加入稀硫酸排出气体的体积
③提示:在恒容反应装置中,测定一段时间内压强的变化;测定一段时间内H+的浓度变化;测定一段时间内锌粒的质量变化等。
[题点多维训练]
1.选A Fe2O3+3CO2Fe+3CO2反应前后气体的系数不变,反应前后压强不变,不能实现对应化学反应速率测定,故A正确;Mg+2HClMgCl2+H2↑会使镁条溶解而质量减轻,可以根据质量变化测定反应速率,故B错误;2H2O22H2O+O2↑反应前无气体,反应后有气体生成,注射器收集反应后气体体积,可以测定反应速率,故C错误;电导率与离子浓度有关,Ba(OH)2+H2SO4BaSO4↓+2H2O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同,则溶液电导率不同,可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变化测定反应速率,故D错误。
2.(1)时间 (2)分液漏斗 秒表 (3)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其他条件相同时,粉状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比块状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速率快
3.选D 由表中数据可知C、D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较大,且D的温度高,反应速率最大。
4.选B 根据控制变量的思维,各组溶液混合后的总体积一定,则V1=10,V2=20,故A正确;各组中,H2O2物质的量均过量,而反应产生的Mn2+会催化分解H2O2,产生的O2体积均大于0.112 L,故B错误;Ⅰ和Ⅲ,Ⅱ和Ⅳ,温度不同,均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正确;t1新知探究(二)
[典例] 选D 将块状 Fe2O3改为粉末状,增大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升高温度,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故C正确;Fe2O3是固体,增加Fe2O3的质量,不改变反应速率,故D错误。
[题点多维训练]
1.选D 常温下浓硫酸与铁发生钝化阻碍了反应进行,故改用98%的浓硫酸后不能增大生成氢气的速率,A错误;加入氯化钠溶液后,氯化钠不参与反应,但溶液体积增大,相当于稀释,导致稀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B错误;升高温度,增大反应速率,C错误;压强越低反应速率越慢,所以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D正确。
2.选D 制备环节:传统工艺氢气还原需要7~15天,现代工艺用连二硫酸钠还原需要30 min,改变还原剂可调控化学反应速率,故A正确;退浆环节: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B正确;染色环节:升高体系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题述流程未涵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所有因素,如浓度影响等,故D错误。
7 / 7(共54张PPT)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反应
速率的因素
新知探究(一) 定性与定量研究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新知探究(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的因素
课时跟踪检测
目录
新知探究(一) 定性与定量研究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导学设计
1.定性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1)实验原理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2H2O2 2H2O+O2↑
(2)实验方案
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浓度 均出现浑浊,但后者出现浑浊更快 增大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
温度 混合后均出现浑浊,但70 ℃热水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
增大
增大
催化剂 前者无明显现象, 后者出现大量气泡 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续表
2.反应速率的定量测定和比较
(1)实验步骤
①取一套装置(如图所示),加入40 mL 1 mol·L-1的硫酸和2 g锌粒,测量收集10 mL H2所用时间。
②取另一套装置,加入40 mL 4 mol·L-1的硫酸和2 g锌粒,测量收集10 mL H2所用时间。
(2)实验现象
锌与稀硫酸反应 (写现象),收集10 mL 气体,②所用时间比①所用时间 。
(3)实验结果
加入试剂 所用时间 (填“长”或“短”) 反应速率
(填“快”或“慢”)
1 mol·L-1硫酸 ____ ___
4 mol·L-1硫酸 ____ ____
产生气泡
短
长
慢
短
快
(4)实验结论
4 mol·L-1硫酸与锌反应比1 mol·L-1硫酸与锌反应的速率 。
(5)思考讨论
①为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应注意哪些事项
快
提示:锌的颗粒(即比表面积)大小基本相同;稀硫酸要迅速加入;装置气密性良好,且记录时间要迅速准确(即用秒表)等。
②用上述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时,操作、试剂无误,结果测定速率偏大,从装置缺陷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提示:忽视加入稀硫酸排出气体的体积
③除了测定氢气的体积外,你还能设计哪些方案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
提示:在恒容反应装置中,测定一段时间内压强的变化;测定一段时间内H+的浓度变化;测定一段时间内锌粒的质量变化等。
[系统融通知能]
1.速率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1)测定原理
利用与化学反应中任何一种与物质浓度有关的可观测量进行测定。
(2)测定方法
直接观察测定 如释放出气体的体积和体系的压强等
科学仪器测定 如反应体系颜色的变化。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本身有较明显的颜色时,可利用颜色变化与浓度变化间的比例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
2.控制变量探究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确定变量 明确影响实验探究结果的因素(即变量)可能有哪些
