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 辽宁模拟)《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说明( )
A.礼乐制度建立改变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特点
C.宗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
D.儒家学派的开创导致西周出现了等级观念
2.(2024 宿迁模拟)二里头遗址中的重大发现,创下了诸多“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群。这些成就( )
A.凸显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C.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
3.(2024 和平区校级期末)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4.(2024 唐河县期末)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上世纪70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
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
5.(2024春 无锡期末)周朝新立,武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
C.反映了对殷商遗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法范围
6.(2024 平桥区校级开学)据考古发现,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中分布着宫殿区、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已发掘的千余座墓葬中,高等级墓葬内有丰富而精致的陪葬品,而小型墓葬多数没有葬具。该遗址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原始农耕出现
B.都邑营造技术领先世界
C.阶级分化明显
D.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
7.(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公元前631年鲁僖公参加了有周卿士王子虎、晋卿狐偃、宋卿公孙固等参加的盟会,《春秋》记载了此事,但是不书这些卿士之名,《左传》阐释其意蕴谓,“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体制得到强化 B.诸侯国君权威加强
C.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D.礼乐文化仍被认同
8.(2024春 济南期末)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东欧地区都出现了彩陶,这些地区大多是冲积平原地貌,黄土、类黄土深厚,水热条件适中。这反映出( )
A.彩陶是早期国家重要标识
B.彩陶文化以农业为基础
C.东西方彩陶文化交融共生
D.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9.(2024春 万州区校级期中)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 )
坑号 发掘器物 基本特征
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罄、铜瓿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3号坑、4号坑 玉琮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3号坑、7号坑、8号坑 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 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A.早期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联系
B.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广泛
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滥觞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定型
10.(2024 常德模拟)两汉时期,里内一般设有里社,人们通过社祭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祛病消灾,社祭时乡里之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作为福佑一社百姓的社神,更是受到乡里民众的普遍信俸和虔诚祭祀。这反映了汉代里社( )
A.导致地方宗族势力崛起
B.反映了儒家思想正统化
C.受封建小农经济的影响
D.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11.(2024 重庆模拟)考古工作者对距今六七千年间的部分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葬俗方面,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在艺术和信仰方面,半坡彩陶主题由鱼纹演变为鱼鸟组合,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发达。这表明当时( )
A.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B.中华文化多元并存
C.先民精神生活充实 D.敬天观念已经产生
12.(2024 湖北开学)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国内其他文明类似。其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天地自然的认识等方面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而出土的黄金权杖和黄金面具等,在我们已知的商代及以前的中华文明中从未发现过。好常见于埃及的出土文物中。这些现象可说明( )
A.三星堆文明是受多元文明影响生成的
B.世界各地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化特征
C.三星堆文明丰富了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D.文明起源都有文献史料考证确认
13.(2024春 沈阳期末)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设计团队多次改过图纸,只是为了给三棵几乎和宋画上的一模一样的松树让道。另外,在上海世博馆中华艺术馆,沈阳工业展览馆等,都曾经利用电子技术向游客展示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梦回大秦》兵马俑等。2003年中国建成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据材料可知( )
①文化遗产需借助现代科技才能焕发活力
②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③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④这些活动有助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4 江西模拟)距今约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按性别、年龄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和生活资料实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C.该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
D.小麦大豆的产量不高
15.(2024秋 佛山月考)考古发掘发现,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玉琮来自大型墓葬,而小墓则罕有发现,因此可以肯定,拥有大批琮、璧玉器的墓主生前也一定掌握着祭祀天地、沟通人神的权力。可见当时( )
A.宗教事神权不集中
B.北方出现专业手工业者
C.等级差异已经出现
D.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实现
16.(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如表
官名 职掌
小臣、臣正等 宫内担任侍卫、处理杂务者
多卜、卜等 管祭祀、占卜者
宗等 管王室宗族者
多马、多射、多犬等 管田猎、马政、武器征伐者
史、乍册等 管文书档案记载等事务
宰、尹等 管理庶民及奴隶者
根据已发现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的记载,商代官员职掌大致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商代( )
A.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B.官僚考核制度日趋严密
C.国家上层建筑发生了变革
D.残存有原始民主的遗风
17.(2024春 南通期末)汉代《二年律令 田律》规定:如果牲畜食用或损毁他人庄稼,将对主人实施惩罚,并不准牧猪。因此汉代主要在沼泽洼地牧猪。魏晋以后,牲畜逐渐由牧养变为圈养,牧猪就很罕见了。影响牲畜饲养方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律令儒家化的推动
C.政权并立的局面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
请完成: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其主要核心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 辽宁模拟)《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说明( )
A.礼乐制度建立改变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特点
C.宗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
D.儒家学派的开创导致西周出现了等级观念
【分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体现了神灵崇拜转向祖先崇拜,相应的,以鬼神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念便渐渐转发为以礼乐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从殷商到周代,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节点。《礼记 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在殷墟卜辞中,可以看到殷人对于神灵的非常仔细的虔信精神和祭祀仪式,而一些殷商古迹的发现,甚至让人了解到,殷商有以活人来祭祀神的残酷仪式,而礼乐制度充满了人文精神,使中华文化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A项正确;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商朝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B项;
