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滴定(拓展课)
命题热点(一)——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绘制
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左右的HCl溶液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V[NaOH(aq)]/mL 0 5.00 10.00 15.00 18.00 19.00 19.50 19.98
pH 1.00 1.22 1.48 1.84 3.12 3.60 3.90 4.30
V[NaOH(aq)]/mL 20.00 20.02 20.08 20.10 21.00 25.00 30.00 35.00
pH 7.00 9.70 10.30 10.40 11.38 12.05 12.30 12.44
请以NaOH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pH为纵坐标,在坐标图上绘制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过程中,溶液pH随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图。
[微思考]
①由滴定曲线分析,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在接近滴定终点时有何变化
②滴定曲线对中和滴定操作有何启示
[例1] 已知常温下CH3COOH的电离常数为K,该温度下向20 mL 0.1 mol·L-1CH3COOH溶液
中逐滴加入0.1 mol·L-1NaOH溶液,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点表示CH3COOH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
B.b点表示的溶液中c(CH3COO-)>c(Na+)
C.a点表示的溶液中c(CH3COO-)略小于10-3 mol·L-1
D.b、d点表示的溶液中均等于K
听课记录:
|思维建模|抓“五点”破解中和滴定图像
抓反应的“起始”点 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抓反应的“一半”点 判断是哪种溶质的等量混合
抓溶液的“中性”点 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抓“恰好反应”点 判断生成的溶质成分及溶液的酸碱性
抓反应的“过量”点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及哪种物质过量
[题点多维训练]
1.(2025·温州高二期中)室温下,向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中滴加0.100 0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已知lg 5=0.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pH=7
B.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
C.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小
D.V(NaOH)=30.00 mL时,pH=11.7
2.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B.P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
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
3.(2025·广州高二期末)298 K时,在20.00 mL 0.10 mol·L-1氨水中滴入0.10 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NH3·H2O的电离常数Kb=1.8×10-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滴定过程应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0 mL
C.M点处的溶液中:
c(N)=c(Cl-)=c(H+)=c(OH-)
D.N点处的溶液中:pH<12
命题热点(二)——氧化还原滴定
典例导学
[例2]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0.100 0 mol·L-1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试样中的过氧化氢,反应原理为2Mn+5H2O2+6H+2Mn2++8H2O+5O2↑。
(1)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 。
(2)用移液管吸取25.00 mL试样置于锥形瓶中,重复滴定四次,每次消耗酸性KMnO4标准溶液的体积如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体积/mL 17.10 18.10 18.00 17.90
计算试样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为 mol·L-1。
(3)若滴定前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听课记录:
[系统融通知能]
1.滴定原理
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还原性或氧化性,但能与某些还原性或氧化性物质反应的物质。
2.滴定试剂
常见用于滴定的氧化剂有:KMnO4、K2Cr2O7、I2等;常见用于滴定的还原剂有:Na2S2O3、亚铁盐、草酸、维生素C等。
3.指示剂
(1)专用指示剂,如在碘量法滴定中,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2)自身指示剂,如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草酸时,滴定终点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4.实例
(1)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
原理 2Mn+6H++5H2C2O410CO2↑+2Mn2++8H2O
指示剂 酸性KMnO4溶液本身呈紫色,不用另外选择指示剂
终点 判断 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2)Na2S2O3溶液滴定碘液
原理 2Na2S2O3+I2Na2S4O6+2NaI
指示剂 淀粉溶液
终点 判断 当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后,溶液的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题点多维训练]
1.(2025·随州高二期中)用已知浓度的酸性KMnO4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H2C2O4溶液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Mn+5C2+16H+10CO2↑+2Mn2++8H2O
B.计数时,一定要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如17.3 mL)
C.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标准溶液时溶液变为浅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达到滴定终点
D.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结果偏低
2.H2S2O3是一种弱酸,Na2S2O3溶液呈碱性。实验室欲用0.01 mol·L-1 的Na2S2O3溶液滴定I2溶液,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该滴定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B.Na2S2O3是该反应的还原剂
