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4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第4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10 09:23:25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新知探究(一)——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 原理
2NO2(g) N2O4(g)
(红棕色)   (无色) ΔH=-56.9 kJ·mol-1
实验 步骤
实验 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    ; 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   
实验 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时颜色     ,说明NO2浓度     ,即平衡向     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     ,说明NO2浓度    ,即平衡向     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    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    反应的方向移动。
(3)用v t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aA(g)+bB(g) cC(g)+dD(g) ΔH<0 aA(g)+bB(g) cC(g)+dD(g) ΔH>0
  [微思考] 在已建立平衡的体系中,改变温度,化学平衡是否移动
2.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改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2)用v t图像分析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t1时刻,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则v'正=v'逆,平衡不移动如图所示。
[微点拨] 如图所示t1时刻改变的条件既可以是使用催化剂,也可以是等体积的反应加压。
[题点多维训练]
1.如图中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 Z(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只改变一个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使用催化剂 D.缩小体积
2.(2025·南阳阶段月考)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利用CO2氧化乙烷制备乙烯的反应为C2H6(g)+CO2(g) C2H4(g)+CO(g)+H2O(g) Δ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不能提高C2H4的平衡产率的是 (  )
A.升高温度
B.移除部分C2H4
C.压缩容器体积
D.增大CO2的浓度
3.在下列可逆反应中,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均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
A.2SO2(g)+O2(g) 2SO3(g) ΔH<0
B.4NH3(g)+5O2(g) 4NO(g)+6H2O(g) ΔH<0
C.2NH3(g) N2(g)+3H2(g) ΔH>0
D.SO2(g)+NO2(g) SO3(g)+NO(g) ΔH<0
4.有可逆反应:A(g)+3B(g) 2C(g) ΔH<0。
已知在t1、t3、t5、t7时反应都达到平衡,如果t2、t4、t6、t8时都只改变了一个反应条件,则下列对t2、t4、t6、t8时改变条件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减小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
B.使用催化剂、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升高温度
C.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减小压强、升高温度
D.升高温度、减小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
新知探究(二)——勒夏特列原理
典例导学 
  [典例] (2025·大庆高二期末)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A.在合成氨实际生产中,使氨液化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提高原料利用率
B.在工业制硫酸生产中,采用五氧化二钒作催化剂合成SO3
C.向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
D.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听课记录:
[系统融通知能]
1.理清勒夏特列原理
含义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如温度、压强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 ①勒夏特列原理的适用对象是可逆过程。②化学平衡移动的目的是“减弱”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外界条件的改变,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2.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思维模型
[题点多维训练]
1.(2025·郑州期中检测)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
A.晒自来水养小金鱼
B.合成氨时采用700 K的温度
C.开启啤酒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
D.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将乙酸乙酯不断蒸出
2.(2023·北京卷)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促进H2O2分解
B.密闭烧瓶内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受热后颜色加深
C.铁钢放入浓HNO3中,待不再变化后,加热能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锌片与稀H2SO4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促进H2的产生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O2(g)+C(s) 2CO(g) ΔH>0,达到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则指定物质的浓度及平衡如何变化。
(1)增加C(s),则平衡      (填“逆向移动”“正向移动”或“不移动”),c(CO2)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则平衡     (填“逆向移动”“正向移动”或“不移动”),c(CO)    ,n(CO)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保持反应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通入He,则平衡   (填“逆向移动”“正向移动”或“不移动”),c(CO2)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保持反应容器的容积不变,升高温度,则平衡    (填“逆向移动”“正向移动”或“不移动”),c(CO)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第4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新知探究(一)
1.(1)加深 变浅 加深 增大 逆反应 变浅 减小 正反应 (2)吸热 放热
[微思考]
提示: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何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移动。
[题点多维训练]
1.选C 升高温度,加大X的投入量,则X的转化率降低;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X的转化率不变;缩小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X的转化率提高。
2.选C 反应正向吸热,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C2H4的平衡产率,故A正确;移除部分C2H4,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C2H4的平衡产率,故B正确;反应正向气体分子数增大,压缩体积,平衡逆向移动,C2H4的平衡产率减小,故C错误;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C2H4的平衡产率,故D正确。