宗法制的特点是按照血缘关系明确政治权力的分配,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维护分封等级秩序的政治主张,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4 宿迁模拟)二里头遗址中的重大发现,创下了诸多“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群。这些成就( )
A.凸显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C.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城市主干道路、宫殿遗址、各种礼器、作坊区、墓葬区等,严格有序的城市规划体现出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大型夯土基址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中型墓葬为代表各级墓葬所显示的墓葬制度等,表明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礼乐制度已经形成,国家已经出现,可以表明相较之前,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崭新的鼎盛程度,C项正确;
神权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A项;
二里头遗址是都城遗址,严格的社会分层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B项;
材料未能体现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 和平区校级期末)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侧重于考查的是农业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解答】A.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故正确;
B.本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C.本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D.本项的说法缩小了政府的职能,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农业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2024 唐河县期末)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上世纪70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
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农业的发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结合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只提到叙利亚种植黑麦了,并未提到最早种植,排除A项;
气候突变属于客观因素,排除B项;
据材料“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可知进入农业社会后,古叙利亚人扩展成村落并出现泥砖房,说明农业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到人口的增长,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农业的发展,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4春 无锡期末)周朝新立,武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
C.反映了对殷商遗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法范围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周朝新立,武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和所学可知,周朝在建国初期,对商朝贵族进行有待,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拉拢和统战的作用,进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
周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对殷商贵族的优待,非全部殷商遗民,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 平桥区校级开学)据考古发现,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中分布着宫殿区、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已发掘的千余座墓葬中,高等级墓葬内有丰富而精致的陪葬品,而小型墓葬多数没有葬具。该遗址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原始农耕出现
B.都邑营造技术领先世界
C.阶级分化明显
D.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所学和材料“高等级墓葬内有丰富而精致的陪葬品,而小型墓葬多数没有葬具”及遗址分为宫殿区、普通居民区,可知,这一时期贫富分化形成不同了阶级,这是有明显的阶级分化,C项正确;
原始农耕距今一万年前已经出现,排除A项;
没有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部落联盟之间战争,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公元前631年鲁僖公参加了有周卿士王子虎、晋卿狐偃、宋卿公孙固等参加的盟会,《春秋》记载了此事,但是不书这些卿士之名,《左传》阐释其意蕴谓,“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体制得到强化 B.诸侯国君权威加强
C.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D.礼乐文化仍被认同
【分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材料表明,《春秋》之所以不书参加这次盟会的卿士之名,是责备他们违背了礼制,即鲁僖公作为公、侯级别的诸侯国君主不应当与卿士一起参加盟会,D项正确;
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等级差异,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排除A项;
材料与诸侯国君权威无关,排除B项;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等级差异,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春 济南期末)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东欧地区都出现了彩陶,这些地区大多是冲积平原地貌,黄土、类黄土深厚,水热条件适中。这反映出( )
A.彩陶是早期国家重要标识
B.彩陶文化以农业为基础
C.东西方彩陶文化交融共生
D.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这些地区大多是冲积平原地貌,黄土类黄土深厚,水热条件适中”可知,这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B项正确;
早期国家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文字,并非是彩陶,排除A项;
材料只是提到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东西方都出现彩陶,材料没有交代东西方彩陶文化的联系,排除C项;
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4春 万州区校级期中)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 )
坑号 发掘器物 基本特征
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罄、铜瓿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3号坑、4号坑 玉琮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3号坑、7号坑、8号坑 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 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A.早期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联系
B.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广泛
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滥觞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定型
【分析】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由材料中“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可以判断,西南古蜀文明与全国其他地区文明是有交往联系的,即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A项正确;
材料中三星堆发掘器物并非都是和中原地区文化相似,不能得出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广泛的结论,排除B项;
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滥觞说法错误,排除C项;
国家初始形态主要表现在贫富分化、阶级产生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4 常德模拟)两汉时期,里内一般设有里社,人们通过社祭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祛病消灾,社祭时乡里之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作为福佑一社百姓的社神,更是受到乡里民众的普遍信俸和虔诚祭祀。这反映了汉代里社( )
A.导致地方宗族势力崛起
B.反映了儒家思想正统化
C.受封建小农经济的影响
D.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人们通过社祭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古代中国,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较大,所以人们会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里社与地方宗族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就已经成为正统思想,材料时间为两汉时期,排除B项;乡里制度是秦朝时期建立的,没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4 重庆模拟)考古工作者对距今六七千年间的部分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葬俗方面,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在艺术和信仰方面,半坡彩陶主题由鱼纹演变为鱼鸟组合,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发达。这表明当时( )
