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4 山东月考)有学者认为,到了明代,程朱理学就建制化了,成为帝国的官方学说,于是出现了对于自由的压制。不过,只要时间足够长,精神的运动逻辑就会走向悖反。这里“悖反”在晚明的表现是( )
A.出现阳明心学 B.李贽提出反儒学思想
C.形成近代民主思想 D.理学不再占统治地位
2.(2024 璧山区校级月考)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大幅度提升伦理精神的地位,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上古“三代(夏、商、周)”之治完美地展现了这种伦理的底色,因为只有回归“三代”之治,全面恢 复“古制”才能建立起理想社会的架构。这说明( )
A.先秦政治制度建立实现了社会安定
B.宋明理学家的政治理想脱离了现实
C.理学家们重视思想上的复古及完美
D.宋明时期的道德价值重于政治价值
3.(2024 吉林期末)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
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4.(2024 温州期末)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书中记载:“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汉昭帝时期盐铁已为官营
B.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
C.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
D.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
5.(2024 白银区校级期末)《历代名臣奏议》引赵天麟奏议:“(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以下有关行省权力的论述能证实这一认识的是( )
①所有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②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③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
④中央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4 合肥期末)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表明岳飞( )
A.认为人应该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B.强调人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C.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对程朱所倡修身养性非常推崇
7.(2024 阳期末)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南宋与金对抗中,众多将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岳家军”“张家军”“韩家军”,秦桧向宋高宗上奏称,诸军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不可不虑。宋高宗本就厌倦兵事,遂决意与金议和。这表明南宋( )
A.延续崇文抑武政策 B.轻视军事力量建设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外交思想以和为贵
8.(2024 鄂尔多斯期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从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开始,向西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周围的街市、城门口的街市、十字街头的街市。画面人物达770多人、房屋楼阁100多间、大小船舶20多艘,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酒楼、茶坊与“瓦子”都通宵营业。这些可以佐证开封城( )
A.设计体现皇权至上风格
B.“瓦子”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9.(2024 赣榆区期中)如表为《宋元两代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书院对比表》,该表可以用来佐证( )
流域 宋代 元代
书院数 百分比 书院数 百分比
黄河 13 3.25% 43 18.95%
长江 297 74.43% 152 66.96%
珠江 89 22.32% 32 14.09%
合计 399 100% 227 100%
A.民族文化的传承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农牧文明的交融 D.社会经济的发展
10.(2024 汾阳市校级学业考试)两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以下语句反映了程朱理学思想内涵是( )
A.“人伦者,天理也”“存天理,灭人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1.(2024 大武口区校级期末)下面是宋元时期不同数学专著的记述。由此可推知
记 述 出处
“昆企榜礴,道本虚一,圣有大衍,微寓于《易》(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物,类万物。” 秦九韶《数书九章》
“凡习四元者,以明理为务;必达乘除升降进退之理,乃尽性穷神之学也。”“理”指数学之理,在他看来这与理学家所讲的“理”是同质的,探究数学之“理”就可以“尽性”。 朱世杰《四元玉鉴卷首》
杨辉对理学家所推崇的河图洛书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并进一步引申出对纵横图的数学研究,从数学角度看,“洛书”是一个三阶纵横图,杨辉在此基础上,勾列出四阶纵横图,并阐述了勾画的方法。 《杨辉算法续古摘奇算法》
( )
A.宋元数学研究注重实际应用
B.宋元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C.理学思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D.理学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12.(2024 黑龙江三模)隋以前,虽然出现了不少图经、图志和图记,但它们多为郡县或私人加以编制,没有全国统一的形式。隋朝建立后疆域有了新的变化,地方志的编写多由官方主持,要求突出新划分的州郡的隶属关系、地理位置和山川地貌等情况。这一变化( )
A.旨在规范地方志编写程序
B.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C.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13.(2024 亳州开学)唐宋时期,朝廷整饬民俗的诏令颁布有一种倾向极为明显,那就是对南方地区地方官教化的监督开始凸显,促使教化向南方地区的推行。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折射出南方地区经济地位上升
B.表明儒学思想开始向基层渗透
C.推动了政治文化中心逐步南移
D.弱化了政府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14.(2024春 绿园区校级期末)针对王安石变法举措,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强调“大地主大商人‘蚕食细民’‘侵牟编户’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与致富无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
B.承袭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
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对
D.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
15.(2024春 佛山期中)金熙宗将融合女真之礼的礼制推行至金朝全境,并要求“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金熙宗此举意在( )
A.完善金朝官僚体系 B.构建统治合法性
C.推动理学的世俗化 D.促进女真族汉化
16.(2024 河南模拟)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士族的兵权首先被剥夺,刘氏宗室督总诸军,士族仍然可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而继续保持官位不坠。从刘宋到萧梁,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这反映了南朝时期( )
A.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C.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江南大族势力逐渐崛起
17.(2024 辽宁模拟)南宋岳珂《桯史》卷二记载,一位富翁对想发财的穷书生说:“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穷书生请教五贼是什么,富翁说:“即世间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A.抛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B.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
C.儒家传统义利观回归 D.理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18.(2024春 南通期中)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代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代( )
A.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C.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19.(2024 朝阳区二模)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
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