3.选A A.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也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选D t2到t3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且v逆>v正,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改变条件为升高温度,故A错误;t4到t5速率减小,且v逆>v正,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为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减小压强向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改变条件为减小压强,故B错误;t6到t7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且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其改变条件为增大反应物浓度,故C错误;t8时刻速率增大,但v逆=v正,平衡未移动,改变条件为使用催化剂,故D正确。
新知探究(二)
[典例] 选B 在合成氨实际生产中,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则原料转化率增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正确;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状态,在工业制硫酸生产中,采用五氧化二钒作催化剂合成三氧化硫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平衡未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根据2Cr+2H+ Cr2+H2O,向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氢离子消耗,平衡逆向移动,因此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正确;Cl2+H2O H++Cl-+HClO,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氯离子浓度增大,抑制氯气的溶解,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正确。
[题点多维训练]
1.选B 自来水用氯气消毒过,发生反应:Cl2+H2O HCl+HClO,次氯酸见光分解反应为2HClO2HCl+O2↑,HClO浓度减小,促进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减少了氯气的含量,使其更适宜金鱼生存,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错误;合成氨的反应温度通常控制在700 K左右,这是因为在这个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大,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温度过高,逆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合成氨时采用700 K的温度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正确;因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打开啤酒瓶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逸出,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错误;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采用加热的方式将生成的乙酸乙酯不断蒸出,从而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错误。
2.选B MnO2会催化 H2O2分解,与平衡移动无关,A项错误; 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 NO2浓度增大,混合气体颜色加深,B项正确;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加热会使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与平衡移动无关,C项错误;加入硫酸铜以后,锌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与平衡移动无关,D项错误。
3.解析:(1)C为固体,增加C的量,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CO2)不变。(2)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c(CO)减小,但n(CO)增大。(3)通入He,容积和温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CO2)不变。(4)容积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c(CO)增大。
答案:(1)不移动 不变 (2)正向移动 减小 增大
(3)不移动 不变 (4)正向移动 增大
5 / 5(共45张PPT)
第4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新知探究(一)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
平衡的影响
新知探究(二) 勒夏特列原理
课时跟踪检测
目录
新知探究(一)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
平衡的影响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 原理 2NO2(g) N2O4(g)
(红棕色)  (无色)
ΔH=-56.9 kJ·mol-1
实验 步骤
实验 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 ;
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______
实验 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时颜色 ,说明NO2浓度 ,即平衡向 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 ,说明NO2浓度 ,即平衡向
方向移动
加深
变浅
加深
增大
逆反应
变浅
减小
正反应
续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 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 反应的方向移动。
(3)用v t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aA(g)+bB(g) cC(g)+dD(g) ΔH<0 aA(g)+bB(g) cC(g)+dD(g) ΔH>0
吸热
放热
[微思考] 在已建立平衡的体系中,改变温度,化学平衡是否移动
提示: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何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移动。
2.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改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2)用v t图像分析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t1时刻,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则v'正=v'逆,平衡不移动如图所示。
[微点拨] 如上图所示t1时刻改变的条件既可以是使用催化剂,也可以是等体积的反应加压。
[题点多维训练]

1.如图中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 Z(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只改变一个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使用催化剂 D.缩小体积
解析:升高温度,加大X的投入量,则X的转化率降低;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X的转化率不变;缩小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X的转化率提高。

2.(2025·南阳阶段月考)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利用CO2氧化乙烷制备乙烯的反应为C2H6(g)+CO2(g) C2H4(g)+CO(g)+H2O(g) Δ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不能提高C2H4的平衡产率的是 (  )
A.升高温度 B.移除部分C2H4
C.压缩容器体积 D.增大CO2的浓度