C.该滴定可选用如图所示装置
D.该反应中每消耗2 mol Na2S2O3,电子转移数为4NA
3.某工厂废水中含游离态氯,通过下列实验测定其浓度。
①取水样10.0 mL于锥形瓶中,加入10.0 mL的KI溶液(足量),发生的反应为Cl2+2KI2KCl+I2,滴入指示剂2~3滴。
②取一滴定管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洗净后,再用0.01 mol·L-1 Na2S2O3溶液润洗,然后装入0.01 mol·L-1Na2S2O3溶液到0刻度以上,赶出下端尖嘴内的气泡,调整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下某一位置,记下读数。
③将锥形瓶置于滴定管下进行滴定,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加入的指示剂是 。
(2)步骤②应使用 式滴定管。
(3)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
第5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滴定
命题热点(一)
[微思考]
①提示:pH发生突变。
②提示:在pH发生突变的范围内,滴加很少量的酸(或碱),溶液的pH就有很大的变化,能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明显,有利于确定滴定终点。
[例1] 选A c点溶液的pH=7,若CH3COOH和NaOH恰好反应完全生成醋酸钠,溶液的pH>7,这说明此时醋酸剩余,A错误;b点溶液显酸性,c(H+)>c(OH-),由电荷守恒可知,c(Na+)
[题点多维训练]
1.选D 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NaCl和水,NaCl为中性,常温下pH=7,故A正确;根据突变范围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要求指示剂的指示范围与突变范围有重叠,所以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故B正确;甲基橙的指示范围是3.1~4.4,甲基红的指示范围是4.4~6.2,甲基红的指示范围与突变范围重叠更大,更能降低误差,所以选取甲基红作指示剂,误差比甲基橙的小,故C正确;V(NaOH)=30.00 mL时,NaOH溶液过量10.00 mL,溶液为碱性,溶液中c(OH-)= mol·L-1=0.02 mol·L-1,所以溶液pH=14-(-lg 0.02)=12.3,故D错误。
2.选B 根据图像知,当盐酸中未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1,则c(HCl)=c(H+)=0.1 mol·L-1,故A错误;P点时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盐酸是一元强酸,氢氧化钠是一元强碱,当二者恰好中和时,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则溶液呈中性,故B正确;根据图像知,当a曲线发生中和反应时,溶液的pH=1,说明原溶液是盐酸,所以a曲线是氢氧化钠滴定盐酸的实验,故C错误;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10,且变色现象较明显,所以该中和滴定可以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故D错误。
3.选D 强酸弱碱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酸弱碱盐使溶液显酸性,所以应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故A错误;如果M点盐酸体积为20.0 mL,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铵,氯化铵中铵根离子水解导致该点溶液呈酸性,要使溶液呈中性,则氨水应该稍微过量,所以盐酸体积小于20.0 mL,故B错误;M处溶液呈中性,则存在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N)=c(Cl-),该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N)=c(Cl-)>c(H+)=c(OH-),故C错误;N点为氨水,氨水浓度为0.10 mol·L-1,该氨水电离常数为1.8×10-5,则=1.8×10-5,c(OH-)=×10-3,pH=-lg c(H+)=-lg =-lg=11+ lg 1.8<12,故D正确。
命题热点(二)
[例2] 解析:(1)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30 s内溶液不褪色。(2)由于第一次数据误差过大,故舍去;根据反应2Mn+5H2O2+6H+2Mn2++8H2O+5O2↑,分别求出其他三次的c(H2O2),最后求出c(H2O2)的平均值。(3)滴定前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导致读取的消耗的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答案:(1)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30 s内溶液不褪色 (2)0.180 0 (3)偏高
[题点多维训练]
1.选C 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Mn+5H2C2O4+6H+10CO2↑+2Mn2++8H2O,H2C2O4为弱酸,不可拆,故A错误;酸式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 mL,计数时,一定要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小数(如17.30 mL),故B错误;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标准溶液时溶液变为浅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达到滴定终点,故C正确;若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读数,导致读出的溶液的体积偏大,最终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故D错误。
2.选B 溶液中有单质碘,应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碘与硫代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反应到达终点时,单质碘消失,蓝色褪去,故A错误;Na2S2O3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作还原剂,故B正确;Na2S2O3溶液显碱性,应该用碱式滴定管,故C错误;反应中每消耗2 mol Na2S2O3,电子转移数为2NA,故D错误。
3.解析:(1)溶液中有单质碘,加入淀粉溶液呈蓝色,碘与亚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反应达到滴定终点时,蓝色褪去变为无色。(2)硫代硫酸钠溶液显碱性,应选择碱式滴定管。(3)碘遇淀粉变蓝色,所以溶液呈蓝色,随反应I2+2Na2S2O32NaI+Na2S4O6进行,溶液中没有碘,溶液由蓝色为无色,说明反应到终点,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内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答案:(1)淀粉溶液 (2)碱 (3)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内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6 / 6(共47张PPT)
第5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滴定(拓展课)
命题热点(一)——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命题热点(二)——氧化还原滴定
课时跟踪检测
目录
命题热点(一)——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绘制