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
20.(2024 丰顺县模拟)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
意见一 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 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 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
A.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B.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
21.(2024春 房山区期末)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B 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理学注重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C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 各民族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D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军机大臣有效限制了皇权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4 山东月考)有学者认为,到了明代,程朱理学就建制化了,成为帝国的官方学说,于是出现了对于自由的压制。不过,只要时间足够长,精神的运动逻辑就会走向悖反。这里“悖反”在晚明的表现是( )
A.出现阳明心学 B.李贽提出反儒学思想
C.形成近代民主思想 D.理学不再占统治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
【解答】通过材料“程朱理学……对于自由的压制……就会走向悖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在晚明时期侧重于对精神的追求,形成王阳明心学思想,故A正确;
李贽并没有提出反儒学思想,只是反对儒学的权威性,排除B;
近代民主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
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2024 璧山区校级月考)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大幅度提升伦理精神的地位,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上古“三代(夏、商、周)”之治完美地展现了这种伦理的底色,因为只有回归“三代”之治,全面恢 复“古制”才能建立起理想社会的架构。这说明( )
A.先秦政治制度建立实现了社会安定
B.宋明理学家的政治理想脱离了现实
C.理学家们重视思想上的复古及完美
D.宋明时期的道德价值重于政治价值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主要考查理学的认识。
【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家主张恢复古制构建理想社会,说明其脱离了社会现实,故选B。
A说法错误,排除;
C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
D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主张的局限性。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2024 吉林期末)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
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据此依据材料“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等信息可知C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宰相群体的扩大不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
题干与地方的行政权力的演变关系不大,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2024 温州期末)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书中记载:“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汉昭帝时期盐铁已为官营
B.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
C.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
D.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盐铁官营制度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可知在汉昭帝时期盐铁已经官营,A选项排除;
根据材料“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可知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B选项排除;
根据材料“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可知指的是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C选项排除;
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的社会生活。侧重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2024 白银区校级期末)《历代名臣奏议》引赵天麟奏议:“(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以下有关行省权力的论述能证实这一认识的是( )
①所有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②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③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
④中央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
【解答】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通过材料“无诸侯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的军政要务都需要呈报枢密院,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动军队,②③正确;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元朝时期采取省官互迁方式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④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6.(2024 合肥期末)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表明岳飞( )
A.认为人应该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B.强调人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C.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对程朱所倡修身养性非常推崇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相关知识,“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为突破口,体现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解答】A.从材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表达了积极进取的思想,与树立自己的尊严无关,故A错误;
B.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而B选项只说到社会责任感,表述不完整,故B错误;
C.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岳飞《满江红》是宋代的,故C错误;
D.程朱理学兴起于宋,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材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体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材料分析的三个关注:
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时空限制,即历史时期或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
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
三是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利用开头结尾法、标点符号法、总结性或转折性词等方法技巧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词句。
7.(2024 阳期末)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南宋与金对抗中,众多将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岳家军”“张家军”“韩家军”,秦桧向宋高宗上奏称,诸军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不可不虑。宋高宗本就厌倦兵事,遂决意与金议和。这表明南宋( )