定多变一 根据实验目的搞清需控制的变量。在探究时,应该先确定其他的因素不变,只变化一种因素,看这种因素与探究的问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确定一种因素的影响结果以后,再确定另一种因素的影响结果,通过分析每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得出所有影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数据有效 注意选择数据(或设置实验)要有效,且变量统一,否则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题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2025·宜春高二检测)下列方法不能实现对应化学反应速率测定的是( )
[题点多维训练]
A Fe2O3+3CO==2Fe+3CO2 压力传感器测量反应前后体系压强变化
B Mg+2HCl==MgCl2+H2↑ 分析天平称量镁条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C 2H2O2 2H2O+O2↑ 注射器收集反应后气体体积
D Ba(OH)2+H2SO4==BaSO4↓+2H2O 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
解析:Fe2O3+3CO==2Fe+3CO2反应前后气体的系数不变,反应前后压强不变,不能实现对应化学反应速率测定,故A正确;Mg+2HCl==MgCl2+H2↑会使镁条溶解而质量减轻,可以根据质量变化测定反应速率,故B错误;2H2O2 2H2O+O2↑反应前无气体,反应后有气体生成,注射器收集反应后气体体积,可以测定反应速率,故C错误;电导率与离子浓度有关,Ba(OH)2+H2SO4==BaSO4↓+2H2O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同,则溶液电导率不同,可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变化测定反应速率,故D错误。
2.设计实验测定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速率,按下列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1)按如图装置安装仪器,加入一定量碳酸钙然后
快速加入1 mol·L-1的盐酸,测量收集10 mL CO2所用的 。
(2)实验中所用仪器有:锥形瓶、双孔塞、直角导气管、 、50 mL注射器、铁架台、 。
(3)按如图装置,测定1 mol·L-1的盐酸分别与块状碳酸钙、粉状碳酸钙反应的速率,实验时,已限定了两次实验时间均为1 min,还需要测定的另一个数据是 。实验结束后,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间
分液漏斗
秒表
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其他条件相同时,粉状碳
酸钙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比块状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速率快
题点(二)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变量控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四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盛有2 mL 5% H2O2溶液,向其中加入水或1 mol·L-1FeCl3溶液,在下列条件下发生反应,其中化学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选项 A B C D
加入试剂 2滴水 2滴水 2滴FeCl3溶液 2滴FeCl3溶液
水浴温度/℃ 20 40 20 40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C、D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较大,且D的温度高,反应速率最大。
√
4.某化学小组欲探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2KMnO4+5H2O2+3H2SO4==2MnSO4+K2SO4+5O2↑+8H2O。(30 ℃及以下,双氧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V1=10,V2=20
B.各组实验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体积均为0.112 L(标准状况下)
C.实验Ⅰ和Ⅲ、Ⅱ和Ⅳ均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t1编号 Ⅰ Ⅱ Ⅲ Ⅳ
0.1 mol·L-1酸性KMnO4溶液体积/mL 20 20 20 20
1 mol·L-1 H2O2溶液体积/mL 20 V1 V2 10
水的体积/mL 0 10 0 10
反应温度/℃ 20 20 30 30
紫色褪去所用的时间/s t1 t2 t3 t4
√
解析:根据控制变量的思维,各组溶液混合后的总体积一定,则V1=10,V2=20,故A正确;各组中,H2O2物质的量均过量,而反应产生的Mn2+会催化分解H2O2,产生的O2体积均大于0.112 L,故B错误;Ⅰ和Ⅲ,Ⅱ和Ⅳ,温度不同,均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正确;t1新知探究(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的因素
典例导学
[典例]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CO(g)+Fe2O3 3CO2(g)+2Fe(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块状Fe2O3改为粉末状,反应速率加快
B.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C.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
D.增加Fe2O3的质量,反应速率增大
[解析] 将块状 Fe2O3改为粉末状,增大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升高温度,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故C正确;Fe2O3是固体,增加Fe2O3的质量,不改变反应速率,故D错误。
√
1.浓度
[系统融通知能]
影响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注意 ①浓度对速率的影响适用于气体或溶液参与的反应,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②对于离子反应,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才会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