解析:反应正向吸热,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C2H4的平衡产率,故A正确;移除部分C2H4,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C2H4的平衡产率,故B正确;反应正向气体分子数增大,压缩体积,平衡逆向移动,C2H4的平衡产率减小,故C错误;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C2H4的平衡产率,故D正确。
3.在下列可逆反应中,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均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
A.2SO2(g)+O2(g) 2SO3(g) ΔH<0
B.4NH3(g)+5O2(g) 4NO(g)+6H2O(g) ΔH<0
C.2NH3(g) N2(g)+3H2(g) ΔH>0
D.SO2(g)+NO2(g) SO3(g)+NO(g) ΔH<0
解析:A.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也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有可逆反应:A(g)+3B(g) 2C(g) ΔH<0。
已知在t1、t3、t5、t7时反应都达到平衡,如果t2、t4、t6、t8时都只改变了一个反应条件,则下列对t2、t4、t6、t8时改变条件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减小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
B.使用催化剂、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升高温度
C.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减小压强、升高温度
D.升高温度、减小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

解析: t2到t3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且v逆>v正,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改变条件为升高温度,故A错误;t4到t5速率减小,且v逆>
v正,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为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减小压强向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改变条件为减小压强,故B错误;t6到t7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且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其改变条件为增大反应物浓度,故C错误;t8时刻速率增大,但v逆=v正,平衡未移动,改变条件为使用催化剂,故D正确。
新知探究(二) 勒夏特列原理
典例导学
[典例] (2025·大庆高二期末)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在合成氨实际生产中,使氨液化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提高原料利用率
B.在工业制硫酸生产中,采用五氧化二钒作催化剂合成SO3
C.向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
D.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解析] 在合成氨实际生产中,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则原料转化率增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正确;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状态,在工业制硫酸生产中,采用五氧化二钒作催化剂合成三氧化硫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平衡未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根据2Cr+2H+ Cr2+H2O,向K2Cr2O7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氢离子消耗,平衡逆向移动,因此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正确;Cl2+H2O H++Cl-+HClO,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氯离子浓度增大,抑制氯气的溶解,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正确。
1.理清勒夏特列原理
[系统融通知能]
含义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如温度、压强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 ①勒夏特列原理的适用对象是可逆过程。②化学平衡移动的目的是“减弱”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外界条件的改变,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2.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思维模型
[题点多维训练]

1.(2025·郑州期中检测)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
A.晒自来水养小金鱼
B.合成氨时采用700 K的温度
C.开启啤酒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
D.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将乙酸乙酯不断蒸出
解析:自来水用氯气消毒过,发生反应:Cl2+H2O HCl+HClO,次氯酸见光分解反应为2HClO 2HCl+O2↑,HClO浓度减小,促进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减少了氯气的含量,使其更适宜金鱼生存,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错误;合成氨的反应温度通常控制在700 K左右,这是因为在这个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大,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温度过高,逆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合成氨时采用700 K的温度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正确;因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打开啤酒瓶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逸出,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错误;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采用加热的方式将生成的乙酸乙酯不断蒸出,从而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错误。

2.(2023·北京卷)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促进H2O2分解
B.密闭烧瓶内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受热后颜色加深
C.铁钢放入浓HNO3中,待不再变化后,加热能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锌片与稀H2SO4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促进H2的产生
解析:MnO2会催化 H2O2分解,与平衡移动无关,A项错误; 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 NO2浓度增大,混合气体颜色加深,B项正确;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加热会使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与平衡移动无关,C项错误;加入硫酸铜以后,锌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与平衡移动无关,D项错误。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O2(g)+C(s) 2CO(g) ΔH>0,达到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则指定物质的浓度及平衡如何变化。
(1)增加C(s),则平衡    (填“逆向移动”“正向移动”或“不移动”),c(CO2)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C为固体,增加C的量,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CO2)不变。
