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 济南模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黄宗羲这一思想( )
A.源于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受到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2024 黑龙江模拟)清朝学者戴震曾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学术价值
B.凸显了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
C.代表了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
D.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
3.(2024 遵义三模)如图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商代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太阳神鸟金饰。图中圆形图案象征太阳,中心向外辐射的十二条旋转的金色光芒线以及最外围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鸟”象征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和四季轮回。这体现了( )
A.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
B.商代先民对图腾和太阳的崇拜情节
C.先秦时期发达的天文学和手工技艺
D.古人已具备朴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4.(2024 广东开学)有学者指出,清代前期,朝贡制度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种满足“天朝上国”心态的虚幻外交制度,清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清代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与贸易体系之间混淆的状态有所改变,朝贡制度更多体现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这说明清朝前期的朝贡制度( )
A.具有务实性 B.追求多元化
C.注重防御性 D.突出贸易化
5.(2024 安徽三模)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据此分析,王阳明的思想( )
A.冲击了传统儒学的地位
B.践行经世致用的思想
C.填补了程朱理学的空白
D.蕴涵平等和叛逆色彩
6.(2024春 辛集市期末)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体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统治主张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融合中形成理学思想新体系
7.(2024 南充期末)《清史稿》记载:“准噶尔内乱频仍,各部人众咸失生业。朕(乾隆)为一统天下之君,怀保众生,无分内外,特发大军往定伊犁。”这说明乾隆旨在( )
A.驱逐外国势力 B.维护国家统一
C.解决民族危机 D.开发边疆地区
8.(2024春 宁波期末)宁波旧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是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下列有关“宁波”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唐朝开辟了由明州前往日本和朝鲜的航路
B.宋朝设市舶司管理明州港进出的海外贸易
C.马可 波罗从明州出发经海路回到威尼斯
D.郑和从宁波港出发经海路到达非洲东海岸
9.(2024 宁河区期末)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D.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10.(2024 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员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请论违制律。”皇帝询问得知这一禁令尚未“榜谕于市”,于是说道:“官府虽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释之。”据此可知,当时( )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完备
C.法律宣传受到重视
D.民众利益得到政府的保护
11.(2024 辽宁模拟)“钦差”称谓出现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时期的官方文书中已较多使用。普遍认为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的钦差( )
A.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
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
D.解决了朝廷内部矛盾
12.(2024 辽宁模拟)1708年,康熙谕令撰修全国性地图,传教士及中国学者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各地进行了8年的实测工作,又用2年时间整理资料,最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此举意在( )
A.培养国人近代国家观念
B.学习西方先进测绘技术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了解近代世界发展大势
13.(2024 河南模拟)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 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内阁的权力旁落
14.(2024春 海安市校级期中)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回忆,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这些现象折射出( )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印刷技术的提高
C.科举选官的完善 D.世俗观念的盛行
15.(2024 海口模拟)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借皇帝名义下令免刘朝、田诏死,内阁大学士刘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结果“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材料表明当时( )
A.内阁成员清廉公正严明
B.专制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C.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16.(2024 邯郸模拟)清世宗在谕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但清初仍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向朝廷运送粮食)配额,具体情况见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
南直(江南) 171万石
浙江 63万石
江西 57万石
湖广 25万石
山东 37万石
河南 48万石
A.漕运配额符合地方实际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
D.北方农民的赋税负担较轻
17.(2024 西乡县校级开学)“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古代地方制度( )
A.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B.强化了专制皇权统治
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
D.凸显了边疆治理水平
18.(2024春 三门峡期末)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艰难地点设埭,用牛或人力助船过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税;此外还有桁渡税,桁即方便商旅贩客渡河而设的浮桥。据此可知( )
A.南北水路交通受阻 B.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C.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D.朝廷财政极度紧张
19.(2024 和平区校级期末)清代设立军机处后,雍正帝每日与军机大臣在一起,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迅速批交内外官,或明发,或廷寄。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置(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引发了边疆危机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实现了分权制衡
