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 东河区校级期末)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
①分工明确
②互相配合
③互相牵制
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024 红塔区校级期末)秦王朝建立之初,丞相李斯指出,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
B.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的开始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转型
D.与民休息,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开始
3.(2024 天津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4.(2024 丹凤县校级月考)人民网《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
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
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
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
5.(2024 河北区期末)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顾炎武认为郡县制(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是百家争鸣达成的共识
D.加强了君主专制
6.(2024 庐阳区校级模拟)魏明帝制定新律时,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纳入国家法典。所谓“八议”,即对八种权贵人物,“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专断。史载,东晋成帝时,庐陵太守羊聃为非作歹,滥施刑杀,论罪当死,但因景献皇后是其祖姑,属议条之列,竟免处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司法程序具有随意性 B.法律制度相对宽松
C.法律特权性色彩深厚 D.门阀政治日益强化
7.(2024 河南开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发布“书同文”的诏令,以小篆为全国统一书体,令李斯、赵高等用小篆书写《仓颉篇》《爰历篇》等为统一文字范本。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巩固秦朝统一 B.推进文化传承
C.规范文字书写 D.宣传儒学思想
8.(2024 通州区模拟)右侧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① 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上:统一文字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交通上:统一车轨、修驰道
A.交通事业的发展 B.统治疆域的拓展
C.巩固统一的措施 D.王国问题的解决
9.(2024 黑龙江二模)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这一变化( )
A.折射出当时教师社会地位较高
B.反映了唐律贯彻德主刑辅的原则
C.意在加强教化以维护统治秩序
D.体现了唐律专业化和体系化特征
10.(2024 福州期末)隋唐时期,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而在“礼教”“贞节”“孝义”三大类上,人数、事迹相较于前代都有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 )
A.妇女阶层文化素质下降
B.理学观念被普遍接受
C.政府更加注重伦理教化
D.史学评价失去客观性
11.(2024 蚌埠期末)“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 )
A.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
B.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C.是相关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
D.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12.(2024 常州期末)汉武帝时,将军杨仆屡建大功,但因家乡宜阳在函谷关外,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武帝同意将函谷关向东迁移,“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徒关于新安”。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好广阔”体现了其好大喜功的特点
B.“耻为关外民”折射了民众对中央的心理认同
C.“关中本位”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
D.“杨仆移关”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
13.(2024 山东一模)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表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
高祖 吕后(惠帝) 文帝 景帝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国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平均 97 81 50 30 20
A.军功制被察举制所取代
B.统治者治国理念发生转变
C.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降低
14.(2024 武汉模拟)西汉时,丞相车千秋的女婿徐仁因断案过于宽纵,引发外戚霍光不满,霍光当即要处死徐仁。车千秋为救女婿,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最终徐仁被弃市,车千秋也险些被霍光处分。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朝廷内部治国理念存在差异
B.皇权强化削弱了丞相决策权
C.宗法观念淡薄弱化官僚特权
D.儒家思想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15.(2024 浙江开学)史载西汉的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于是请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陆贾于是著《新语》十二篇,高祖信之。该事件对汉初产生的影响是( )
A.汉朝基本废除了秦朝各种制度
B.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D.促使西汉政府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16.(2024 和平区三模)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沿袭了战国墓制,坟丘高大,棺椁多重,以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这体现了( )
A.封建礼教严密 B.地方势力发展
C.社会生产恢复 D.奢靡之风盛行
17.(2024 邯郸模拟)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8.(2024 丰顺县模拟)《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成熟
C.国家取士政策的调整
D.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19.(2024 延庆区期末)《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
20.(2024 延边州期末)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B.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D.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4 东河区校级期末)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
①分工明确
②互相配合
③互相牵制
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和特点,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解答】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各级官员分工明确。
②.秦朝中央官制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也相互配合。
③.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职责明确,相互配合,但又相互牵制,使权力集中于皇上。
④.秦朝通过郡县制,使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国家权力最终集权于皇上。
故选:D。
【点评】秦朝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为郡县制。这套制度既加强了皇权,保障了君主专制,又有效地实行了对地方的统治。为后世所沿用。
2.(2024 红塔区校级期末)秦王朝建立之初,丞相李斯指出,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以私学非议政府决策,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种粗暴的文化政策标志着(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
B.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的开始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转型
D.与民休息,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开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于考查是“焚书坑儒”。
【解答】“不利于君尊臣卑的现实政治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这说明秦王朝实行的是严刑峻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思想作为王朝的统治思想。
故选:C。
【点评】焚书坑儒﹣﹣焚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坑儒: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3.(2024 天津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切入,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按血缘关系实行分封制度。秦灭六国后则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确立了官僚政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郡县制的特点,意义要掌握。
4.(2024 丹凤县校级月考)人民网《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