A.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B.中华文化多元并存
C.先民精神生活充实 D.敬天观念已经产生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半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在葬俗方面不同,半坡彩陶主题图像和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在艺术和信仰方面不同,这表明当时中华文化多元并存,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多元并存,未体现社会组织能力增强,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多元并存,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多元并存,“敬天观念”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4 湖北开学)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国内其他文明类似。其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天地自然的认识等方面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而出土的黄金权杖和黄金面具等,在我们已知的商代及以前的中华文明中从未发现过。好常见于埃及的出土文物中。这些现象可说明( )
A.三星堆文明是受多元文明影响生成的
B.世界各地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化特征
C.三星堆文明丰富了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D.文明起源都有文献史料考证确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星堆文明的特点,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材料“三星坦建灶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国内其他文明类似。其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天地自然的认识等方面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无疑确切表明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而出土的黄金权杖和黄金面具等,在我们已知的商代及以前的中华文明中从未发现过”说明三星堆文化的地域特色鲜明,这些现象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丰富了对中华文明的认识,C项正确;
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并非是受多元文明影响生成的,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三星堆文明内涵的丰富性,既具有中华本土文明的特征又与埃及文明有相似性,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各地的文明”的特点,排除B项;
不是所有文明起源都有文献可考证,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星堆文明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
13.(2024春 沈阳期末)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设计团队多次改过图纸,只是为了给三棵几乎和宋画上的一模一样的松树让道。另外,在上海世博馆中华艺术馆,沈阳工业展览馆等,都曾经利用电子技术向游客展示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梦回大秦》兵马俑等。2003年中国建成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据材料可知( )
①文化遗产需借助现代科技才能焕发活力
②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③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④这些活动有助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题干“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中国建成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故②正确;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故③正确,杭州国家版本馆为松树让道、利用电子技术展示文化遗产以及建设大型博物馆等活动,有助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故④正确,D项正确;
文化遗产并非只有借助现代科技才能焕发活力,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排除 A、B、C 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4 江西模拟)距今约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按性别、年龄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和生活资料实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C.该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
D.小麦大豆的产量不高
【分析】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决定原始社会公有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工具的落后,B项正确;
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排除A项;
根据相关信息无法断定黄河中游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排除C项;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断定当地的农作物产量情况,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佛山月考)考古发掘发现,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玉琮来自大型墓葬,而小墓则罕有发现,因此可以肯定,拥有大批琮、璧玉器的墓主生前也一定掌握着祭祀天地、沟通人神的权力。可见当时( )
A.宗教事神权不集中
B.北方出现专业手工业者
C.等级差异已经出现
D.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实现
【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需要结合古代文明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材料“考古发掘发现,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玉琮来自大型墓葬,而小墓则罕有发现,因此可以肯定,拥有大批琮、璧玉器的墓主生前也一定掌握着祭祀天地、沟通人神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中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等级差异已经出现,C项正确;
材料与宗教无关,排除A项;
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如表
官名 职掌
小臣、臣正等 宫内担任侍卫、处理杂务者
多卜、卜等 管祭祀、占卜者
宗等 管王室宗族者
多马、多射、多犬等 管田猎、马政、武器征伐者
史、乍册等 管文书档案记载等事务
宰、尹等 管理庶民及奴隶者
根据已发现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的记载,商代官员职掌大致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商代( )
A.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B.官僚考核制度日趋严密
C.国家上层建筑发生了变革
D.残存有原始民主的遗风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表格中官名及职掌情况可知,商代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A项正确;
材料中只涉及到官名和官员职掌情况,没有官僚考核内容,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和之前对比,不能得出上层建筑发生变革,排除C项;
原始民主是指商周时期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到大臣们的一定程度的制约,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春 南通期末)汉代《二年律令 田律》规定:如果牲畜食用或损毁他人庄稼,将对主人实施惩罚,并不准牧猪。因此汉代主要在沼泽洼地牧猪。魏晋以后,牲畜逐渐由牧养变为圈养,牧猪就很罕见了。影响牲畜饲养方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律令儒家化的推动
C.政权并立的局面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从汉代到魏晋以后,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大量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牲畜的粪便也可以肥沃土地,因此,牲畜逐渐由牧养变为圈养,A项正确;
影响牲畜饲养方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农耕经济的发展,与律令儒家化无关,排除B项;
影响牲畜饲养方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农耕经济的发展,与政权并立的局面无关,排除C项;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
请完成: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其主要核心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故先王之法……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解答】依据材料“故先王之法……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等可知是宗法制。依据材料“故先王之法……立嫡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维护了统治的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制度: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难度偏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