(2)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则平衡     (填“逆向移动”“正向移动”或“不移动”),c(CO)   ,n(CO)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c(CO)减小,但n(CO)增大。
不移动 
不变 
正向移动
 减小 
增大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O2(g)+C(s) 2CO(g) ΔH>0,达到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则指定物质的浓度及平衡如何变化。
(3)保持反应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通入He,则平衡    (填“逆向移动”“正向移动”或“不移动”),c(CO2)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通入He,容积和温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CO2)不变。
(4)保持反应容器的容积不变,升高温度,则平衡     (填“逆向移动”“正向移动”或“不移动”),c(CO)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容积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c(CO)增大。
不移动 
不变 
正向移动 
增大
课时跟踪检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2
一、选择题
1.某一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增大反应物浓度   B.减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C.增大生成物浓度 D.升高反应温度
解析: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正确;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不确定,减小体积即压强增大,无法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故B错误;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错误;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2025·信阳期中检测)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g) CO2(g)+H2(g) ΔH<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减小压强 B.增大的投料比
C.升高温度 D.更换高效催化剂
解析: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A错误;增大的投料比,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水的转化率减小,CO的转化率增大,故B正确;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的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更换高效催化剂,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X(g)+bY(g) cZ(g)在一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刻改变某一外界变化,化学反应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
B.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C.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
D.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解析:从图像可知,t0时刻改变条件后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动,若a+b=c,则t0时刻可以是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使用催化剂,D项正确。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4.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A.溴水中存在以下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NaOH溶液后颜色变浅
B.对2H2O2 2H2O+O2↑的反应,使用MnO2可增大制O2的反应速率
C.反应:CO+NO2 CO2+NO ΔH<0,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 ΔH<0,为使氨的产率提高,理论上应采取低温高压的措施
解析: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5.(2025·杭州高二检测)已知植物光合作用发生反应:
6CO2(g)+6H2O(l) C6H12O6(s)+6O2(g) ΔH=+669.62 kJ·mol-1,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增加C6H12O6的量,CO2转化率减小
B.增大C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C.适当升高温度,既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又增大了CO2的转化率
D.加入催化剂,O2的体积分数增大
解析:C6H12O6是固体,增加C6H12O6的量,平衡不移动,CO2转化率不变,故A错误;增大C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适当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既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又增大了CO2的转化率,故C正确;加入催化剂,O2的体积分数不变,故D错误。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6.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 2HBr(g) ΔH<0,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  )
A.a>b B.a=b
C.a解析: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绝热下进行反应,温度升高,所以绝热平衡时转化率低于恒温平衡时转化率,即a>b。
14

1
2
4
5
6
7
8
9
10
12
11
13
3
7.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后,保持温度、容器容积不变,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K为平衡常数,Q为浓度商)(  )
A.Q不变,K变大,O2的转化率增大 B.Q不变,K变大,SO2的转化率减小
C.Q减小,K不变,O2的转化率减小 D.Q增大,K不变,SO2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当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后,保持温度不变,则平衡常数不变,浓度商Q=,容器容积不变,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O2浓度增大,所以浓度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增大,但由于充入了O2,所以O2的转化率减小。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8.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2NO2(g) N2O4(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通入N2O4(g),再次达到平衡时NO2(g)的质量分数增大
C.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D.若改为恒温下用注射器作为容器,压缩注射器过程中可观察到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解析: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通入N2O4,相当于对原平衡加压,再次达到平衡时,NO2的质量分数减小,故B错误;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故C错误;若改为恒温下用注射器作为容器,压缩注射器过程中可观察到气体颜色先深后浅,但比原来的深,故D错误。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9.(2024·江西卷)温度T下,向1 L真空刚性容器中加入1 mol (CH3)2CHOH,反应达到平衡时,c(Y)=0.4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CH3)2CHOH(g) (CH3)2CO(g)+H2(g)
  X        Y   Z