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
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封建亲戚,以为屏藩”
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了皇帝制度。
B.废除世官世职制。实行军功爵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C.严格嫡庶关系应该是宗法制的特点,封建亲戚是分封制,这都是西周的制度。
D.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统一。
故选:C。
【点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三公九卿: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法律: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郡县: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5.(2024 河北区期末)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顾炎武认为郡县制(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是百家争鸣达成的共识
D.加强了君主专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郡县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及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主张分封制是逐步解体,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A项正确;
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分封制是逐步解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非强调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的主张,无法说明是百家争鸣达成的共识,排除C项;
秦朝加强君主专制是通过三公九卿制实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郡县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 庐阳区校级模拟)魏明帝制定新律时,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纳入国家法典。所谓“八议”,即对八种权贵人物,“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专断。史载,东晋成帝时,庐陵太守羊聃为非作歹,滥施刑杀,论罪当死,但因景献皇后是其祖姑,属议条之列,竟免处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司法程序具有随意性 B.法律制度相对宽松
C.法律特权性色彩深厚 D.门阀政治日益强化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需要学生再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八种权贵人物”“官府不得专断”“属议条之列,竟免处死”可知,官府必须遵守“八议”制度且属“议条”之列的人犯罪可免处死,可见这一时期法律呈现出浓厚的特权性色彩,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在司法过程中权贵人物的特权,并非随意,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权贵人物的特权,并非法律制度的宽松,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门阀政治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学生需理解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的演变趋势。
7.(2024 河南开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发布“书同文”的诏令,以小篆为全国统一书体,令李斯、赵高等用小篆书写《仓颉篇》《爰历篇》等为统一文字范本。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巩固秦朝统一 B.推进文化传承
C.规范文字书写 D.宣传儒学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统一。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A项正确;
书同文有利于推进文化传承,但不是秦始皇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
规范文字书写是其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
秦朝治国思想是法家,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 通州区模拟)右侧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① 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上:统一文字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交通上:统一车轨、修驰道
A.交通事业的发展 B.统治疆域的拓展
C.巩固统一的措施 D.王国问题的解决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课堂笔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都是秦始皇为实现建立民族大一统国家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方面:秦朝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交通上:统一车轨、修驰道;军事上: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C项正确;
交通事业的发展属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排除A项;
材料都是对内措施,没有涉及到统治疆域的拓展,排除B项;
王国问题的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 黑龙江二模)唐以前并无关于侵犯受业师的专门律法。至唐朝,唐律中出现了“殴伤见(现)受业师”条,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注云:“谓伏膺(胸)儒业而非私学者”。此外,实科、职业类“受业师”即使有品级与公职,也不适用于此条。唐律这一变化( )
A.折射出当时教师社会地位较高
B.反映了唐律贯彻德主刑辅的原则
C.意在加强教化以维护统治秩序
D.体现了唐律专业化和体系化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对于侵犯老师的行为单独制定了法律条文,并处以相对于常规伤人案件更严厉的惩罚,但唐律所维护的教师是官学中的儒学教师,法律凸显了儒学的至高地位,意在加强社会教化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C项正确;
材料中唐律保护的是官学教师,而非所有的老师,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唐律对于侵犯老师的行为处罚更为严厉,与律法的德主刑辅相悖,排除B项;
材料只体现了唐律对于侵犯老师的行为处罚更为严厉,无法得出唐律具有专业化和体系化特征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4 福州期末)隋唐时期,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而在“礼教”“贞节”“孝义”三大类上,人数、事迹相较于前代都有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 )
A.妇女阶层文化素质下降
B.理学观念被普遍接受
C.政府更加注重伦理教化
D.史学评价失去客观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正史中“礼教”“贞节”“孝义”三大类的妇女人数和事迹有所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政府有意加强对妇女的伦理道德教化,C项正确;
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并不意味着妇女文化素质下降,排除A项;
理学观念产生于宋朝时期,排除B项;
记载内容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史学评价失去客观性,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4 蚌埠期末)“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 )
A.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
B.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C.是相关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
D.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这一知识点,“一带一路,最大不同”此为突破口,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解答】A项“再现“说法错误,故A错误。
B项中的“扬国威,世界各国“说法错误,故B错误。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故C正确。
D项中“套用西方的海洋观“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一带一路规划:
1、“一带一路”的宗旨是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
2、“一带一路”的一带走向一是由中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三是由中国到东南地、南亚、印度洋。一路走向是指海上丝绸之路,一是由中国沿海各港口经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而是从中国各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
3、“一带一路”规划不但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延伸,同时也带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加强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友谊与政治交流,为世界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文化交流创造出了一片蓝天白云。
12.(2024 常州期末)汉武帝时,将军杨仆屡建大功,但因家乡宜阳在函谷关外,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武帝同意将函谷关向东迁移,“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徒关于新安”。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好广阔”体现了其好大喜功的特点
B.“耻为关外民”折射了民众对中央的心理认同
C.“关中本位”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
