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方山子传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方山子传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0:34:31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8 方山子传帽顶。 为什么却在这里呢? 方山子,是光、黄二州之间的隐士。 任职。 妻子儿女。 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也足够用来使(他)享乐富足。 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及古往
今来的成败得失。 有一只鸟鹊在前面飞起。 课时作业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8. 方山子传 学案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内容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在乡间幽居生活
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上片写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下片写作者夕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1.字音辨识
闾里(lǘ)    遁(dùn)   慥(zào)
矍然(jué) 勋阀(xūn) 垢(ɡòu)
庵(ān) 岐(qí) 奴婢(bì)
精悍(hàn) 傥(tǎnɡ)
2.一词多义
(1)谓
(2)阳
(3)闻
(4)遇
(5)而
(6)之
3.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2)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
(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4.古今异义
(1)方屋而高
古义:帽顶。
今义:指房屋。
(2)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3)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5.文言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译文:方山子,是光、黄二州之间的隐士。
(2)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
译文:为什么却在这里呢?
(3)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句)
译文:有一只鸟鹊在前面飞起。
(4)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省略句)
译文: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
(5)亦足以富乐(省略句)
译文:也足够用来使(他)享乐富足。
(6)问余所以至此者(固定句式)
译文: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政治失意,文学辉煌——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写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知府、颖州知府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著作有《苏轼文集》等。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词清新豪健,气势磅礴,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书法家”;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经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于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方
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的感情,但是他因诗文惹祸不便直言,于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所以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从这个意义上本文可以说是作者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异”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方山子的“异”的?体现了方山子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二、三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写道:“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这一次邂逅,既表现了方山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作者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第三段写道:“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豪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与第二次邂逅所见深谙世故的方山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推崇
B.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逃跑
C.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D.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妻子:妻子和儿女
【解析】 遁:隐居。
【答案】 B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焉:都是代词,他。A项,乃:于是/竟。B项,因:于是/趁机。D项,也:句末语气词,不译/判断句标志。
【答案】 C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D.好文章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更强。
【解析】 A项,“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错,苏轼和方山子是老朋友,没有想到在黄州相见了。
【答案】 A
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逐渐长大成人之后,就一改往昔志向和行为而专心读书,想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
(2)方山子也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告诉了他我来这里的原因。
名师讲坛
文言文翻译三标准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有三条: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及词语的含义,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走样,不遗漏、不增加。