20.(2024 东莞市期末)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到:“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雍正帝旨在( )
A.阐明政权正统地位 B.揭露明亡真实原因
C.批判农民起义弊端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 济南模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黄宗羲这一思想( )
A.源于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受到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工商皆本”是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
儒学正统地位当时并未丧失,排除A项;
这一主张不会加速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4 黑龙江模拟)清朝学者戴震曾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学术价值
B.凸显了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
C.代表了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
D.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戴震批判了理学“冥心求理”以致脱离了人民群众,并强调做学问应向古人学习,体察民情,为民造福,这正是其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的体现,B项正确;
“否定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士子求学应恪守民本思想,代表的是士阶层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
戴震思想仍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2024 遵义三模)如图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商代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太阳神鸟金饰。图中圆形图案象征太阳,中心向外辐射的十二条旋转的金色光芒线以及最外围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鸟”象征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和四季轮回。这体现了( )
A.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
B.商代先民对图腾和太阳的崇拜情节
C.先秦时期发达的天文学和手工技艺
D.古人已具备朴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解答】据材料“圆形图案象征太阳,中心向外辐射的十二条旋转的金色光芒线以及最外围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鸟’象征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和四季轮回”可知,文明与自然存在联系,体现朴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D项正确;
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是多元的,不能简单说成都平原是主要起源地,排除A项;
虽然提到了崇拜情节,但表述不全面,没有概括出其蕴含的宇宙观等内容,排除B项;
选项“发达”一词过于夸大,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4 广东开学)有学者指出,清代前期,朝贡制度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种满足“天朝上国”心态的虚幻外交制度,清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清代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与贸易体系之间混淆的状态有所改变,朝贡制度更多体现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这说明清朝前期的朝贡制度( )
A.具有务实性 B.追求多元化
C.注重防御性 D.突出贸易化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解答】据题干“清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清代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与贸易体系之间混淆的状态有所改变,朝贡制度更多体现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清朝的海疆面临威胁,因此清政府开始注意朝贡体系的防御性,同时,随着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的政治功能得到强调,可见清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A选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体现多元化,排除B项;
注重防御性的说法片面,排除C项;
材料突出朝贡体系的政治性,不是贸易化,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5.(2024 安徽三模)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据此分析,王阳明的思想( )
A.冲击了传统儒学的地位
B.践行经世致用的思想
C.填补了程朱理学的空白
D.蕴涵平等和叛逆色彩
【分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王阳明认为,公道和学问并不是朱子能够据为己有,也不是孔子能据为己有的,天下的公有事务,只不过秉公言谈而已,强调道和学是天下公有的,并非朱子或孔子所私有,这蕴涵平等和叛逆色彩,D项正确;
王阳明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和发展,而不是冲击传统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
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出的,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
根据题干可知,王阳明的思想不是填补程朱理学的空白,而是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的一面,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陆王心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辛集市期末)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体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统治主张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融合中形成理学思想新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解答】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私天下”的危害、猛烈抨击“孤秦”“陋宋”的角度提出了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体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统治主张,A项正确;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范畴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后,思想家对其弊端的批判,排除C项;
这些思想家是对理学思想的批判,而非融合形成理学新体系,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4 南充期末)《清史稿》记载:“准噶尔内乱频仍,各部人众咸失生业。朕(乾隆)为一统天下之君,怀保众生,无分内外,特发大军往定伊犁。”这说明乾隆旨在( )
A.驱逐外国势力 B.维护国家统一
C.解决民族危机 D.开发边疆地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结合所学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及意义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准噶尔内乱频仍,各部人众咸失生业。朕(乾隆)为一统天下之君,怀保众生,无分内外,特发大军往定伊犁”可知,准噶尔内乱,造成社会动荡,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百姓生活,乾隆皇帝出兵平叛,B项正确;
材料中的准噶尔部属于内部叛乱,不属于外国势力,排除A项;