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左右的HCl溶液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V[NaOH(aq)]/mL 0 5.00 10.00 15.00 18.00 19.00 19.50 19.98
pH 1.00 1.22 1.48 1.84 3.12 3.60 3.90 4.30
V[NaOH(aq)]/mL 20.00 20.02 20.08 20.10 21.00 25.00 30.00 35.00
pH 7.00 9.70 10.30 10.40 11.38 12.05 12.30 12.44
请以NaOH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pH为纵坐标,在坐标图上绘制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过程中,
溶液pH随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图。
[微思考]
①由滴定曲线分析,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在接近滴定终点时有何变化
提示:pH发生突变。
②滴定曲线对中和滴定操作有何启示
提示:在pH发生突变的范围内,滴加很少量的酸(或碱),溶液的pH就有很大的变化,能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明显,有利于确定滴定终点。
[例1] 已知常温下CH3COOH的电离常数为K,该温度下向20 mL 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NaOH溶液,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点表示CH3COOH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
B.b点表示的溶液中c(CH3COO-)>c(Na+)
C.a点表示的溶液中c(CH3COO-)略小于10-3 mol·L-1
D.b、d点表示的溶液中均等于K
√
[解析] c点溶液的pH=7,若CH3COOH和NaOH恰好反应完全生成醋酸钠,溶液的pH>7,这说明此时醋酸剩余,A错误;b点溶液显酸性,c(H+)>c(OH-),由电荷守恒可知,c(Na+)|思维建模|抓“五点”破解中和滴定图像
抓反应的“起始”点 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抓反应的“一半”点 判断是哪种溶质的等量混合
抓溶液的“中性”点 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抓“恰好反应”点 判断生成的溶质成分及溶液的酸碱性
抓反应的“过量”点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及哪种物质过量
[题点多维训练]
√
1.(2025·温州高二期中)室温下,向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中滴加
0.100 0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已知
lg 5=0.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pH=7
B.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
C.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小
D.V(NaOH)=30.00 mL时,pH=11.7
解析: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NaCl和水,NaCl为中性,常温下pH=7,故A正确;根据突变范围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要求指示剂的指示范围与突变范围有重叠,所以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故B正确;甲基橙的指示范围是3.1~4.4,甲基红的指示范围是4.4~6.2,甲基红的指示范围与突变范围重叠更大,更能降低误差,所以选取甲基红作指示剂,误差比甲基橙的小,故C正确;V(NaOH)=30.00 mL时,NaOH溶液过量10.00 mL,溶液为碱性,溶液中c(OH-)= mol·L-1=0.02 mol·L-1,所以溶液pH=
14-(-lg 0.02)=12.3,故D错误。
√
2.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B.P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
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
解析:根据图像知,当盐酸中未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1,则c(HCl)=c(H+)=0.1 mol·L-1,故A错误;P点时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盐酸是一元强酸,氢氧化钠是一元强碱,当二者恰好中和时,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则溶液呈中性,故B正确;根据图像知,当a曲线发生中和反应时,溶液的pH=1,说明原溶液是盐酸,所以a曲线是氢氧化钠滴定盐酸的实验,故C错误;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10,且变色现象较明显,所以该中和滴定可以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故D错误。
3.(2025·广州高二期末)298 K时,在20.00 mL 0.10 mol·L-1氨水中滴入0.10 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NH3·H2O的电离常数Kb=1.8×10-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滴定过程应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0 mL
C.M点处的溶液中:c(N)=c(Cl-)=c(H+)=c(OH-)
D.N点处的溶液中:pH<12
√
解析:强酸弱碱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酸弱碱盐使溶液显酸性,所以应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故A错误;如果M点盐酸体积为20.0 mL,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铵,氯化铵中铵根离子水解导致该点溶液呈酸性,要使溶液呈中性,则氨水应该稍微过量,所以盐酸体积小于20.0 mL,故B错误;M处溶液呈中性,则存在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N)=c(Cl-),该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N)=c(Cl-)>c(H+)=c(OH-),故C错误;N点为氨水,氨水浓度为
0.10 mol·L-1,该氨水电离常数为1.8×10-5,则=1.8×10-5,c(OH-)=
×10-3,pH=-lg c(H+)=-lg =-lg=11+ lg 1.8<12,故D正确。
命题热点(二)——氧化还原滴定
典例导学
[例2]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0.100 0 mol·L-1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试样中的过氧化氢,反应原理为2Mn+5H2O2+6H+==2Mn2++8H2O+5O2↑。
(1)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30 s内溶液不褪色。
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锥形瓶
内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30 s内溶液不褪色