达: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表意明确,语言顺畅,语气恰当。
雅:译文要体现原文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文笔要优美、生动、简明,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条标准中,“信”和“达”是必须达到的要求,“雅”是高标准,高考题中的句子翻译并不一定要达到,没达到也不会导致扣分。在翻译诗歌和整段、整篇文章时,要尽可能向第三个标准靠拢。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2题
对 比
苏轼在《方山子传》中能把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例如:
1.青年时期与晚年的对比。
2.煊赫家世与在穷山中过“庵居蔬食”生活的对比。
3.传主与随从的对比。如西山狩猎时,随从“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4.昔“一时之豪杰”与今之“山中之人”的对比。
定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写法指点:
1.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法,不要牵强附会。
2.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要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请就熟悉的人或事物,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文字。(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花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在幽默诙谐中展现文人的洒脱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到御史弹劾,在湖州被捕入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言道:“子独不能如杨处妻,作一诗送我乎?”这实际上是以幽默来减轻家人的恐惧和悲伤,同时也借以使自己从紧张和痛苦中超脱出来。东坡晚年再贬至惠州,三贬至儋州。然而沉重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把东坡击倒。此时,他更注意运用幽默的力量来帮助它超越政治的险恶和人生的痛苦,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足够的体力来航渡人生的苦海。
【应用角度】 “笑对人生”、“自我调整”、“平常心”、“旷达人生”等。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他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自己能够拥有的时光全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媒评文摘】 1.富有真才实学、真做实干“含金量”的林俊德,可谓人品、学品、事品高尚,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和军人,也是真正的科学家。我们的所有感动,都来自于林俊德名副其实地做学问,搞研究,抓攻坚,带学生。而他忠诚于祖国和人民,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大形象,则永远鞭策和鼓舞着我们向上、向上、再向上。
——《新华晚报》
2.林俊德走了,走得如此感人,如此难忘。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是我们每一个人向林俊德学习的最好行动,也是对林俊德最深切的缅怀。
——中国文明网
肩 膀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岗,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起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却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钩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国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下系骨肉情怀。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精要赏析】 文化作文是一座山,文化作文是一条河。山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河则奔流到海不停息。文化名人就好像是这座大山,文化文人就好像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文章侧重引用苏轼的三首诗,表现苏轼的三个不同时期肩负的不同使命,同时文章又能将苏轼与众多的历史名人进行横向对比,突出苏轼的肩膀厚实、宽大,能够承担个人和历史的大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B.余既耸然异之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呼余宿其家。环诸萧然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解析】 A项,意思分别是“交往”、“出名”;B项,意思分别是“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C项,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D项,意思分别是“假使”、“让,叫”。
【答案】 C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并列连词。B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答案】 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解析】 B项,遗像:这里指以前留下的样子,今义指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C项,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D项,从事:这里指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A项,往往:常常,古今同义。
【答案】 A
4.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
D.使从事于其间
【解析】 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二矢,游西山   矢:箭
B.今已显闻 闻:出名
C.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上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解析】 阳:假装。
【答案】 C
6.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
①用财如粪土 ②而岂山中之人哉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解析】 ②⑥表现的是方山子的“隐”,排除即可。