A.再充入1 mol X和1 mol Y,此时v正B.再充入1 mol X,平衡时,c(Y)=0.8 mol·L-1
C.再充入1 mol N2,平衡向右移动
D.若温度升高,X的转化率增加,则上述反应ΔH<0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由题可知,达到平衡时c(X)=0.6 mol·L-1,c(Y)=c(Z)=0.4 mol·L-1,反应的平衡常数K=≈0.27,再充入1 mol X和1 mol Y,此时Q==0.35>K,反应逆向进行,v正0,D项错误。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0.为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aA(g)+bB(g) cC(g) ΔH的影响,以A和B的起始物质的量之比为a∶b反应,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a+bB.平衡后增大容器体积,反应放出热量
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常数也增大
D.平衡后再充入a mol A,平衡正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后,A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由图可知,同一温度下,增大压强,A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平衡逆向移动,说明a+b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1.(2025·南宁阶段检测)为探究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和结论都错误的是 (  )
选项 影响因素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浓度 向1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中加入1 mL 1.0 mol·L-1 HI溶液 黄色溶液变橙色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压强 向恒温恒容密闭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 HI气体,分解达到平衡后再充入100 mL Ar 气体颜色不变 恒温恒容下,该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C 温度 将封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烧瓶浸泡在热水中 气体颜色变深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D 催化剂 向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1 mL 0.3 mol·L-1 H2SO4溶液,水浴加热 上层液体逐渐减少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使反应速率加快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K2CrO4溶液具有氧化性,HI具有还原性,向1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中加入1 mL 1.0 mol·L-1 HI溶液,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使溶液变为橙色,干扰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A错误;反应2HI(g) H2(g)+I2(g)为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向恒温恒容密闭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 HI气体,分解达到平衡后再充入100 mL Ar,平衡不发生移动,气体颜色不变,应得到的结论是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恒温恒容时,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故B正确;反应2NO2(g) N2O4(g)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变深,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即向吸热方向移动,故C正确;向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1 mL 0.3 mol·L-1 H2SO4溶液,水浴加热,上层液体逐渐减少,这说明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D正确。
14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13
3
二、非选择题
12.(6分)对于反应A( )+2B(g) n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请回答:
(1)改变A的量,平衡不移动,则A为  。
解析:改变A的量,平衡不移动,则A为固态或纯液态。
(2)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当n=2时,A的状态为       ;当n=3时,A的状态为   。
解析: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当n=2时,A为固态或纯液态,n=3时A为气态。
(3)若A为固体,压缩体积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减小,则n   。
解析:若A为固体,压缩体积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n>2。
固态或纯液态
固态或纯液态
气态
>2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3.(12分)现有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
(1)该反应的逆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且m+n  (填“>”“=”或“<”)p。
(2)减压使容器体积增大时,A的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3)若容积不变加入B,则A的转化率     ,B的转化率   。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将   。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   。
放热
 >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小
不变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m+n>p。减压使容器体积增大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质量分数增大;若容积不变加入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的转化率减小;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C)增大,c(B)减小,即减小;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14分)(2024·海南卷)氨是一种理想的储氢载体,具有储氢密度高、储运技术成熟等优点。
已知298 K,100 kPa时,反应①:N2(g)+3H2(g) 2NH3(g) ΔH1=-92 kJ·mol-1;p(NH3)=总压×NH3物质的量分数。
回答问题:
(1)题述条件下,反应②:2NH3(g) N2(g)+3H2(g) ΔH2=   kJ·mol-1。
14
解析:由题干可知,反应②为反应①的逆反应,故ΔH2=-ΔH1=+92 kJ·mol-1。
+92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2024·海南卷)氨是一种理想的储氢载体,具有储氢密度高、储运技术成熟等优点。
已知298 K,100 kPa时,反应①:N2(g)+3H2(g) 2NH3(g) ΔH1=-92 kJ·mol-1;p(NH3)=总压×NH3物质的量分数。
(2)设反应为一步完成,且ΔH与温度无关。已知673 K下,反应①活化能为335 kJ·mol-1,则NH3(g)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为   kJ·mol-1。
14
解析:ΔH=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故NH3(g)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为335 kJ·mol-1+92 kJ·mol-1=427 kJ·mol-1。
427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2024·海南卷)氨是一种理想的储氢载体,具有储氢密度高、储运技术成熟等优点。
已知298 K,100 kPa时,反应①:N2(g)+3H2(g) 2NH3(g) ΔH1=-92 kJ·mol-1;p(NH3)=总压×NH3物质的量分数。
(3)既能影响反应②平衡转化率又能影响其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