D.“杨仆移关”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徒关于新安”并结合所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徒关于新安”并结合所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可知,屡建大功的将军杨仆,以不是关内人为耻,请求汉武帝同意将函谷关向东迁移,汉武帝认为,东移函谷关,既有利于扩大京畿地域,又能加强关中平衡地方的能力,于是将函谷关东移到新安。由此可知,“杨仆移关”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D项正确;
仅有材料中一个事例不能体现汉武帝好大喜功的特点,排除A项;
杨仆“耻为关外民”的原因是当时关中侯有正统地位,而关外人不能得到关中的封地,所以“耻为关外民”不能折射出民众对中央的心理认同,排除B项;
“关中本位是汉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 山东一模)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表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
高祖 吕后(惠帝) 文帝 景帝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国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平均 97 81 50 30 20
A.军功制被察举制所取代
B.统治者治国理念发生转变
C.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降低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由表中数据反映的军功集团在王国相、郡太守中比重的迅速下降及所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作答。
【解答】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汉高祖至文帝时期 三公九卿之职大多由功臣把持,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这说明君主权力受到功臣的威胁;而功臣在王国相、郡太守比重大,说明中央集权受到了一定威胁。自文帝后,功臣占比迅速下降,说明君主权力、中央集权都得到了加强,C项正确;
材料中看不出选官制度的变化,况且汉代实行察举制取代军功制,排除A项;
材料中看不出治国理念发生转变,排除B项;
表中数据反映了功臣的比重持续下降,结合所学汉代选官制度的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不重出身重德行,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西汉前期功臣职位占比为背景材料,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14.(2024 武汉模拟)西汉时,丞相车千秋的女婿徐仁因断案过于宽纵,引发外戚霍光不满,霍光当即要处死徐仁。车千秋为救女婿,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最终徐仁被弃市,车千秋也险些被霍光处分。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朝廷内部治国理念存在差异
B.皇权强化削弱了丞相决策权
C.宗法观念淡薄弱化官僚特权
D.儒家思想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皇权与相权的有关知识,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地位,加强皇权,维护统治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朝”,利用内朝与外朝对峙,并分夺外朝权力。
【解答】根据材料“车千秋为救女婿,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等信息可知,丞相车秋的意见没有得到群臣的拥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皇权进一步加强,丞相的权力遭到削弱,所以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丞相的权力弱化,与“治国理念”无关,故排除A;
材料并没有提及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相权的变化,未提及儒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此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内外朝制度的相关概念,明白内朝设立架空了丞相的决策权,加强了君权即可。
15.(2024 浙江开学)史载西汉的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于是请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陆贾于是著《新语》十二篇,高祖信之。该事件对汉初产生的影响是( )
A.汉朝基本废除了秦朝各种制度
B.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D.促使西汉政府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分析】本题考查秦亡汉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西汉初期,陆贾向汉高祖提出治理天下的方略,著书《新语》,总结了秦亡的教训,为汉高祖所信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贾的思想结合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为汉初的政治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基本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排除B项;
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陆贾向汉高祖提出治理天下的方略,对汉初产生深远影响,与对匈奴的作战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亡汉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4 和平区三模)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沿袭了战国墓制,坟丘高大,棺椁多重,以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这体现了( )
A.封建礼教严密 B.地方势力发展
C.社会生产恢复 D.奢靡之风盛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需要考生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现及成因。
【解答】以文景时期为界,王侯墓风格由“坟丘高大,棺椁多重,以铜陶器陪葬”转变为“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随葬品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恢复发展和政治稳定,C项正确;
逐渐厚葬,与封建礼教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地方势力发展,排除B项;
奢靡意思是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与题干的厚葬之风不完全符合,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2024 邯郸模拟)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汉文帝承认长城以北受匈奴控制,而汉武帝积极扩展拓展领土范围。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因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无力征讨匈奴,通过和亲等方式减少匈奴的威胁,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盛,国力强大,希望通过对匈奴战争的方式实现国家大一统,因此题干变化说明汉代因经济发展推动治国理念的转变,A项正确;
材料所阐述的是汉朝边疆政策的变化,与地方治理体系和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排除BC项;
“因俗而治”是一种治理策略,指的是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社会发展状况来实施统治或管理,而题干中汉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汉朝的国力,与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4 丰顺县模拟)《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成熟
C.国家取士政策的调整
D.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儒家思想的发展,需要结合汉朝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和选官制度变化的特点来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自武帝立五经博士……支叶蕃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国家取士也侧重儒家经典,C项正确;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表述范围过大,不准确,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并不是儒家思想的成熟时期,排除B项;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儒家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 延庆区期末)《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合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鼓励诸侯王分封子弟,使得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的势力,故B项正确;
恩泽王族子弟与材料“藩国自析”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故C项错误;
“推恩令”实施的对象是诸侯王,目的在于解决王国问题,与民族交融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举措,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2024 延边州期末)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B.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D.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根据材料中“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西域已经被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矛盾逐渐消除”中的“消除”表述绝对化,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西域被纳入汉朝版图,“大量保留中原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西域被纳入汉朝版图,“百姓常与中原往来”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