2.压强
影响 增大压强,引起气体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压强,引起气体反应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注意 ①压强对无气体参与的反应无影响。②压强的改变实质是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判断时看反应物的浓度是否发生改变。只有浓度改变了反应速率才改变,不能简单机械地死背结论
[澄清认知] 弄清“真”变还是“假”变,判压强对速率影响
若体系的压强变化而使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发生变化即“真”变,否则是“假”变。
如2SO2(g)+O2(g) 2SO3(g)
(1)恒温恒容时
①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物浓度增大→总压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②充入不参与反应的气体(如He、N2等)→引起总压增大,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2)恒温恒压时
充入不参与反应的气体(如He、N2等)→引起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少→反应速率减小。
3.温度
影响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注意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适用于除电化学反应外的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如升高温度,不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不论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均加快
4.催化剂
催化剂同等程度的影响正、逆反应速率,正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逆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5.其他因素
通过光辐照、放射线辐照、超声波、电弧、强磁场、高速研磨等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题点多维训练]
√
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
B.100 mL 2 mol·L-1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SO2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D.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解析:常温下浓硫酸与铁发生钝化阻碍了反应进行,故改用98%的浓硫酸后不能增大生成氢气的速率,A错误;加入氯化钠溶液后,氯化钠不参与反应,但溶液体积增大,相当于稀释,导致稀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B错误;升高温度,增大反应速率,C错误;压强越低反应速率越慢,所以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D正确。
√
2.(2025·郑州高二期末)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染色的核心工艺流程如下,依据流程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
A.制备环节:改变还原剂可调控化学反应速率
B.退浆环节: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染色环节:升高体系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D.上述流程涵盖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所有因素
解析:制备环节:传统工艺氢气还原需要7~15天,现代工艺用连二硫酸钠还原需要30 min,改变还原剂可调控化学反应速率,故A正确;退浆环节: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B正确;染色环节:升高体系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C正确;题述流程未涵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所有因素,如浓度影响等,故D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2
一、选择题
1.(2025·嘉兴高二期末)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A.浓度 B.压强
C.温度 D.反应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解析: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而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是次要影响因素。
√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
A.在金属栏杆表面涂油漆
B.把蔬菜水果放入冰箱内冷藏
C.酿酒过程中,加入酒曲
D.在糕点的包装袋内放入装有活性铁粉的塑料小包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解析:在金属栏杆表面涂油漆,减小反应物的接触面积,金属被腐蚀速率减慢,故A错误;把蔬菜水果放入冰箱内冷藏,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B错误;酿酒过程中加入的酒曲是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C正确;活性铁粉被氧化,能降低糕点被氧化的机会,糕点被氧化的速率减慢,故D错误。
√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3.(2025·辽宁协作校高二联考)下列措施不能改变相应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
A.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铁的腐蚀速率
B.高炉炼铁增加炉高——CO的反应速率
C.食物放在冰箱中储存——食物的腐败速率
D.烧煤时用煤粉代替煤块——煤的燃烧速率
解析: 铁表面刷油漆,阻止铁与氧气接触反应,降低反应速率,故A不选;高炉炼铁增加炉高并不能改变CO的反应速率,故B选;冰箱中温度低,反应速率减慢,故C不选;烧煤时用煤粉代替煤块,增大了固体的表面积,可以提高煤的燃烧速率,故D不选。