【答案】 A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念”二字一转,回忆陈慥少时情景以及十九年前在岐山的相遇,这是倒叙,但从“今几日耳”又一转,仍然回到此时此地——在岐亭相遇的时间及地点中来。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表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人叙事技巧。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
【答案】 B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淩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淩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淩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淩犹不遣。淩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大将军司马宣王辟基,未至,擢为中书侍郎。
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吴尝大发众集建业,扬声欲入攻扬州,刺史诸葛诞使基策之。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伏诛,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
(选自《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司马宣王辟基      辟:征召
B.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竞:竞争
C.今寇贼未殄 殄:消灭
D.刺史诸葛诞使基策之 策:谋划
【解析】 B项,竞:争气,努力。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项,介词,比/介词,对于。A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均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均为副词,用来。
【答案】 C
1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基仕途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深得刺史王淩、王朗等人的赏识,且因他辅佐王淩有功而得到青州士人的称赞。
B.王基对魏明帝大兴土木而使百姓劳苦的做法深为担忧,曾上书引用颜渊、贾谊的话加以劝导。
C.王基正直敢言,敢于与当时以经学知识丰富著称的王肃辩论,他的上级曹爽专制导致国内风化大坏,王基也敢于不畏强权撰写《时要论》加以讥讽。
D.王基是魏国后期的奇才之一,军事上擅长于对战局的准确分析,他料到孙权必定不会出兵,孙权果然没有出兵。
【解析】 应为王淩得到青州士人的称赞。
【答案】 A
★12.(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4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先王生活很简朴,使(国家)不至于发生祸患。
(2)希望陛下能深思东野子的弊病,仔细揣摩舟和水的比喻,让那些马匹在精力还未竭尽时休息一下,让那些百姓在生活还未完全困顿时省些劳役。
(3)孙权想要亲自率兵出击,又怕内部祸乱猝然发生,各种矛盾一齐爆发,导致崩溃。
【参考译文】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少年时父亲去世,便与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精心抚养(他),王基也非常孝顺。十七岁这年,郡里征召他为府吏,没多久(他)觉得不太合意,便辞职,进入琅邪界内游学。黄初年间,各地荐举孝廉,他被任命为郎中。当时,青州刚刚平定,刺史王淩特意上奏章,请(朝廷)任命王基出任别驾,后来朝廷召他为秘书郎,王淩再次请求让他回青州任职。不久,司徒王朗征召王基,王淩不放。王朗上书弹劾王淩说:“凡是地方有优秀的官吏,应把他们提升到郡府;郡府有优秀的官吏,应举荐到朝廷,因此古代有侯伯向天子荐举人才的礼制。而今州郡获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真没听说过。”王淩还是不放。王淩所以得到青州士人的称赞,主要还由于王基的辅佐协作。大将军司马懿征召王基,还没正式任职,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劳苦。王基上书说:“我听说古人把百姓比作水,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因此,居于百姓之上的天子,不能不随时戒惧。百姓安乐、闲适,一切事情都好办;如果他们生活很苦,他们就会想到作乱。因此,先王生活很简朴,使(国家)不至于发
生祸患。从前颜渊说,东野子驾驭马匹,马已精疲力竭,但他仍驱赶不止,因此知道他将失败。而今劳役繁重,男女分离,(人们怨声载道,)希望陛下能深思东野子的弊病,仔细揣摩舟和水的比喻,让那些马匹在精力还未竭尽时休息一下,让那些百姓在生活还未完全困顿时省些劳役。从前汉代打天下,到汉孝文帝时,只有同姓的诸侯。因此,贾谊深感忧虑地说:‘下边是堆积着的柴禾,点着火,而在上面睡觉,还自以为很安全。’而今敌人并未消灭,猛将掌握军队兵权,限制了又难以应敌,长久下去,帝位难以传给后代。在此盛明之世,不专心致志地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再不争气,国家就危险了。如果让贾谊再生,一定会比以前更加忧虑。”
散骑常侍王肃撰著诸经传解,又论述、制定朝廷礼仪,常常修改郑玄的旧观点。王基则依据郑玄之说与王肃争论。后任安平太守,因公辞去此职。大将军曹爽请他出任从事中郎,后出任安丰太守。郡界临接吴国,王基治理州郡,十分清正严明,颇得百姓感念,加之防备森严,敌人不敢进犯。(故)被加封讨寇将军的封号。东吴曾在建业集中大军,声称要攻打扬州,刺史诸葛诞让王基谋划此事。王基说:“以前孙权屡次进犯合肥,到了江夏,之后全琮出击庐江,朱然进犯襄阳,但都未得逞,只得退回。而今陆逊等老将已死,孙权也年老,内部没有能臣贤嗣,军中又缺乏英明军师。孙权想要亲自率兵出击,又怕内部祸乱猝然发生,各种矛盾一齐爆发,导致崩溃;若派将领率兵,老将差不多死光了,新将他又不信任。他不过是想借此安排好亲信,以攻为守而已。”后来,孙权没有领兵出击。当时国内曹爽专权,风气大坏,王基撰《时要论》来讥讽时事。因病离任回到都城,被征召为河南尹,还没有赴任,曹爽被杀。因为王基曾经是曹爽的下属,也照例罢免。
四、语言表达
13.请从学过或熟知的诗词中选出符合下面要求的诗句,填写在下面空格处。
苏轼,和李白一样,诗文里多月。思其弟,情深却不悲戚,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其妻,肝肠寸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曾豪情万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14.1月10日,公交车上,一位民工小伙给老人让座,可是老人却掏出纸巾,把座位擦了一遍才坐下。民工小伙开始愣了一下,随后就明白了,有点尴尬地笑了笑,脸变得通红。
此事被一位乘客发上网后,网友们对这位老人的做法议论纷纷。
请写一段话,阐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用反问或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述,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老人的做法伤害了别人的自尊,真嫌脏的话就别坐了,难道非得当着人面擦来擦去吗?
(2)老人的举动让好心人寒心,为什么?因为好心没得好回报,反而伤了自己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