[例2]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0.100 0 mol·L-1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试样中的过氧化氢,反应原理为2Mn+5H2O2+6H+==2Mn2++8H2O+5O2↑。
(2)用移液管吸取25.00 mL试样置于锥形瓶中,重复滴定四次,每次消耗酸性KMnO4标准溶液的体积如表所示:
计算试样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为 mol·L-1。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体积/mL 17.10 18.10 18.00 17.90
[解析] 由于第一次数据误差过大,故舍去;根据反应2Mn+5H2O2+6H+==2Mn2++8H2O+5O2↑,分别求出其他三次的c(H2O2),最后求出c(H2O2)的平均值。
0.180 0
(3)若滴定前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解析] 滴定前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导致读取的消耗的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例2]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0.100 0 mol·L-1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试样中的过氧化氢,反应原理为2Mn+5H2O2+6H+==2Mn2++8H2O+5O2↑。
偏高
1.滴定原理
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还原性或氧化性,但能与某些还原性或氧化性物质反应的物质。
2.滴定试剂
常见用于滴定的氧化剂有:KMnO4、K2Cr2O7、I2等;常见用于滴定的还原剂有:Na2S2O3、亚铁盐、草酸、维生素C等。
[系统融通知能]
3.指示剂
(1)专用指示剂,如在碘量法滴定中,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2)自身指示剂,如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草酸时,滴定终点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4.实例
(1)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
原理 2Mn+6H++5H2C2O4==10CO2↑+2Mn2++8H2O
指示剂 酸性KMnO4溶液本身呈紫色,不用另外选择指示剂
终点 判断 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2)Na2S2O3溶液滴定碘液
原理 2Na2S2O3+I2==Na2S4O6+2NaI
指示剂 淀粉溶液
终点 判断 当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后,溶液的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题点多维训练]
√
1.(2025·随州高二期中)用已知浓度的酸性KMnO4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H2C2O4溶液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Mn+5C2+16H+==10CO2↑+2Mn2++8H2O
B.计数时,一定要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如17.3 mL)
C.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标准溶液时溶液变为浅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达到滴定终点
D.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结果偏低
解析: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Mn+5H2C2O4+6H+==10CO2↑+2Mn2++8H2O,H2C2O4为弱酸,不可拆,故A错误;酸式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 mL,计数时,一定要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小数(如17.30 mL),故B错误;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酸性KMnO4标准溶液时溶液变为浅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达到滴定终点,故C正确;若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读数,导致读出的溶液的体积偏大,最终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故D错误。
√
2.H2S2O3是一种弱酸,Na2S2O3溶液呈碱性。实验室欲用0.01 mol·L-1 的Na2S2O3溶液滴定I2溶液,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该滴定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B.Na2S2O3是该反应的还原剂
C.该滴定可选用如图所示装置
D.该反应中每消耗2 mol Na2S2O3,电子转移数为4NA
解析:溶液中有单质碘,应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碘与硫代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反应到达终点时,单质碘消失,蓝色褪去,故A错误;Na2S2O3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作还原剂,故B正确;Na2S2O3溶液显碱性,应该用碱式滴定管,故C错误;反应中每消耗2 mol Na2S2O3,电子转移数为2NA,故D错误。
3.某工厂废水中含游离态氯,通过下列实验测定其浓度。
①取水样10.0 mL于锥形瓶中,加入10.0 mL的KI溶液(足量),发生的反应为Cl2+2KI==2KCl+I2,滴入指示剂2~3滴。
②取一滴定管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洗净后,再用0.01 mol·L-1 Na2S2O3溶液润洗,然后装入0.01 mol·L-1Na2S2O3溶液到0刻度以上,赶出下端尖嘴内的气泡,调整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下某一位置,记下读数。
③将锥形瓶置于滴定管下进行滴定,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加入的指示剂是 。
解析:溶液中有单质碘,加入淀粉溶液呈蓝色,碘与亚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反应达到滴定终点时,蓝色褪去变为无色。
淀粉溶液
3.某工厂废水中含游离态氯,通过下列实验测定其浓度。
①取水样10.0 mL于锥形瓶中,加入10.0 mL的KI溶液(足量),发生的反应为Cl2+2KI==2KCl+I2,滴入指示剂2~3滴。
②取一滴定管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洗净后,再用0.01 mol·L-1 Na2S2O3溶液润洗,然后装入0.01 mol·L-1Na2S2O3溶液到0刻度以上,赶出下端尖嘴内的气泡,调整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下某一位置,记下读数。
③将锥形瓶置于滴定管下进行滴定,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
(2)步骤②应使用 式滴定管。
解析:硫代硫酸钠溶液显碱性,应选择碱式滴定管。
碱
3.某工厂废水中含游离态氯,通过下列实验测定其浓度。