√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4.(2025·宁波期中检测)利用反应2NO(g)+2CO(g) N2(g)+2CO2(g)可实现汽车尾气的无害化处理。下列措施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 )
A.恒温恒容下,充入He(g) B.将CO2(g)从体系中分离出来
C.恒温恒压下,加入He(g) D.恒温恒容下,充入CO(g)
解析:恒温恒容下,充入He(g),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都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A错误;将CO2(g)从体系中分离出来,生成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B错误;恒温恒压下,加入He(g),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C错误;恒温恒容下,加入CO(g),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5.(2025·沈阳高二月考)少量铁片与100 mL 0.01 mol·L-1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 )
①加H2O;②加浓HNO3溶液;③滴入几滴浓盐酸;④加入少量铁粉;⑤加NaCl溶液;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⑧改用10 mL 0.1 mol·L-1盐酸。
A.③⑥⑦⑧ B.②③⑧ C.③⑦⑧ D.④⑥⑦
解析:加水使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变慢,故①错误;加浓硝酸,铁与硝酸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氢气产量下降,故②错误;滴入几滴浓盐酸,增大盐酸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故③正确;加入少量铁粉,使生成的氢气量增多,故④错误;加NaCl溶液,稀释了原盐酸,反应速率减慢,故⑤错误;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形成铁铜盐酸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但氢气的产量因铁的减少而减小,故⑥错误;升高温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且氢气产量不变,故⑦正确;改用10 mL 0.1 mol·L-1盐酸,反应物盐酸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且不影响产量,故⑧正确。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
6.(2025·泉州高二期末)下列四支试管中发生反应:H2O2+2HI==I2+2H2O,其中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
选项 实验 温度/℃ H2O2浓度/(mol·L-1) HI浓度/(mol·L-1) 催化剂
A ⅰ 25 0.1 0.1 无
B ⅱ 25 0.1 0.2 有
C ⅲ 30 0.2 0.2 无
D ⅳ 30 0.2 0.2 有
解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对比实验ⅰ、ⅱ可知,反应速率:实验ⅱ>实验ⅰ;对比实验ⅲ、ⅳ可知,反应速率:实验ⅳ>实验ⅲ;对比实验ⅱ、ⅳ可知,反应速率:实验ⅳ>实验ⅱ,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实验ⅳ。
√
1
2
4
5
6
7
8
9
10
12
11
3
7.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装置①用于测定生成氢气的速率
B.装置②依据褪色快慢比较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装置③依据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低判断Na和水反应的热效应
D.装置④依据出现浑浊的快慢比较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
2
4
5
6
7
8
9
10
12
11
3
解析:装置①生成的氢气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不能根据生成氢气的体积测定生成氢气的速率,A错误;装置②依据褪色快慢比较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保证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相同,用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来做实验,B错误;Na和水反应放热,广口瓶内气体受热膨胀,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所以装置③能达到目的,C正确;装置④中物质的浓度、温度都不同,无法判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
√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8.在相同条件下,做H2O2分解对比实验时,其中①加入MnO2催化,②不加MnO2催化。如图是反应放出O2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解析:由图像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V(O2),H2O2的量相同,两种情况下最终产生O2的体积相同,①中加入MnO2作催化剂,加快了H2O2的分解速率,在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比②大,反应结束时所用时间短。
√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9.某同学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少量稀盐酸中进行实验,实验测得氢气的产生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曲线所示,对该曲线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从t1→t2的原因是溶液中H+的浓度较大
B.从t1→t2的原因是水蒸发,致使H+的浓度升高
C.从t2→t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镁条的质量下降
D.从t2→t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H+的浓度逐渐下降