  。
14
解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影响平衡转化率即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强等,故既能影响反应②平衡转化率又能影响其反应速率的因素为温度、压强。
压强
温度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
(4)温度T下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氨催化分解反应,p(NH3) t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其函数关系p(NH3)/kPa=       (写表达式),增大氨的初始分压,氨的转化速率   。假设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后NH3
都变成活化分子,其他条件不变。改用比表面积更大的
催化剂,则单位时间H2的产量将   。
解析:由图像可知,其函数关系可表示为p(NH3)/kPa=kt/min+b,代入点(0,35)和(5,23.5)可求得k=-2.3,b=35,即p(NH3)/kPa=kt/min+b=35-2.3t/min;由图可知,氨的转化速率与初始氨的分压无关,故增大氨的初始分压,氨的转化速率不变;使用比表面积更大的催化剂,NH3吸附量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即单位时间内氢气的产量增大。
35-2.3t/min
不变 
增大课时跟踪检测(十)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选择题
1.某一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
A.增大反应物浓度 B.减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C.增大生成物浓度 D.升高反应温度
2.(2025·信阳期中检测)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g)CO2(g)+H2(g) ΔH<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
A.减小压强      B.增大的投料比
C.升高温度      D.更换高效催化剂
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X(g)+bY(g)cZ(g)在一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刻改变某一外界变化,化学反应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
B.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C.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
D.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4.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A.溴水中存在以下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NaOH溶液后颜色变浅
B.对2H2O22H2O+O2↑的反应,使用MnO2可增大制O2的反应速率
C.反应:CO+NO2CO2+NO ΔH<0,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氨反应:N2+3H22NH3 ΔH<0,为使氨的产率提高,理论上应采取低温高压的措施
5.(2025·杭州高二检测)已知植物光合作用发生反应:6CO2(g)+6H2O(l)C6H12O6(s)+6O2(g) ΔH=+669.62 kJ·mol-1,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增加C6H12O6的量,CO2转化率减小
B.增大C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C.适当升高温度,既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又增大了CO2的转化率
D.加入催化剂,O2的体积分数增大
6.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2HBr(g) ΔH<0,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  )
A.a>b B.a=b
C.a7.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状态后,保持温度、容器容积不变,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K为平衡常数,Q为浓度商) (  )
A.Q不变,K变大,O2的转化率增大
B.Q不变,K变大,SO2的转化率减小
C.Q减小,K不变,O2的转化率减小
D.Q增大,K不变,SO2的转化率增大
8.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2NO2(g)N2O4(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通入N2O4(g),再次达到平衡时NO2(g)的质量分数增大
C.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D.若改为恒温下用注射器作为容器,压缩注射器过程中可观察到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9.(2024·江西卷)温度T下,向1 L真空刚性容器中加入1 mol (CH3)2CHOH,反应达到平衡时,c(Y)=0.4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CH3)2CHOH(g)(CH3)2CO(g)+H2(g)
    X        Y     Z
A.再充入1 mol X和1 mol Y,此时v正B.再充入1 mol X,平衡时,c(Y)=0.8 mol·L-1
C.再充入1 mol N2,平衡向右移动
D.若温度升高,X的转化率增加,则上述反应ΔH<0
10.为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aA(g)+bB(g)cC(g) ΔH的影响,以A和B的起始物质的量之比为a∶b反应,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a+bB.平衡后增大容器体积,反应放出热量
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常数也增大
D.平衡后再充入a mol A,平衡正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后,A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11.(2025·南宁阶段检测)为探究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和结论都错误的是 (  )
选项 影响因素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浓度 向1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中加入1 mL 1.0 mol·L-1 HI溶液 黄色溶液变橙色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压强 向恒温恒容密闭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 HI气体,分解达到平衡后再充入100 mL Ar 气体颜色不变 恒温恒容下,该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C 温度 将封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烧瓶浸泡在热水中 气体颜色变深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D 催化剂 向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1 mL 0.3 mol·L-1 H2SO4溶液,水浴加热 上层液体逐渐减少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使反应速率加快
二、非选择题
12.(6分)对于反应A( )+2B(g)n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请回答:
(1)改变A的量,平衡不移动,则A为  。
(2)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当n=2时,A的状态为      ;当n=3时,A的状态为    。
(3)若A为固体,压缩体积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减小,则n    。
13.(12分)现有反应:mA(g)+nB(g)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
(1)该反应的逆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且m+n   (填“>”“=”或“<”)p。
(2)减压使容器体积增大时,A的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3)若容积不变加入B,则A的转化率      ,B的转化率    。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将     。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     。