①取水样10.0 mL于锥形瓶中,加入10.0 mL的KI溶液(足量),发生的反应为Cl2+2KI==2KCl+I2,滴入指示剂2~3滴。
②取一滴定管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洗净后,再用0.01 mol·L-1 Na2S2O3溶液润洗,然后装入0.01 mol·L-1Na2S2O3溶液到0刻度以上,赶出下端尖嘴内的气泡,调整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下某一位置,记下读数。
③将锥形瓶置于滴定管下进行滴定,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
(3)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内
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解析:碘遇淀粉变蓝色,所以溶液呈蓝色,随反应I2+2Na2S2O3==2NaI+Na2S4O6进行,溶液中没有碘,溶液由蓝色为无色,说明反应到终点,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内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课时跟踪检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一、选择题
1.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A.500 mL量筒 B.25 mL量筒
C.25 mL酸式滴定管 D.25 mL碱式滴定管
解析: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根据溶液体积25.00 mL,则选用滴定管,又因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则选用酸式滴定管。
√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2.在25 ℃时,用0.125 mol·L-1的标准盐酸滴定25.00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图中K点代表的pH为 ( )
A.13 B.12
C.10 D.11
解析:由图示可知,在V(HCl)=20.00 mL时,pH=7,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由c(HCl)·V(HCl)=c(NaOH)·V(NaOH)知,c(NaOH)===0.1 mol·L-1。由Kw=c(H+)·c(OH-)知,0.1 mol·L-1的NaOH溶液的c(H+)=10-13 mol·L-1,即其pH=13。
√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3.(2025·西宁高二期末)实验室用标准KMnO4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FeSO4溶液,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 )
A.滴定前锥形瓶用FeSO4溶液润洗2~3次
B.将标准KMnO4溶液置于碱式滴定管中备用
C.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仰视读数会导致滴定结果偏高
D.当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紫红色时,立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解析:滴定操作时锥形瓶只需用水洗净即可,不能润洗,故A错误;标准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应置于酸式滴定管中,故B错误;实验时读数前俯后仰,导致读数体积大于实际消耗标准溶液体积,所测溶液浓度偏高,故C正确;确定滴定终点时,溶液由浅绿色变为紫红色,且30 s内溶液颜色不再发生变化,才可以确定滴定终点,故D错误。
√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4.下列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或滴定终点颜色变化有错误的是 ( )
已知:2KMnO4+5K2SO3+3H2SO4==6K2SO4+2MnSO4+3H2O、
I2+Na2S==2NaI+S↓
选项 滴定管中的溶液 锥形瓶中的溶液 指示剂 滴定终点颜色变化
A NaOH溶液 CH3COOH溶液 酚酞 无色→浅红色
B HCl溶液 氨水 酚酞 浅红色→无色
C 酸性MnO4溶液 K2SO3溶液 无 无色→浅紫红色
D 碘水 亚硫酸溶液 淀粉 无色→蓝色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解析:锥形瓶中为酸,加入酚酞溶液显无色,达到滴定终点,溶液显碱性,溶液会变为浅红色,故现象为无色→浅红色,故A正确;锥形瓶中为碱,随着酸的滴入,溶液碱性减弱,当达到滴定终点,溶液显酸性,应选择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现象是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故B错误;高锰酸钾为紫色,滴入高锰酸钾溶液前无色,当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为浅紫红色,现象为无色→浅紫红色,故C正确;碘遇淀粉变蓝色,加入碘水前溶液无色,当滴加碘反应至滴定终点时,碘遇淀粉溶液会呈现蓝色,故D正确。
√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5.工业上常向葡萄酒中加入Na2S2O5进行抗氧化。测定某葡萄酒中Na2S2O5残留量的方法:取50.00 mL葡萄酒样品,用0.010 0 mol·L-1的碘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液10.00 mL(已知S2+I2+H2O→S+I-+H+,反应未配平)。则该样品中Na2S2O5的残留量为( )
A.0.001 g·L-1 B.0.002 g·L-1
C.0.064 g·L-1 D.0.19 g·L-1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2I2+3H2O==2S+4I-+6H+,消耗碘的物质的量是0.000 1 mol,碘单质和Na2S2O5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所以Na2S2O5的残留量是=0.19 g·L-1。
√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6.25 ℃时,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的一元强酸甲和一元弱酸乙,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
A.曲线Ⅰ代表的滴定最好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B.曲线Ⅱ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弱酸乙
C.电离常数Ka(乙)≈1.01×10-5
D.图像中的x>20.00
解析:根据两种酸的浓度均为0.100 0 mol·L-1以及曲线Ⅰ、Ⅱ的起点对应的pH可知,曲线Ⅰ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弱酸乙,曲线Ⅱ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强酸甲。分析曲线Ⅰ可知,滴定终点时溶液为碱性,故应选取酚酞作指示剂,A、B项错误;由a点可知,滴定前,一元弱酸乙溶液中c(H+)=0.001 0 mol·L-1,故Ka(乙)=≈1.01×10-5,C项正确;由强碱滴定强酸达到滴定终点时pH=7可知,x=20.00,D项错误。