解析:由于镁与盐酸的反应放热,所以可提高反应的速率,t1~t2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A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H+的浓度越来越小,故B错误;t2~t3速率不断变慢,是因为盐酸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镁的体积大小不影响反应速率,故C错误,D正确。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10.(2025·温州期末检测)某学习小组同学研究过氧化氢溶液与氢碘酸(HI)反应:
H2O2+2HI==I2+2H2O,室温下的实验数据如表。已知: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表示为v=k·ca(H2O2)·cb(HI)。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c(H2O2)/(mol·L-1) 0.1 0.1 0.1 0.2 0.3
c(HI)/(mol·L-1) 0.1 0.2 0.3 0.1 0.1
从混合至溶液出现棕黄色的时间/s 13 6.5 4.3 6.5 4.3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①进行20 s后测得c(H2O2)=0.08 mol·L-1,则v(HI)=0.001 mol·L-1·s-1
B.由编号为①②③的实验数据可知,当H2O2浓度不变时,增大HI浓度,该反应速率加快
C.对比表中数据,a=1,b=1
D.将实验⑤的温度升高,溶液出现棕黄色时间变长,可能是温度升高使双氧水分解
√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解析:实验①进行20 s后测得c(H2O2)=0.08 mol·L-1,则Δc(H2O2)=(0.1-0.08)
mol·L-1=0.02 mol·L-1,v(H2O2)==0.001 mol·L-1·s-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HI)=0.002 mol·L-1·s-1,故A错误。由实验①②③的实验数据可知,当H2O2浓度不变时,HI浓度增大1倍,从混合至溶液出现棕黄色的时间变为原来的一半,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由实验①②的实验数据可得,=,则b=1;由实验①④的实验数据可得,=,则a=1,故C正确。将实验⑤的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溶液出现棕黄色时间变长,可能是温度升高使双氧水分解,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故D正确。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二、非选择题
11.(8分)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已知:S2+2H+==H2O+S↓+SO2↑)
(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步骤是 ;除如图所示装置中实验用品、仪器外,还需要的一种实验仪器是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秒表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解析:该反应中需要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所以进行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本实验需要测定反应速率,根据速率计算公式v=可知,该实验中需要计时,所以还需要的仪器为秒表。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11.(8分)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已知:S2+2H+==H2O+S↓+SO2↑)
(2)若在2 min时收集到224 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可计算出这2 min内H+的反应速率,但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根据收集的SO2的体积计算速率,但部分SO2溶于水,使得体积偏小,所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
部分SO2溶于水,
使测得气体体积偏小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3
11.(8分)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已知:S2+2H+==H2O+S↓+SO2↑)
(3)试简述测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其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种即可)。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测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还可以测定一定时间内生成硫单质的质量,也可以测定一定时间内H+浓度的变化。
测定一定时间内生成硫单质
的质量(或H+浓度的变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12.(14分)将浓度均为0.02 mol·L-1的H2O2、H2SO4、KI、Na2S2O3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
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H2O2+2S2+2H+==S4+2H2O,反应分两步进行。
反应A:……
反应B:I2+2S2==2I-+S4
(1)反应A的离子方程式是 。
解析:由总反应-反应B得到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2O2+2I-+2H+==I2+2H2O。
H2O2+2I-+2H+==I2+2H2O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12.(14分)将浓度均为0.02 mol·L-1的H2O2、H2SO4、KI、Na2S2O3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
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H2O2+2S2+2H+==S4+2H2O,反应分两步进行。
反应A:……
反应B:I2+2S2==2I-+S4
(2)对于总反应,I-的作用相当于 。
解析:对于总反应,I-的作用相当于催化剂。
催化剂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12.(14分)将浓度均为0.02 mol·L-1的H2O2、H2SO4、KI、Na2S2O3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