A.延续崇文抑武政策 B.轻视军事力量建设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外交思想以和为贵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结合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众多将领各以其姓为军号,秦检认为这些将领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宋高宗厌倦兵事决意与金议和,这表明南宋延续崇文抑武政策,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轻视军事力量建设,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外交思想以和为贵,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 鄂尔多斯期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从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开始,向西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周围的街市、城门口的街市、十字街头的街市。画面人物达770多人、房屋楼阁100多间、大小船舶20多艘,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酒楼、茶坊与“瓦子”都通宵营业。这些可以佐证开封城( )
A.设计体现皇权至上风格
B.“瓦子”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分析】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开封城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
【解答】A.画卷上的建筑多为商店、酒楼、茶坊等,无法体现皇权至上的建筑风格,排除;
B.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以后还在推行,违背史实,排除;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之作,展现了北宋都城的市井生活和繁荣的商品经济,正确;
D.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管的问题,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清明上河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宋朝商业经济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9.(2024 赣榆区期中)如表为《宋元两代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书院对比表》,该表可以用来佐证( )
流域 宋代 元代
书院数 百分比 书院数 百分比
黄河 13 3.25% 43 18.95%
长江 297 74.43% 152 66.96%
珠江 89 22.32% 32 14.09%
合计 399 100% 227 100%
A.民族文化的传承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农牧文明的交融 D.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书院的发展,结合宋元时期书院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分析作答。
【解答】材料反映了元朝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书院数量已有大幅度增加,这在客观上推动理学等汉族文化的北传,A项正确;
书院是有别于官学的独立教育机构,不能反映政治中心的转移,农牧文明的交融,排除BC项;
材料中元代长江和珠江流域的书院数量与宋代相比大幅减少,与同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不相符合,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元代书院发展为命题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4 汾阳市校级学业考试)两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以下语句反映了程朱理学思想内涵是( )
A.“人伦者,天理也”“存天理,灭人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程朱理学这一知识点,“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程朱理学思想内涵”此为突破口,体现了程朱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
【解答】A.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提出“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的方法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故选项错误。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陆九渊心学的“发明本心”;故选项错误。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李贽提出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代表著:《四书章句集注》。观点:“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提出“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的方法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特点: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两家吸取有益内容,使其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地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11.(2024 大武口区校级期末)下面是宋元时期不同数学专著的记述。由此可推知
记 述 出处
“昆企榜礴,道本虚一,圣有大衍,微寓于《易》(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物,类万物。” 秦九韶《数书九章》
“凡习四元者,以明理为务;必达乘除升降进退之理,乃尽性穷神之学也。”“理”指数学之理,在他看来这与理学家所讲的“理”是同质的,探究数学之“理”就可以“尽性”。 朱世杰《四元玉鉴卷首》
杨辉对理学家所推崇的河图洛书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并进一步引申出对纵横图的数学研究,从数学角度看,“洛书”是一个三阶纵横图,杨辉在此基础上,勾列出四阶纵横图,并阐述了勾画的方法。 《杨辉算法续古摘奇算法》
( )
A.宋元数学研究注重实际应用
B.宋元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C.理学思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D.理学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关键信息有:“理”指数学之理,在他看来这与理学家所讲的“理”是同质的,探究数学之“理”就可以“尽性”。
【解答】依据材料“‘理’指数学之理,在他看来这与理学家所讲的‘理’是同质的,探究数学之‘理’就可以‘尽性’。”结合其他两人的相关论述可知理学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故D正确。
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高。
12.(2024 黑龙江三模)隋以前,虽然出现了不少图经、图志和图记,但它们多为郡县或私人加以编制,没有全国统一的形式。隋朝建立后疆域有了新的变化,地方志的编写多由官方主持,要求突出新划分的州郡的隶属关系、地理位置和山川地貌等情况。这一变化( )
A.旨在规范地方志编写程序
B.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C.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隋以前,图经、图志和图记多为郡县或私人编制;隋统一全国后,地方志的编写由官方主持,并且强调新划分州郡的隶属关系,地理位置和山川地貌等情况。这一编制变化,有利于官方掌握地方的州郡地理位置及山川地貌,客观上便利了政府治理地方能力的提升,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不是图经,图志和图记编写的程序,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对图经,图志和图记编制的主体发生改变,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问题,排除C项;
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 亳州开学)唐宋时期,朝廷整饬民俗的诏令颁布有一种倾向极为明显,那就是对南方地区地方官教化的监督开始凸显,促使教化向南方地区的推行。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折射出南方地区经济地位上升
B.表明儒学思想开始向基层渗透
C.推动了政治文化中心逐步南移
D.弱化了政府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朝廷整饬民俗的诏令颁布有一种倾向极为明显,那就是对南方地区地方官教化的监督开始凸显,促使教化向南方地区的推行”可知,唐宋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国家重视对南方地区的教化,折射出南方地区经济地位上升,A项正确;
儒学思想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为正统思想,向基层渗透也早在汉代就开始了,排除B项;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政治文化重心逐步南移,材料无法体系那,排除C项;
教化南方并不会弱化政府对北方地区的控制,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4春 绿园区校级期末)针对王安石变法举措,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强调“大地主大商人‘蚕食细民’‘侵牟编户’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与致富无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
B.承袭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
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对