材料中的准噶尔部属于内部叛乱,民族危机主要是由于外族的侵略颠覆把本民族逼上即将灭亡的境地,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是为了开发边疆地区,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春 宁波期末)宁波旧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是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下列有关“宁波”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唐朝开辟了由明州前往日本和朝鲜的航路
B.宋朝设市舶司管理明州港进出的海外贸易
C.马可 波罗从明州出发经海路回到威尼斯
D.郑和从宁波港出发经海路到达非洲东海岸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是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是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及所学可知,宋朝设市舶司管理明州(今浙江宁波)港进出的海外贸易,B项正确;
宋朝开辟了由明州前往日本和朝鲜的航路,排除A项;
马可 波罗从泉州出发经海路回到威尼斯,排除C项;
郑和从刘家港出发经海路到达非洲东海岸,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9.(2024 宁河区期末)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D.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不能佐证”。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材料明清时期不相符,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符合题意,A正确;
BCD都是明清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佐证,与题意不相符,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0.(2024 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员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请论违制律。”皇帝询问得知这一禁令尚未“榜谕于市”,于是说道:“官府虽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释之。”据此可知,当时( )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完备
C.法律宣传受到重视
D.民众利益得到政府的保护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材料所述,明代有“严禁小秤交易”的禁令,对违反这一禁令的市民进行处罚时,考虑到该禁令还没有张榜公示,老百姓还未熟悉相关的规定就进行处罚是不仁义的,因而释放了违令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重视百姓知悉法律,重视法律宣传,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决策方式,体现不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礼法结合的特点,《唐律疏议》的颁布代表中华法系的完备,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对法律宣传的忠实,未体现政府对民众利益的维护,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4 辽宁模拟)“钦差”称谓出现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时期的官方文书中已较多使用。普遍认为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的钦差( )
A.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
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
D.解决了朝廷内部矛盾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关键信息是“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
【解答】A.钦差属于临时任命的官员,不是正式官名,因此不是官员上升的通道,排除;
B.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钦差较多,不仅派往地方,也派往京城,这说明明代重视钦差在处理重大事务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钦差秉承皇命,能够快速的决断事务,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正确;
C.C表述中“中枢机构的异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明代有派遣至地方的钦差,因此其并非为了解决朝廷内部的矛盾,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2024 辽宁模拟)1708年,康熙谕令撰修全国性地图,传教士及中国学者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各地进行了8年的实测工作,又用2年时间整理资料,最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此举意在( )
A.培养国人近代国家观念
B.学习西方先进测绘技术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了解近代世界发展大势
【分析】本题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解答】根据材料“康熙谕令撰修全国性地图,传教士及中国学者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各地进行了8年的实测工作,又用2年时间整理资料,最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和所学可知,《皇舆全览图》是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为今后中国的基本疆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公认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因此其编修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项正确;
康熙时期,受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缺乏近代国家观念,排除A项;
《皇舆全览图》借助了西方先进测绘技术,并非是目的,排除B项;
《皇舆全览图》的编修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家大一统的需要,非了解近代世界发展大势,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康熙帝的历史功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2024 河南模拟)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 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内阁的权力旁落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答】根据材料“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可知,宦官开始被派遣到各地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军事、外交、宗室事务和救灾等,而且出差次数频繁,宦官的行动都是皇帝的命令,这表明皇帝的权力在加强,他可以通过宦官来控制和监督各地的事务,C项正确;
虽然宦官开始参与更多的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权力,其行动仍然是皇帝的命令,没有表现出专权的迹象,排除A项;
明朝时期的文书制度以及相当完善,“文书制度被破坏”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主旨“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内阁的权力旁落”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4.(2024春 海安市校级期中)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回忆,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这些现象折射出( )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印刷技术的提高
C.科举选官的完善 D.世俗观念的盛行
【分析】本题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答】根据材料“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和所学可知,成化到嘉靖中后期,从“无刻本时文”“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到“满目皆坊刻”,这反映的是明代加强思想控制,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后,考生大量购买程式化的时文来应对考试,折射出专制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