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H2O2+2S2+2H+==S4+2H2O,反应分两步进行。
反应A:…… 反应B:I2+2S2==2I-+S4
(3)为证明反应A、B的存在,进行实验Ⅰ。
实验Ⅰ:a.向酸化的H2O2溶液中加入试剂X的水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b.再向得到的蓝色溶液中加入Na2S2O3溶液,溶液的蓝色褪去。试剂X是 。
KI淀粉溶液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解析: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会将KI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碘单质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Na2S2O3溶液,发生反应:I2+2S2==2I-+S4,碘单质被还原为I-,则试剂X为KI淀粉溶液。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12.(14分)将浓度均为0.02 mol·L-1的H2O2、H2SO4、KI、Na2S2O3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
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H2O2+2S2+2H+==S4+2H2O,反应分两步进行。
反应A:…… 反应B:I2+2S2==2I-+S4
(4)为探究硫酸浓度对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进行实验Ⅱ、实验Ⅲ。(各溶液浓度均为0.02 mol·L-1)
用量/mL H2O2溶液 H2SO4溶液 Na2S2O3溶液 试剂X溶液 H2O
实验Ⅱ 5 4 8 3 0
实验Ⅲ 5 2 x y z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溶液从混合时的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实验Ⅱ是15 min,实验Ⅲ是20 min。
①实验Ⅲ中x、y、z,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 、 、 。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①为了方便研究,在反应中要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即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其他条件相同,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Ⅲ跟实验Ⅱ对比硫酸体积减小,所以其他条件都相同,而且混合后总体积也要相同,故实验Ⅲ中,x、y、z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8、3、2;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其他条件不变,溶液酸性越强,氢离子浓度越大,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8
3
2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氢离子
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5)为探究其他因素对该“碘钟实验”的影响,进行实验Ⅳ。(各溶液浓度均为0.02 mol·L-1)
实验过程中,溶液始终无明显颜色变化。
试结合该“碘钟实验”总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可推出反应A与反应B速率的相对快慢关系为v(A) v(B)(填“>”“<”或“=”)。
用量/mL H2O2溶液 H2SO4溶液 Na2S2O3溶液 试剂X溶液 H2O
实验Ⅳ 4 4 9 3 0
解析:对比实验Ⅱ、实验Ⅳ,可知溶液总体积相同,该变量是过氧化氢、Na2S2O3溶液,过氧化氢减少,Na2S2O3增大,由于n(H2O2)∶n (Na2S2O3)<,v(A)<课时跟踪检测(五)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选择题
1.(2025·嘉兴高二期末)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
A.浓度 B.压强
C.温度 D.反应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
A.在金属栏杆表面涂油漆 B.把蔬菜水果放入冰箱内冷藏
C.酿酒过程中,加入酒曲 D.在糕点的包装袋内放入装有活性铁粉的塑料小包
3.(2025·辽宁协作校高二联考)下列措施不能改变相应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
A.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铁的腐蚀速率
B.高炉炼铁增加炉高——CO的反应速率
C.食物放在冰箱中储存——食物的腐败速率
D.烧煤时用煤粉代替煤块——煤的燃烧速率
4.(2025·宁波期中检测)利用反应2NO(g)+2CO(g)N2(g)+2CO2(g)可实现汽车尾气的无害化处理。下列措施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 )
A.恒温恒容下,充入He(g)
B.将CO2(g)从体系中分离出来
C.恒温恒压下,加入He(g)
D.恒温恒容下,充入CO(g)
5.(2025·沈阳高二月考)少量铁片与100 mL 0.01 mol·L-1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 )
①加H2O;②加浓HNO3溶液;③滴入几滴浓盐酸;④加入少量铁粉;⑤加NaCl溶液;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⑧改用10 mL 0.1 mol·L-1盐酸。
A.③⑥⑦⑧ B.②③⑧
C.③⑦⑧ D.④⑥⑦
6.(2025·泉州高二期末)下列四支试管中发生反应:H2O2+2HII2+2H2O,其中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
选项 实验 温度/℃ H2O2浓度/(mol·L-1) HI浓度/(mol·L-1) 催化剂
A ⅰ 25 0.1 0.1 无
B ⅱ 25 0.1 0.2 有
C ⅲ 30 0.2 0.2 无
D ⅳ 30 0.2 0.2 有
7.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装置①用于测定生成氢气的速率
B.装置②依据褪色快慢比较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装置③依据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低判断Na和水反应的热效应