√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7.(2025·淄博高二期末)利用如图装置测定ClO2气体的质量: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KI溶液,再加入3 mL硫酸溶液,在玻璃液封管中加入水,将生成的ClO2气体通入锥形瓶中被吸收;将玻璃液封管中的水封液倒入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用c mol·L-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消耗V mL(I2+2S2==2I-+S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lO2与酸化的KI溶液反应为2ClO2+10I-+8H+==2Cl-+5I2+4H2O
B.玻璃液封管的作用是吸收残余的ClO2气体,使锥形瓶内外压强相等
C.测得m(ClO2)=1.35cV×10-2 g
D.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解析:ClO2通入锥形瓶中与酸性碘化钾溶液反应,氧化I-为I2,自身被还原为Cl-,同时生成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2+10I-+8H+==2Cl-+5I2+4H2O,故A正确;玻璃液封管的作用是吸收残余的ClO2气体,使锥形瓶内外压强相等,故B正确;由2ClO2+10I-+8H+==2Cl-+5I2+4H2O和I2+2S2==2I-+S4可知,反应的关系式为2ClO2~5I2~10S2,故有n(ClO2)=n(S2)=cV×10-3 mol,测得m(ClO2)=nM=cV×10-3 mol×67.5 g·mol-1=1.35cV×10-2 g,故C正确;该滴定是向I2的淀粉溶液中滴加Na2S2O3溶液,滴定终点是I2完全转化为I-,故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故D错误。
√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8.室温时,将0.10 mol·L-1 NaOH溶液滴入20.00 mL未知浓度的某一元酸HA溶液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当V(NaOH)=
20.00 mL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一元酸溶液浓度为0.10 mol·L-1
B.a、b、c点的水溶液导电性依次增强
C.室温时,HA的电离常数Ka≈1×10-5
D.a点和c点所示溶液中H2O的电离程度相同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当V(NaOH)=20.00 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NaOH+HA==NaA+H2O,因此c(HA)=0.1 mol·L-1,故A项正确;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以及所带电荷数有关,离子浓度越大,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能力越强,根据起点HA的pH=2,说明HA为弱酸,a、b、c点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故B项正确;HA H++A-,电离产生的c(H+)=c(A-)=10-2 mol·L-1,Ka=≈10-3,故C项错误;a点对应的pH=3,即溶液中c(H+)=10-3 mol·L-1,c点对应的pH=11,溶液中c(OH-)=10-3 mol·L-1,两点溶液对水的电离抑制能力相同,故D项正确。
√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9.(2025·长沙高二检测)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一定体积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折算成氧气的量(单位为mg·L-1)来表示。我国地表水可采用标准KMnO4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即水体中还原性物质每消耗1 mol KMnO4折算为1.25 mol O2的消耗量。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水样V0 mL,先加入足量稀硫酸酸化,再加入V1 mL c1 mol·L-1的KMnO4标准液,煮沸30 min(充分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溶液呈稳定的红色,冷却至室温。 ②向①中溶液中加入V2 mL c2 mol·L-1的Na2C2O4标准液(过量)。 ③用c1 mol·L-1的KMnO4标准液滴定②中溶液至滴定终点,消耗KMnO4标准液V3 mL。
计算水样中COD含量(mg·L-1)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解析:Na2C2O4和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高锰酸钾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高锰酸钾发生还原反应变成Mn2+,故得电子总量为5(V1+V3)×10-3
×c1 mol,草酸钠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共失去电子2V2×10-3c2 mol,故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失电子总量为5(V1+V3)c1×10-3-2V2c2×10-3 mol,相当于消耗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 mol,由化学需氧量(COD),即水体中还原性物质每消耗1 mol KMnO4折算为1.25 mol氧气的消耗量,故可知耗氧量为× mol,故水样中COD含量为 mg·L-1= mg·L-1。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
10.(2025·常州中学高二月考)已知:氯化铵溶液显弱酸性。室温下,将1.000 mol·L-1的盐酸滴入20.00 mL 1.000 mol·L-1的氨水中,溶液的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4 mol·L-1
B.b点时,盐酸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时,消耗盐酸的体积V[HCl(aq)]<20.00 mL
D.d点后,溶液温度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NH3·H2O电离吸热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解析:a点溶液:71.0×10-14 mol·L-1,A项错误;若盐酸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则得到氯化铵溶液,氯化铵溶液呈酸性,c点溶液呈中性,说明此时氨水是过量的,所以c点时消耗盐酸的体积V[HCl(aq)]<20.00 mL,C项正确;盐酸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放热最多,故d点时盐酸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盐酸,溶液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加入盐酸的温度低于溶液的温度,B、D项错误。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11.(8分)滴定法是化学分析的常用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和应用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有较高的准确度。酸碱中和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是常见的两种滴定方法。
Ⅰ.氧化还原滴定:双氧水常用于医用伤口消毒、环境消毒和食品消毒。化学兴趣小组欲准确测定某市售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取25.00 mL双氧水至锥形瓶中,加入稀硫酸酸化,用蒸馏水稀释。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5H2O2+6H+==2Mn2++5O2↑+8H2O。