明代的印刷技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排除B项;
明代八股取士导致科举选官日益僵化,排除C项;
这些现象反映的是政府行为对于科举时文的影响,不能说明世俗观念的情况,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4 海口模拟)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借皇帝名义下令免刘朝、田诏死,内阁大学士刘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结果“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材料表明当时( )
A.内阁成员清廉公正严明
B.专制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C.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宦官魏忠贤借皇帝名义下令免刘朝、田诏死,后因内阁“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可见该诏令因违背程序被内阁封还,说明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内阁的制约,D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内阁成员清廉公正,排除A项;
宦官借皇帝名义下令是皇权强化的表现,内阁的地位和权势同样来自皇权,不能说明皇权被削弱,排除B项;
材料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属于社会矛盾,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4 邯郸模拟)清世宗在谕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但清初仍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向朝廷运送粮食)配额,具体情况见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
南直(江南) 171万石
浙江 63万石
江西 57万石
湖广 25万石
山东 37万石
河南 48万石
A.漕运配额符合地方实际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
D.北方农民的赋税负担较轻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答】根据清世宗的谕旨以及所学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这说明宋明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已经转变为清朝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但是清朝却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配额,通过表格可知配额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百姓大量从两湖地区买进粮食,从而推动了粮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B项正确;
通过皇帝谕旨和表格可知漕运配额已经不符合地方实际,排除A项;
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指的是雇佣关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漕运配额只能看到山东河南两个北方省份,并且漕运粮食也不代表全部的赋税,无法得出北方农民的赋税负担较轻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 西乡县校级开学)“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古代地方制度( )
A.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B.强化了专制皇权统治
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
D.凸显了边疆治理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统一全国后,设中书省及十个行中书省,尽废唐宋区制,一反汉晋唐宋以自然区划疆之所为,实为古代大行政区划的一大改变。元之划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
行省划分采用犬牙交错原则,排除A项;
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排除B项;
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且在元朝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学生需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趋势。
18.(2024春 三门峡期末)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艰难地点设埭,用牛或人力助船过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税;此外还有桁渡税,桁即方便商旅贩客渡河而设的浮桥。据此可知( )
A.南北水路交通受阻 B.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C.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D.朝廷财政极度紧张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关键信息是“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艰难地点设埭,用牛或人力助船过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税;此外还有桁渡税,桁即方便商旅贩客渡河而设的浮桥”。
【解答】A.材料只涉及南朝,不能看出南北交通受阻,排除;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期,排除;
C.根据“南朝政府在水流湍急、船路艰难地点设埭,用牛或人力助船过渡,并收取一定的埭税;此外还有桁渡税,桁即方便商旅贩客渡河而设的浮桥”分析可知,材料中政府设置“埭”“桁渡税”的设置,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的重视,正确;
D.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不能朝廷财政极度紧张,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2024 和平区校级期末)清代设立军机处后,雍正帝每日与军机大臣在一起,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迅速批交内外官,或明发,或廷寄。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置(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引发了边疆危机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实现了分权制衡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军机处,解题关键信息是“雍正帝每日与军机大臣在一起,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迅速批交内外官”。
【解答】A.军机处的设置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
B.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边疆危机,排除;
C.据材料“雍正帝每日与军机大臣在一起,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迅速批交内外官”,可以看出皇帝与军机大臣集中办公,迅速下发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正确;
D.军机处本质仍是强化君权,并未实现分权制衡,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军机处,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0.(2024 东莞市期末)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到:“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雍正帝旨在( )
A.阐明政权正统地位 B.揭露明亡真实原因
C.批判农民起义弊端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明亡清立,解题关键信息是“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
【解答】A.根据“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分析可知,材料强调清朝是顺应天意获得天下的,意在论证政权的正统性,正确;
B.揭露明朝灭亡原因是方式,不是目的,排除;
C.材料不涉及对农民起义的批判,排除;
D.材料无关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亡清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