D.装置④依据出现浑浊的快慢比较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在相同条件下,做H2O2分解对比实验时,其中①加入MnO2催化,②不加MnO2催化。如图是反应放出O2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9.某同学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少量稀盐酸中进行实验,实验测得氢气的产生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曲线所示,对该曲线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从t1→t2的原因是溶液中H+的浓度较大
B.从t1→t2的原因是水蒸发,致使H+的浓度升高
C.从t2→t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镁条的质量下降
D.从t2→t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H+的浓度逐渐下降
10.(2025·温州期末检测)某学习小组同学研究过氧化氢溶液与氢碘酸(HI)反应:H2O2+2HII2+2H2O,室温下的实验数据如表。已知: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表示为v=k·ca(H2O2)·cb(HI)。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c(H2O2)/(mol·L-1) 0.1 0.1 0.1 0.2 0.3
c(HI)/(mol·L-1) 0.1 0.2 0.3 0.1 0.1
从混合至溶液出现棕黄色的时间/s 13 6.5 4.3 6.5 4.3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①进行20 s后测得c(H2O2)=0.08 mol·L-1,则v(HI)=0.001 mol·L-1·s-1
B.由编号为①②③的实验数据可知,当H2O2浓度不变时,增大HI浓度,该反应速率加快
C.对比表中数据,a=1,b=1
D.将实验⑤的温度升高,溶液出现棕黄色时间变长,可能是温度升高使双氧水分解
二、非选择题
11.(8分)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已知:S2+2H+H2O+S↓+SO2↑)
(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步骤是 ;除如图所示装置中实验用品、仪器外,还需要的一种实验仪器是 。
(2)若在2 min时收集到224 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可计算出这2 min内H+的反应速率,但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是 。
(3)试简述测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其他方法: (写一种即可)。
12.(14分)将浓度均为0.02 mol·L-1的H2O2、H2SO4、KI、Na2S2O3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
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H2O2+2S2+2H+S4+2H2O,反应分两步进行。
反应A:……
反应B:I2+2S22I-+S4
(1)反应A的离子方程式是 。
(2)对于总反应,I-的作用相当于 。
(3)为证明反应A、B的存在,进行实验Ⅰ。
实验Ⅰ:a.向酸化的H2O2溶液中加入试剂X的水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b.再向得到的蓝色溶液中加入Na2S2O3溶液,溶液的蓝色褪去。试剂X是 。
(4)为探究硫酸浓度对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进行实验Ⅱ、实验Ⅲ。(各溶液浓度均为0.02 mol·L-1)
用量/mL H2O2 溶液 H2SO4 溶液 Na2S2O3 溶液 试剂X 溶液 H2O
实验Ⅱ 5 4 8 3 0
实验Ⅲ 5 2 x y z
溶液从混合时的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实验Ⅱ是15 min,实验Ⅲ是20 min。
①实验Ⅲ中x、y、z,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 、 、 。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5)为探究其他因素对该“碘钟实验”的影响,进行实验Ⅳ。(各溶液浓度均为0.02 mol·L-1)
用量/mL H2O2 溶液 H2SO4 溶液 Na2S2O3 溶液 试剂X 溶液 H2O
实验Ⅳ 4 4 9 3 0
实验过程中,溶液始终无明显颜色变化。
试结合该“碘钟实验”总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可推出反应A与反应B速率的相对快慢关系为v(A) v(B)(填“>”“<”或“=”)。
课时跟踪检测(五)
1.选D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而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是次要影响因素。
2.选C 在金属栏杆表面涂油漆,减小反应物的接触面积,金属被腐蚀速率减慢,故A错误;把蔬菜水果放入冰箱内冷藏,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B错误;酿酒过程中加入的酒曲是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C正确;活性铁粉被氧化,能降低糕点被氧化的机会,糕点被氧化的速率减慢,故D错误。
3.选B 铁表面刷油漆,阻止铁与氧气接触反应,降低反应速率,故A不选;高炉炼铁增加炉高并不能改变CO的反应速率,故B选;冰箱中温度低,反应速率减慢,故C不选;烧煤时用煤粉代替煤块,增大了固体的表面积,可以提高煤的燃烧速率,故D不选。
4.选D 恒温恒容下,充入He(g),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都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A错误;将CO2(g)从体系中分离出来,生成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B错误;恒温恒压下,加入He(g),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C错误;恒温恒容下,加入CO(g),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5.选C 加水使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变慢,故①错误;加浓硝酸,铁与硝酸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氢气产量下降,故②错误;滴入几滴浓盐酸,增大盐酸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故③正确;加入少量铁粉,使生成的氢气量增多,故④错误;加NaCl溶液,稀释了原盐酸,反应速率减慢,故⑤错误;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形成铁铜盐酸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但氢气的产量因铁的减少而减小,故⑥错误;升高温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且氢气产量不变,故⑦正确;改用10 mL 0.1 mol·L-1盐酸,反应物盐酸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且不影响产量,故⑧正确。