D.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要抑制大地主大商人兼并的问题,而司马光则反对抑制兼并,说明王安石变法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D项正确;
材料强调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想法的差异,不能看出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排除A项;
材料只能看出争论,不能看出争论的结果,排除B项;
王安石变法维护了平民利益,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春 佛山期中)金熙宗将融合女真之礼的礼制推行至金朝全境,并要求“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金熙宗此举意在( )
A.完善金朝官僚体系 B.构建统治合法性
C.推动理学的世俗化 D.促进女真族汉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据题干可知,金熙宗将这一套融合汉人与女真人“之礼”的礼制推行至全国。在传统中国的政治哲学中,合法性往往与“德治”和“礼治”联系在一起。金熙宗此举意在表明他的统治是符合天意和传统的,从而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故选B项;
材料说的是推行礼制,因此与“完善金朝官僚体系”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提到理学,与“理学的世俗化”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中推行的礼法,既有“女真之礼”,也有“汉人之礼”,所以其影响不仅仅是女真族汉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6.(2024 河南模拟)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士族的兵权首先被剥夺,刘氏宗室督总诸军,士族仍然可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而继续保持官位不坠。从刘宋到萧梁,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这反映了南朝时期( )
A.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C.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江南大族势力逐渐崛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朝门阀政治的演变,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士族的兵权首先被剥夺,刘氏宗室督总诸军”“从刘宋到萧梁,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南朝政治局面的变动,士族失去兵权并且政治地位下降,南朝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C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在削弱,排除A项;
根据材料“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可知,士族遭受打击,有利于加快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大族势力的削弱,不是崛起,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朝门阀政治的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 辽宁模拟)南宋岳珂《桯史》卷二记载,一位富翁对想发财的穷书生说:“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穷书生请教五贼是什么,富翁说:“即世间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A.抛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B.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
C.儒家传统义利观回归 D.理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信息体现当时人们致富观念与儒家伦理道德的冲突,因此反映出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B项正确;
材料虽然体现了致富之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政府抛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
材料中富翁的观点与传统义利观即重义轻利是对立的,不能体现回归,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市民阶层逐利的价值观,而非理学世俗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4春 南通期中)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代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代( )
A.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C.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人口增长与流动,单靠州县衙门已不足以应付,城市及乡村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烟火公事”,逐渐承担起辅助管理职能,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这反映了宋朝社会的流动性增强,B项正确;
根据材料“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可知州县事权遭到分化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伴随着镇寨场规模的扩大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宋朝政府通过增设机构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并未涉及基层组织权力扩大,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娱乐活动,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 朝阳区二模)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
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
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北宋时期,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章在辽国很受欢迎,说明辽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也学习了汉族文章,由此促进了辽国境内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出使辽国,而非西夏,排除A项;
绍兴和议涉及的是南宋与金的协议,与材料史实不符,排除B项;
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4 丰顺县模拟)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
意见一 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 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 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
A.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B.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
【分析】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可知,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丞相脱脱认为宋辽金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C项正确;
脱脱将三国历史各自成书,没有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排除A项;
B项与史实不符,元朝国家统一,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治国的策略,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2024春 房山区期末)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B 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理学注重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C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 各民族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D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军机大臣有效限制了皇权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这说明理学注重强化伦理道德秩序,B项正确;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体现的是社会门第观念的淡化,而不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A项;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但他们的民族文字相互之间并不相同,因此各民族并没有实现文字的统一,排除C项;
军机处的设立是加强了皇权,而不是限制了皇权,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