(1)滴定时,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注入 (填“酸”或“碱”)式滴定管中。
解析:由于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所以使用酸式滴定管。
酸
二、非选择题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11.(8分)滴定法是化学分析的常用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和应用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有较高的准确度。酸碱中和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是常见的两种滴定方法。
Ⅰ.氧化还原滴定:双氧水常用于医用伤口消毒、环境消毒和食品消毒。化学兴趣小组欲准确测定某市售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取25.00 mL双氧水至锥形瓶中,加入稀硫酸酸化,用蒸馏水稀释。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5H2O2+6H+==2Mn2++5O2↑+8H2O。
(2)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滴入最后半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滴入最后半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
紫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1
2
4
5
6
7
8
9
10
11
3
Ⅱ.酸碱中和滴定:常温下,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两条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1)滴定盐酸的曲线是图 (填“1”或“2”)。
解析:HCl是强酸、CH3COOH是弱酸,浓度相同的HCl和CH3COOH的pH:HCl1
>
(2)达到B、D状态时,反应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a (填“>”“<”或“=”)b(已知醋酸钠溶液呈碱性)。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氧化还原滴定
1.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
A.500 mL量筒 B.25 mL量筒
C.25 mL酸式滴定管 D.25 mL碱式滴定管
2.在25 ℃时,用0.125 mol·L-1的标准盐酸滴定25.00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图中K点代表的pH为 ( )
A.13 B.12
C.10 D.11
3.(2025·西宁高二期末)实验室用标准KMnO4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FeSO4溶液,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 )
A.滴定前锥形瓶用FeSO4溶液润洗2~3次
B.将标准KMnO4溶液置于碱式滴定管中备用
C.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仰视读数会导致滴定结果偏高
D.当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紫红色时,立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4.下列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或滴定终点颜色变化有错误的是 ( )
已知:2KMnO4+5K2SO3+3H2SO46K2SO4+2MnSO4+3H2O、I2+Na2S2NaI+S↓
选项 滴定管中的溶液 锥形瓶中的溶液 指示剂 滴定终点颜色变化
A NaOH溶液 CH3COOH溶液 酚酞 无色→浅红色
B HCl溶液 氨水 酚酞 浅红色→无色
C 酸性KMnO4溶液 K2SO3溶液 无 无色→浅紫红色
D 碘水 亚硫酸溶液 淀粉 无色→蓝色
5.工业上常向葡萄酒中加入Na2S2O5进行抗氧化。测定某葡萄酒中Na2S2O5残留量的方法:取50.00 mL葡萄酒样品,用0.010 0 mol·L-1的碘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液10.00 mL(已知S2+I2+H2OS+I-+H+,反应未配平)。则该样品中Na2S2O5的残留量为 ( )
A.0.001 g·L-1 B.0.002 g·L-1
C.0.064 g·L-1 D.0.19 g·L-1
6.25 ℃时,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的一元强酸甲和一元弱酸乙,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
A.曲线Ⅰ代表的滴定最好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B.曲线Ⅱ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弱酸乙
C.电离常数Ka(乙)≈1.01×10-5
D.图像中的x>20.00
7.(2025·淄博高二期末)利用如图装置测定ClO2气体的质量: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KI溶液,再加入3 mL硫酸溶液,在玻璃液封管中加入水,将生成的ClO2气体通入锥形瓶中被吸收;将玻璃液封管中的水封液倒入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用c mol·L-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消耗V mL(I2+2S22I-+S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ClO2与酸化的KI溶液反应为2ClO2+10I-+8H+2Cl-+5I2+4H2O
B.玻璃液封管的作用是吸收残余的ClO2气体,使锥形瓶内外压强相等
C.测得m(ClO2)=1.35cV×10-2 g
D.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8.室温时,将0.10 mol·L-1 NaOH溶液滴入20.00 mL未知浓度的某一元酸HA溶液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当V(NaOH)=20.00 mL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一元酸溶液浓度为0.10 mol·L-1
B.a、b、c点的水溶液导电性依次增强
C.室温时,HA的电离常数Ka≈1×10-5
D.a点和c点所示溶液中H2O的电离程度相同
9.(2025·长沙高二检测)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一定体积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折算成氧气的量(单位为mg·L-1)来表示。我国地表水可采用标准KMnO4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即水体中还原性物质每消耗1 mol KMnO4折算为1.25 mol O2的消耗量。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水样V0 mL,先加入足量稀硫酸酸化,再加入V1 mL c1 mol·L-1的KMnO4标准液,煮沸30 min(充分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溶液呈稳定的红色,冷却至室温。
②向①中溶液中加入V2 mL c2 mol·L-1的Na2C2O4标准液(过量)。
③用c1 mol·L-1的KMnO4标准液滴定②中溶液至滴定终点,消耗KMnO4标准液V3 mL。
计算水样中COD含量(mg·L-1)表达式正确的是 ( )
A.
B.
C.
D.