6.选D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对比实验ⅰ、ⅱ可知,反应速率:实验ⅱ>实验ⅰ;对比实验ⅲ、ⅳ可知,反应速率:实验ⅳ>实验ⅲ;对比实验ⅱ、ⅳ可知,反应速率:实验ⅳ>实验ⅱ,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实验ⅳ。
7.选C 装置①生成的氢气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不能根据生成氢气的体积测定生成氢气的速率,A错误;装置②依据褪色快慢比较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保证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相同,用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来做实验,B错误;Na和水反应放热,广口瓶内气体受热膨胀,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所以装置③能达到目的,C正确;装置④中物质的浓度、温度都不同,无法判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
8.选A 由图像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V(O2),H2O2的量相同,两种情况下最终产生O2的体积相同,①中加入MnO2作催化剂,加快了H2O2的分解速率,在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比②大,反应结束时所用时间短。
9.选D 由于镁与盐酸的反应放热,所以可提高反应的速率,t1~t2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A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H+的浓度越来越小,故B错误;t2~t3速率不断变慢,是因为盐酸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镁的体积大小不影响反应速率,故C错误,D正确。
10.选A 实验①进行20 s后测得c(H2O2)=0.08 mol·L-1,则Δc(H2O2)=(0.1-0.08)mol·L-1=0.02 mol·L-1,v(H2O2)==0.001 mol·L-1·s-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HI)=0.002 mol·L-1·s-1,故A错误。由实验①②③的实验数据可知,当H2O2浓度不变时,HI浓度增大1倍,从混合至溶液出现棕黄色的时间变为原来的一半,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由实验①②的实验数据可得,=,则b=1;由实验①④的实验数据可得,=,则a=1,故C正确。将实验⑤的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溶液出现棕黄色时间变长,可能是温度升高使双氧水分解,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故D正确。
11.解析:(1)该反应中需要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所以进行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本实验需要测定反应速率,根据速率计算公式v=可知,该实验中需要计时,所以还需要的仪器为秒表。(2)根据收集的SO2的体积计算速率,但部分SO2溶于水,使得体积偏小,所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3)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测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还可以测定一定时间内生成硫单质的质量,也可以测定一定时间内H+浓度的变化。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秒表 (2)部分SO2溶于水,使测得气体体积偏小 (3)测定一定时间内生成硫单质的质量(或H+浓度的变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2.解析:(1)由总反应-反应B得到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2O2+2I-+2H+I2+2H2O。(2)对于总反应,I-的作用相当于催化剂。(3)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会将KI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碘单质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Na2S2O3溶液,发生反应:I2+2S22I-+S4,碘单质被还原为I-,则试剂X为KI淀粉溶液。(4)①为了方便研究,在反应中要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即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其他条件相同,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Ⅲ跟实验Ⅱ对比硫酸体积减小,所以其他条件都相同,而且混合后总体积也要相同,故实验Ⅲ中,x、y、z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8、3、2;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其他条件不变,溶液酸性越强,氢离子浓度越大,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5)对比实验Ⅱ、实验Ⅳ,可知溶液总体积相同,该变量是过氧化氢、Na2S2O3溶液,过氧化氢减少,Na2S2O3增大,由于n(H2O2)∶n (Na2S2O3)<,v(A)答案:(1)H2O2+2I-+2H+I2+2H2O (2)催化剂
(3)KI淀粉溶液 (4)①8 3 2 ②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5)<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