14.(14分)(2024·海南卷)氨是一种理想的储氢载体,具有储氢密度高、储运技术成熟等优点。
已知298 K,100 kPa时,反应①:N2(g)+3H2(g)2NH3(g) ΔH1=-92 kJ·mol-1;p(NH3)=总压×NH3物质的量分数。
回答问题:
(1)题述条件下,反应②:2NH3(g)N2(g)+3H2(g) ΔH2=    kJ·mol-1。
(2)设反应为一步完成,且ΔH与温度无关。已知673 K下,反应①活化能为335 kJ·mol-1,则NH3(g)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为    kJ·mol-1。
(3)既能影响反应②平衡转化率又能影响其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  。
(4)温度T下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氨催化分解反应,p(NH3) t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其函数关系p(NH3)/kPa=         (写表达式),增大氨的初始分压,氨的转化速率    。假设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后NH3都变成活化分子,其他条件不变。改用比表面积更大的催化剂,则单位时间H2的产量将    。
课时跟踪检测(十)
1.选A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正确;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不确定,减小体积即压强增大,无法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故B错误;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错误;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2.选B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A错误;增大的投料比,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水的转化率减小,CO的转化率增大,故B正确;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的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更换高效催化剂,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3.选D 从图像可知,t0时刻改变条件后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动,若a+b=c,则t0时刻可以是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若a+b≠c,则t0时刻只能是使用催化剂,D项正确。
4.选B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5.选C C6H12O6是固体,增加C6H12O6的量,平衡不移动,CO2转化率不变,故A错误;增大C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适当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既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又增大了CO2的转化率,故C正确;加入催化剂,O2的体积分数不变,故D错误。
6.选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绝热下进行反应,温度升高,所以绝热平衡时转化率低于恒温平衡时转化率,即a>b。
7.选C 当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状态后,保持温度不变,则平衡常数不变,浓度商Q=,容器容积不变,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O2浓度增大,所以浓度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增大,但由于充入了O2,所以O2的转化率减小。
8.选A 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通入N2O4,相当于对原平衡加压,再次达到平衡时,NO2的质量分数减小,故B错误;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故C错误;若改为恒温下用注射器作为容器,压缩注射器过程中可观察到气体颜色先深后浅,但比原来的深,故D错误。
9.选A 由题可知,达到平衡时c(X)=0.6 mol·L-1,c(Y)=c(Z)=0.4 mol·L-1,反应的平衡常数K=≈0.27,再充入1 mol X和1 mol Y,此时Q==0.35>K,反应逆向进行,v正0,D项错误。
10.选B 由图可知,同一温度下,增大压强,A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平衡逆向移动,说明a+b11.选A K2CrO4溶液具有氧化性,HI具有还原性,向1 mL 0.1 mol·L-1 K2CrO4溶液中加入1 mL 1.0 mol·L-1 HI溶液,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使溶液变为橙色,干扰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A错误;反应2HI(g) H2(g)+I2(g)为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向恒温恒容密闭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 HI气体,分解达到平衡后再充入100 mL Ar,平衡不发生移动,气体颜色不变,应得到的结论是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恒温恒容时,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故B正确;反应2NO2(g) N2O4(g)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变深,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即向吸热方向移动,故C正确;向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1 mL 0.3 mol·L-1 H2SO4溶液,水浴加热,上层液体逐渐减少,这说明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D正确。
12.解析:(1)改变A的量,平衡不移动,则A为固态或纯液态。(2)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当n=2时,A为固态或纯液态,n=3时A为气态。(3)若A为固体,压缩体积增大压强,C的百分含量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n>2。
答案:(1)固态或纯液态 (2)固态或纯液态 气态 (3)>2
13.解析: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m+n>p。减压使容器体积增大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质量分数增大;若容积不变加入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的转化率减小;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C)增大,c(B)减小,即减小;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答案:(1)放热 > (2)增大 (3)增大 减小 (4)减小 
(5)不变
14.解析:(1)由题干可知,反应②为反应①的逆反应,故ΔH2=-ΔH1=+92 kJ·mol-1。(2)ΔH=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故NH3(g)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为335 kJ·mol-1+92 kJ·mol-1=427 kJ·mol-1。(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影响平衡转化率即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强等,故既能影响反应②平衡转化率又能影响其反应速率的因素为温度、压强。(4)由图像可知,其函数关系可表示为p(NH3)/kPa=kt/min+b,代入点(0,35)和(5,23.5)可求得k=-2.3,b=35,即p(NH3)/kPa=kt/min+b=35-2.3t/min;由图可知,氨的转化速率与初始氨的分压无关,故增大氨的初始分压,氨的转化速率不变;使用比表面积更大的催化剂,NH3吸附量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即单位时间内氢气的产量增大。
答案:(1)+92 (2)427 (3)压强 温度
(4)35-2.3t/min 不变 增大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