10.(2025·常州中学高二月考)已知:氯化铵溶液显弱酸性。室温下,将1.000 mol·L-1的盐酸滴入20.00 mL 1.000 mol·L-1的氨水中,溶液的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4 mol·L-1
B.b点时,盐酸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时,消耗盐酸的体积V[HCl(aq)]<20.00 mL
D.d点后,溶液温度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NH3·H2O电离吸热
二、非选择题
11.(8分)滴定法是化学分析的常用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和应用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有较高的准确度。酸碱中和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是常见的两种滴定方法。
Ⅰ.氧化还原滴定:双氧水常用于医用伤口消毒、环境消毒和食品消毒。化学兴趣小组欲准确测定某市售双氧水中H2O2的含量:取25.00 mL双氧水至锥形瓶中,加入稀硫酸酸化,用蒸馏水稀释。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5H2O2+6H+2Mn2++5O2↑+8H2O。
(1)滴定时,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注入 (填“酸”或“碱”)式滴定管中。
(2)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 。
Ⅱ.酸碱中和滴定:常温下,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两条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1)滴定盐酸的曲线是图 (填“1”或“2”)。
(2)达到B、D状态时,反应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a (填“>”“<”或“=”)b(已知醋酸钠溶液呈碱性)。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1.选C 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根据溶液体积25.00 mL,则选用滴定管,又因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则选用酸式滴定管。
2.选A 由图示可知,在V(HCl)=20.00 mL时,pH=7,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由c(HCl)·V(HCl)=c(NaOH)·V(NaOH)知,c(NaOH)===0.1 mol·L-1。由Kw=c(H+)·c(OH-)知,0.1 mol·L-1的NaOH溶液的c(H+)=10-13 mol·L-1,即其pH=13。
3.选C 滴定操作时锥形瓶只需用水洗净即可,不能润洗,故A错误;标准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应置于酸式滴定管中,故B错误;实验时读数前俯后仰,导致读数体积大于实际消耗标准溶液体积,所测溶液浓度偏高,故C正确;确定滴定终点时,溶液由浅绿色变为紫红色,且30 s内溶液颜色不再发生变化,才可以确定滴定终点,故D错误。
4.选B 锥形瓶中为酸,加入酚酞溶液显无色,达到滴定终点,溶液显碱性,溶液会变为浅红色,故现象为无色→浅红色,故A正确;锥形瓶中为碱,随着酸的滴入,溶液碱性减弱,当达到滴定终点,溶液显酸性,应选择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现象是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故B错误;高锰酸钾为紫色,滴入高锰酸钾溶液前无色,当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为浅紫红色,现象为无色→浅紫红色,故C正确;碘遇淀粉变蓝色,加入碘水前溶液无色,当滴加碘反应至滴定终点时,碘遇淀粉溶液会呈现蓝色,故D正确。
5.选D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2I2+3H2O2S+4I-+6H+,消耗碘的物质的量是0.000 1 mol,碘单质和Na2S2O5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所以Na2S2O5的残留量是=0.19 g·L-1。
6.选C 根据两种酸的浓度均为0.100 0 mol·L-1以及曲线Ⅰ、Ⅱ的起点对应的pH可知,曲线Ⅰ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弱酸乙,曲线Ⅱ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强酸甲。分析曲线Ⅰ可知,滴定终点时溶液为碱性,故应选取酚酞作指示剂,A、B项错误;由a点可知,滴定前,一元弱酸乙溶液中c(H+)=0.001 0 mol·L-1,故Ka(乙)=≈1.01×10-5,C项正确;由强碱滴定强酸达到滴定终点时pH=7可知,x=20.00,D项错误。
7.选D ClO2通入锥形瓶中与酸性碘化钾溶液反应,氧化I-为I2,自身被还原为Cl-,同时生成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2+10I-+8H+2Cl-+5I2+4H2O,故A正确;玻璃液封管的作用是吸收残余的ClO2气体,使锥形瓶内外压强相等,故B正确;由2ClO2+10I-+8H+2Cl-+5I2+4H2O和I2+2S22I-+S4可知,反应的关系式为2ClO2~5I2~10S2,故有n(ClO2)=n(S2)=cV×10-3 mol,测得m(ClO2)=nM=cV×10-3 mol×67.5 g·mol-1=1.35cV×10-2 g,故C正确;该滴定是向I2的淀粉溶液中滴加Na2S2O3溶液,滴定终点是I2完全转化为I-,故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故D错误。
8.选C 根据题给信息,当V(NaOH)=20.00 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NaOH+HANaA+H2O,因此c(HA)=0.1 mol·L-1,故A项正确;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以及所带电荷数有关,离子浓度越大,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能力越强,根据起点HA的pH=2,说明HA为弱酸,a、b、c点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故B项正确;HA H++A-,电离产生的c(H+)=c(A-)=10-2 mol·L-1,Ka=≈10-3,故C项错误;a点对应的pH=3,即溶液中c(H+)=10-3 mol·L-1,c点对应的pH=11,溶液中c(OH-)=10-3 mol·L-1,两点溶液对水的电离抑制能力相同,故D项正确。
9.选A Na2C2O4和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高锰酸钾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高锰酸钾发生还原反应变成Mn2+,故得电子总量为5(V1+V3)×10-3×c1 mol,草酸钠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共失去电子2V2×10-3c2 mol,故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失电子总量为5(V1+V3)c1×10-3-2V2c2×10-3 mol,相当于消耗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 mol,由化学需氧量(COD),即水体中还原性物质每消耗1 mol KMnO4折算为1.25 mol氧气的消耗量,故可知耗氧量为
× mol,故水样中COD含量为 mg·L-1= mg·L-1。
10.选C a点溶液:71.0×10-14 mol·L-1,A项错误;若盐酸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则得到氯化铵溶液,氯化铵溶液呈酸性,c点溶液呈中性,说明此时氨水是过量的,所以c点时消耗盐酸的体积V[HCl(aq)]<20.00 mL,C项正确;盐酸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放热最多,故d点时盐酸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盐酸,溶液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加入盐酸的温度低于溶液的温度,B、D项错误。
11.解析:Ⅰ.(1)由于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所以使用酸式滴定管。(2)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滴入最后半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Ⅱ.(1)HCl是强酸、CH3COOH是弱酸,浓度相同的HCl和CH3COOH的pH:HCl答案:Ⅰ.(1)酸 (2)滴入最后半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 Ⅱ.(1)1 (2)>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